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今天崩盤的理由太奇怪了……

今天崩盤的理由太奇怪了……

來源:金融界愛投顧

先和各位透個底,今天我沒跑,賬戶市值縮水0.8%,持倉股有跌又漲,賬戶在盤中曾經一度飄紅,尾盤統統回吐。

對我來說虧錢不算什麼,在熊市屬於家常便飯,況且今年到現在的賬戶市值還是正的,這點縮水不算什麼,真正讓我難受的是信心崩塌。

說一下今天為什麼跌你們就明白了。

昨天下午反彈,正常情況下今天會低開或者下探,畢竟弱勢環境資金不願戀戰,很多都準備開盤就撤。

隔夜美股很平穩,三大指數都是微跌,沒出現異常,只是油價大跌,但歷來國際油價和A股的關聯不大,而且美原油從月初到現在已經出現過四根大陰線,昨晚那根還算小的,都沒引發什麼問題。

結果,今天石化板塊開盤崩了,最要命的是,這裡邊包含兩桶油,做為兩大指標股,中石油和中石化砸盤,直接澆滅多頭最後一點信心,踩踏就這樣發生了。

現在的A股,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任何細微的異動都會誘發崩盤,這已經不是估值的問題,不是趨勢的問題,不是資金的問題,而是信心的問題。

我們經常說,當最後一個多頭被徹底消滅的時候,底部就來了。

年初是多頭和空頭在街上遇見互罵薩爾比的環境,雙方的分歧巨大,現在,多頭幾乎已經被消滅殆盡,全都縮在場外等著,很多人看A股,已經不是在看行情,而是在看笑話。

這種環境下,唯一追求的就是活著,熬過至暗時刻,牛市裡勝者為王,熊市裡剩者為王。

最近但凡遇到大跌,都會有人說倫哥你空倉觀望多好,等行情好了再來。

這個問題我之前談過,哪怕我還有100股,就是交易思維,一旦空倉,就是觀望思維,前者還能保持客觀冷靜,後者不可避免的看空後市。

這是人的思維慣性,我沒買股票,自然希望大盤使勁跌,這樣就能拿到更廉價的籌碼,行情越跌,越會堅定這個信念。

但是,一旦行情見底反彈,看空的心態很難快速轉變,這不僅會讓我錯過最初的反彈行情,甚至會陷入越漲越不敢買,越不敢買越漲的怪圈。

牛熊都是行情的一部分,盈虧也是交易的一部分,誰也不可能只挑賺錢的時候做,虧錢的時候都躲開。

就像一個姑娘跟男朋友說,你現在窮,我們先分開,等你以後事業有成了我再回來找你,對不起,那時候他一定不會再屬於你。

給各位打氣的話說了很多,我都說不動了,沒別的,熬著吧。

大盤今天跌破2500點,創出近四年以來新低,前段時間我們在工作室里還開玩笑,說大盤跌到2300點就梭哈干進去,沒想到居然快成真了。

包括創業板,雖然沒有跟著大盤創新低,雖然沒跟著大盤創新低,但也砸到了上市以來的波動中樞位,不能說接下來肯定不跌了,但跌幅一定很有限,內褲都跌沒了,總不能扒皮吧。

連續跌這幾天,明天不要輕易割了,大概率會反彈,大盤已經偏離5日線2.5%以上,而且目前走勢符合暴跌次日模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大盤的量化頂底指標,正式進入底部區域。

策略方面,倉位還是重中之重,上限不能過,嚴控風險,持倉的股票該不該賣,問自己,止盈止損策略是什麼,到了,必須出,沒到,穩住別慌。

這點我們之前聊過,永遠別試圖通過預測股票走勢來控制風險,能控制你風險的只有止盈止損策略。

如果手裡有深套的股票,兩個思路:

1、死扛到底,等下輪牛市解放,心態放平和,就當自己沒買過這支股票,甚至就當自己不是韭菜,佛系一點,要有足夠的耐心;

2、忘記成本,不管套了多少,都假裝現在是成本價,以現在的價格制定止盈止損,到了就走,這需要足夠的決心。

中弘股份確定暫停上市,今天一字跌停,全天居然成交了5700萬,那些跑出來的資金怕是樂的鼻涕泡都要出來了。

中弘之後,ST銳電跟著掉進來了,今天收盤價低於1元,開始死亡倒計時,這家公司沒有實控人或者控股股東,在裡邊的都是散兵游勇,還不如中弘股份,堪憂。

最後發一組數據,你看完之後可能會好受一些:

今年兩市個股平均跌幅正是超過40%;

2015年最高點至今:

跌幅超過90%的股票69家,金亞科技跌98.53%領軍;

跌幅超過80%的股票963家;

跌幅超過70%的股票2057家;

跌幅超過60%的股票2735家;

跌幅超過50%的股票3130家;

這個時間段內全部交易的股票家數:3553家。

就醬!債見!

——————————————————

我的《右側實戰複利成長營》正式上線!

幫你用右側思維,狙擊高成功率機會,

內參依託上百套量化選股戰法,精選不同行情下的潛力股!

配有完整的倉位提示和操作提示,全面實現落袋!

全網推廣特惠期,只需980元/月

訂閱地址:右側實戰複利成長營-愛投顧-金融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9月20日題材熱點復盤
美聯儲上調2018年GDP增速預期 維持明後年失業率預期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