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Instagram 是被拋棄的「野獸派」建築的救星?

Instagram 是被拋棄的「野獸派」建築的救星?

「點贊」這個簡單的動作,能夠轉化為(對建築的)保護運動。


《Instagram 是被拋棄的「野獸派」建築的救星?》:

社交網路時代,「可拍照度」除了能讓一個地方/店鋪成為熱門「打卡」點,而且還可能讓一個被拋棄的建築流派重回主流,至少 Virginia McLeod 是這樣認為的。

McLeod 是藝術出版社 Phaidon 的編輯,她所負責的書籍《Atlas of Brutalist Architecture》彙集了來自全球超過 800 座「野獸派」建築的攝影作品。

「野獸派(brutalist)」興起於二戰後的歐洲。它的名字源自法語中的「béton brut」,意為「裸露的混凝土」,這也描述了該建築流派的最大特點。

這種風格快速地俘虜了戰後荒涼的國家(混凝土廉價又堅固),同時,也極快地被人們所拋棄。在 McLeod 看來,它被批評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它冷酷的外觀。

我沒法找到另一種建築運動或流派能激起那麼多情緒。真的有人非常憎恨這種建築風格。

McLeod 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道。但她發現,大約在五年前,人們對這種建築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人們(對野獸派建築)感到很興奮,而且很喜歡它的視覺質感。它似乎獲得了新生和活力。

在她看來,這次運動的源頭來自 Instagram。在 Instagram 上,帶「#brutalism」標籤的推文超過 47 萬,而其它相關標籤同樣有數萬推文。

「點贊」這個簡單的動作,能夠轉化為(對建築的)保護運動。

McLeod 說道。她指出,一座位於澳洲的建築 Sirius 原本去年就要被拆,但網路上的「#saveoursirius」最終令 Sirius 得以保留。

此外,完全由民間發起的「SOS Brutalism」活動,也逐漸發展為展覽和書籍,並已經成為一場宣揚拯救數十座野獸派建築的全球活動。

在文化建築評論員 Steve Rose 看來,野獸派建築的回歸其實不止存在於各種照片里。

現在,沒有人會因為看到由赤裸鋼筋水泥建造的建築而感到驚奇,譬如 Herzog & de Meuron 改建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安藤忠雄數不清的建築等等,列表都夠寫本大部頭畫冊了。

Rose 覺得,正如日本著名建築師坂茂所言,建築的永恆性並不在於它的組成是如何堅毅,而是由人們對它的喜愛來決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Google 再開放一個新功能,竟把自家耳機的優勢都弄沒了
都說沒什麼人用播放器聽歌了,為何他們還執著做「旗艦」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