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學習:齊系古璽經典的朱文印「左桁廩木」與另兩方「烙木印」

篆刻學習:齊系古璽經典的朱文印「左桁廩木」與另兩方「烙木印」

要問戰國璽印裡面最著名的白文璽,可能大家爭論比較大,但若論起戰國璽印里最著名的朱文印,我們基本相信,大家一定會公認是燕系的朱文大璽「日庚都萃車馬」如下圖:

(日庚都萃車馬)

這方印的有名源於它出彩的章法和巨大的形制(達7.4厘米X7.5厘米的印面)。印面大小上,它達到了7厘米以上的巨印尺寸。章法上,U形的密與中部的疏,形成了強烈的疏密對比,這種視覺反差在形成空靈、古樸、幾何造型等審美感受的同時,也帶給人極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形成讀印愉悅感,因為中間那個巨大的空白,實在是太醒目了。之前早期介紹古璽時已約略說過這一點,今天不再細說。

(日庚都萃車馬原印實物)

另外,這方印之所以有名的緣由還源於這方印中的文字至今也沒有個定論,大家爭來爭去,使這方印知名度越來越高,最早的釋文是「日庚都萃車馬」這是今文字字形的直讀直寫,當這種釋讀幾乎形成篆刻界定論時,又有名家諸如熊伯齊等先生認為「日庚」兩字其實是古文「唐」,指燕地「唐」這個地方的烙馬印,另外又有名家諸如蕭毅先生認為首字應是「白」字,這方印應釋讀為「白庚都萃車馬」,因為「白庚都」在燕陶文里有考古證明是個地名。於是這方印越來越有名,對於篆刻學習者來說,可以先不糾結它如何釋讀,把欣賞和學習的重點放在章法上以及線條上。

(宋元時期的烙馬印實物)

這方大印是烙馬印,為什麼烙馬印是朱文呢?很容易理解,因為如果是白文的話,加熱燒紅之後烙在馬身上,會形成巨大的傷痕,有可能把馬給燙傷,戰馬在冷兵器與農耕時代,是重要的國家資源,烙馬印到宋元時期依然有實物傳世,是重要的實用印章。與此同樣道理的還有下面要說的這幾方朱文烙木印,如果是白文印,烙在木頭上,依照木料的特性,文字很可能根本無法釋讀,於是聰明的古人把烙木印也製成了朱文,如圖:

(三方烙木印)

這三方烙木印都是齊系璽印。其中的「桁」,應讀為「衡」。據曹錦炎《古璽通論》所說,在《禮記.雜記》中載有此字,鄭注說「衡當為桁」「衡」為官職名,《漢書.百官公卿表》里也有「水衡都尉」這個官職,應劭注說:「古山林之官曰衡。」可見,這三方印里的左桁、右桁,其實都是掌管山林的職司。(詳細的論證見朱德熙《釋桁》一文)《周禮.地官.林衡》里說:「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時計林麓而賞罰之。若斬材木,則受法于山虞,而掌其政令。」可見,這個官很重要,相當於現在的林業部門的職責,負責掌管森林保護與木材採伐之事。

先看第一方,放大圖如下:

(左桁正木)

這方印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看印身是中空的,應當是用來盛放森炭以加熱用的。印面章法上右緊左松,「桁」字拆成「行」、「木」二字縱向排列是構成這方印此種章法的重點,因為在這方印中,其他三字「左、正、木」都筆畫較少,而「桁」字筆畫較多,把它拆成「上行下木」之後,這方印的格局在左右對比中達到了不對等的平衡(章法部分說過,平衡是印章審美的基礎),當然,這種不對等的平衡還有加粗的「木」以及右上角「左」字頭部的加粗來呼應實現。當我們處理筆畫少的璽印,又打算刻成齊系古璽朱文印時,可以進行這樣拆字處理。當然了,這方印中,正字的平直筆畫和左字的平直筆畫以及行字進行變化後的平直筆畫都為平衡起了基準線作用,而兩個木的撐底角呼應也至關重要。

再看第二方,先放大圖:

(右桁錯木)

這方印的印文是「右桁錯木」,藏於文雅堂,印身與上印差別不大,印面卻是上一方印的進階版,因為這方印是圓形印,既要找平衡穩定,又要找到印面的重心。

右字改變了寫方,將口字移位放到了左側,這在古璽文字里是經常發生的,桁字跟上一方印一樣,也拆成了「上行下木」,錯字則直接採取了上下錯位,為什麼呢?

因為一方圓形印,它的重心應當放在圓心位置,這方印中,錯字的右部直接佔據了這個位置,錯字的左部與右、桁字的木部以及木字團聚在這個錯字的右部周圍,形成了中心團聚視覺效果。重心有了,印面就穩妥了。至於錯字的日部與右字的口部的呼應、右下、左下兩個木字的呼應,起的作用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

再看第三方烙木印,也先上大圖:

(左桁廩木)

這方印的印文是左桁廩木,於1973年春于山東益都縣(現在的青州市)潭坊鎮李家莊彌河中出土,現藏天津博物館印文也是表明木材的屬地的,左桁廩木即表明是左衡屬下倉庫的木材,這種古璽對研究戰國時期官方對木材的採伐、管理有參考價值。印身與上面兩方一樣,中空可裝木炭,燒熱之後可以烙木。印面章法上,這方印又是上一方印的進階版。

桁字照例拆成了行木兩字,原因上面已經說過了。左字沒有進行變化,維持了原來的結構,原因下面說。廩字的左重右輕,木字維持原狀。為什麼這樣制定章法呢,我們說了,一方圓形制的印章,平衡感全來自於來自於圓心處的重心。那這方印的重心處沒有像上一方印一樣把文字佔據形成紅字重心,而是以廩字的右下角一筆指明了位置,分明是在說,這裡就是視覺重點,其他的字,則紛紛以筆畫指向這一點,左字、桁字拆開的行、木二字,以及最後的木字都有明顯的筆畫指向此處,造成了此處雖然空虛,但是所有文字都指向此處的重點,以虛空來造重心,實在是極高明的手段。如果一片空地被所有人指向,這片空地當然是人們視覺的注意點。

當然,這樣的做法也形成了英文小寫字母n的章法形狀,使中下部空靈透氣,這跟上面的日庚都萃車馬的中上部有異曲同工之妙。

(烙馬印的另一種樣式)

有意思的是,這方印中的「廩」字,匠人以巧思巧妙處理成8個小圓點,特別是左邊中下部的並排6點,在這方印中部的空靈重心之外又形成了人們的視覺著重點,這幾個點,活潑有趣,使原本一本正經的印面,變得輕快有趣,也因此豐富了審美元素。更為有趣的是,不知是歲月的剝蝕,還是匠人的匠心,在廩字這裡的密集之處,為了避免過分的擁擠,邊框卻與右邊形成鮮明的對比,破了缺口,這是整方印的透氣處,像門窗,如果開在兩個木之間,顯然,就有「漏氣」之嫌了。工匠匠心之妙,天然造物之巧,共同構成了這方美妙不可方物的精彩烙木印。

(【老李刻堂】之313,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篆刻入門:篆刻的邊款應當如何定位
《說文解字》第55課:古代叫「藸」現在的「五味子」指哪五味?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