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石刻29字,竟成唐代重量級國寶,流失海外107年追回困難

此人石刻29字,竟成唐代重量級國寶,流失海外107年追回困難

公元668年,曾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盛極一時的高句麗國,在唐朝和新羅的聯合攻擊下滅亡。曾經與高句麗爭奪土地失敗被逃亡遼河以西的粟末靺鞨部乘機重回故地,經過30年的經營與征伐,其部落首領大祚榮在高句麗故地忽汗州敖東城建國稱王。大祚榮多次遣使向唐朝稱臣,於713年被唐玄宗冊封為「渤海郡王」、「忽汗州大都督」,大祚榮藉此將國名更改為「渤海」,史稱渤海國,渤海國就此成為唐朝的地方行政機構。

713年,唐玄宗敕鴻臚寺卿崔忻持節「宣勞靺鞨使」的名義前往渤海國對大祚榮進行冊封。714年夏天,崔忻完成使命返回長安,途中路過旅順都里鎮,為紀念這次冊封成事,他在黃金山下鑿井兩口,並在井邊立了一塊重逾9噸、單體十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刻上「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寺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29字。崔忻不曾想到,自己鐫刻的這塊石頭就此成了唐朝最具重量的國寶,史稱「唐鴻臚井刻石」。

由於渤海國於926年被遼朝滅亡時,本國的歷史文獻或掩藏或摧毀,因此唐鴻臚井刻石成了渤海國存在的唯一物證,也是渤海國正式成為唐地方行政機構的重要歷史見證和文物。這件價值連城的唐代國寶,一直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和當地官民精心保護,直到1895年,清朝將領劉含芳還為其修建碑亭加以保護。可是,就在日俄戰爭期間,這件國寶卻突然神秘失蹤,這重逾9噸的國寶到底身在何方呢?

為此,一位名叫王仁富的大學教授翻閱地方史志後發現了一個令人氣憤的事實。原來,日俄戰爭期間,日本佔據旅順,這個龐然大物立即引起了日軍的注意,經過日本文物專家鑒定後發現這是遼東一塊極其稀有的唐代石碑。1908年4月30日,日海軍司令富岡定恭中將親自將唐鴻臚井刻石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獻給日本皇宮。無恥的日本海軍竟還在旅順刻石的遺址上建立了「記功碑」,至今仍能豎立在旅順黃金山上。

不忍國寶流失海外的王仁富教授就此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餘生追回國寶。自1994年開始,王仁富便向日本文物部門去信要求他們交還國寶,均石沉大海。王仁富深感人微言輕,於是在97年退休後開始向學術界人士求助,呼籲國人重視國寶,「國寶當歸,歸來兮刻石!」可謂操碎了心、散盡了財。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王仁富擔心國寶遭損,便向日方去信,終於等來一位名叫羽毛田信吾的回信:「地震對刻石沒有造成影響」。

這是中日就唐鴻臚井刻石的第一次交流,王教授欣喜萬分,更增加了他索回國寶的信心。此後,王教授創辦了「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聯合了一批如羅哲文、崔永元等有識之士,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刻石流失的史料和照片。2014年8月9日,王教授等人聯名向日本天皇明仁政府要求迅速歸還所掠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成為我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反響巨大。如今,擁有1300年歷史的唐鴻臚井刻石已離家107年,王教授等人仍在努力索回國寶,他說:「我們追討的不僅是文物,更是一種國際正義;我們表達的,是中華民族的訴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拾粹 的精彩文章:

佛教將軍誓守南京城3年,僅堅持18天倉皇撤退,致30萬人慘遭屠戮
唯一能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人,敗亡後被尊為地方神,後裔卻以賣身為生

TAG:史海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