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時代中國學要走出「西方中心主義」窠臼

新時代中國學要走出「西方中心主義」窠臼

首屆新時代中國學論壇現場 (海外網謝明/攝)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學逐漸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門顯學。在17日舉辦的首屆新時代中國學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新時代中國學繁榮發展,但亟需走出西方中心主義,讓中國人說出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新時代中國學呈現新氣象

近幾年,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飛速提升,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國際上對中國的關注盛況空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機構和學者參與到對中國的研究當中,新時代的中國學呈現出諸多新變化、新氣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根據近年來的跟蹤研究指出,當前世界各地都活躍著中國學研究者的身影,海外中國學已由過去以語言、歷史等人文學科為主的傳統漢學,擴展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各個領域,並且對中國研究的思想性更深、實用性更強,與中國本土學術的交流對話越來越多。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助理、副教授管永前表示,海外中國學的繁榮發展,一方面表明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中國,中國研究正日益顯示出它的世界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關注世界,需要以世界眼光審度海外學術界對中國的評價與研究。

海外中國學面臨諸多問題

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中國國際輿論環境面對諸多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需要了解世界,也需要讓世界更廣泛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然而,當前海外中國學的研究大多處於西方話語體系內,這就導致諸多問題的出現。

對此,張樹華指出,儘管海外對中國的研究內容主題多元,但仍未打破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並且因缺乏交流了解,一些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還存在很多想像的成分。此外,西方社會對於中國的發展仍存誤讀,「中國威脅論」等聲調也時有發出。

中國擁有廣袤的領土、13億多的人口和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理解中國並非易事。管永前指出,一些海外漢學家雖然對中國歷史文化充滿感情,但因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等問題,對當下中國仍抱有偏見。另一方面,一些海外學者雖然對中國的發展成就給予很高的評價,但因缺乏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不能充分解釋其中的因由。這些都造成了海外學者對中國缺乏真實完整的認識。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認為,中國崛起的背後也是中華文明、東方文明的崛起,意味著東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的超越,意味著東方價值觀對西方價值觀的超越,這是西方社會不願看到的。因此,海外對中國的研究和認識必然會受到許多的誤解和干擾。

掌握新時代中國學話語權

提升中國國際地位需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加強海外中國學研究,有助於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改善國際輿論環境,樹立良好國際形象。而這迫切需要把新時代中國學話語權、主導權拉回中國。

管永前認為,新時代中國學要走出「西方中心主義」的窠臼,首先要對中國文化樹立高度的自信和自覺,在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長河中重新評價中國文化的價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表示,新時代中國學要將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近代轉型經驗在當代的模式中加以統合,用自身概念和思想體系進行統攝。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當於新時代中國學的思想綱要。這需要中國學者既從國家發展利益出發,也從新時代中國學學術系統化的角度出發做好這項工作。

推動新時代中國學發展,要讓海外更多地人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秦宣認為,中國在進行對外宣傳中,要加強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海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這樣才能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消除不必要的誤解。中央黨校教授辛鳴指出,中國理論走向世界,需要把中國道路、中國制度與其他國家不同中的共同點講出來、傳播出去、讓世界知曉,通過存異求同,匯聚共識,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來夯實合作的基礎。

當然,新時代中國學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張樹華表示,中國應積極為給海外漢學家、中國問題專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讓中國對自身的研究闡釋跟海外形成互動,這樣有利於中國思想、中國經驗、中國理念的傳播。(人民日報海外網 孟慶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乾隆的床、富察的嫁妝,清宮御用傢具長啥樣?
美國第一夫人所乘飛機緊急迫降 機身冒煙散發焦味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