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黑爪 | 比爾·蓋茨說:沒有他,個人電腦便不會存在

黑爪 | 比爾·蓋茨說:沒有他,個人電腦便不會存在





微軟這個名字是保羅·艾倫(Paul Allen)起的,表示這個公司專門給微機做軟體,是為微軟。1980年代的學生,用電腦叫做「上機」,除了需要買「機票」獲得「機時」外,去機房還得叮叮咣咣自帶一盒軟盤。而這一盒盤裡最要命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那張「刀司」(MS-DOS)啟動盤。有時它還成為搭訕的借口:「同學,借您刀司用用行嗎,我忘帶了。」




刀司全稱「微軟-磁碟操作系統」(MicroSoft-Disk Operating System),沒有它機器不轉,這是我聽過的最無法拒絕的搭訕理由。







MS-DOS操作系統



刀司是微軟公司的分水嶺,也是IBM公司的分水嶺,當然也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分水嶺。當初IBM在與數位研究公司(Digital Research)的蓋里·基達爾(Gary Kildall)就購買其DR-DOS合同簽訂當中出現紛爭時,艾倫與蓋茨花一萬美元從小公司西雅圖計算機產品(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手上買來QDOS,一番修補,以MS-DOS的名字,從此與IBM個人電腦綁在了一起。




65歲的保羅·艾倫前天(2018年10月15日)去世了。他1953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10年級時與同在湖畔中學就讀的計算機發燒友、8年級生比爾·蓋茨相識。2011年艾倫出版了回憶錄Idea Man,翻開書第一頁即是對這一段改變世界的少年友誼的回憶。







保羅·艾倫(1953年1月21日—2018年10月15日),美國發明家、投資者、考古學家和慈善家




1974年12月,21歲的保羅·艾倫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無所適從。當時他已從華盛頓州立大學休學來到東岸,還差三個學期畢業。一份霍尼韋爾公司的工作毫無前途,女友也於幾個星期前離開他,回到了三千英里外的故鄉西雅圖。他所剩下的,是一個破公寓和一輛油老虎一般耗油的1964年的克萊斯萊。如果到夏天之前還一切都沒有起色的話,他唯一的選擇是回去乖乖把學位念完。




但那些日子裡,他生活中有一個「恆量」,那就是正在哈佛大學念本科的比爾·蓋茨。他們十幾歲時在湖畔中學一起學會了讀代碼、寫代碼。也是比爾將他遊說來了麻州,計劃一起輟學創業。他們在哈佛的披薩屋(House of Pizza)憧憬未來的公司前景,保羅問比爾:「如果一切順利,你覺得我們的公司會有多大?」比爾顯得很有信心:「我覺得我們會雇35個程序員。」




這太不可思議了,太有野心了,艾倫心裡想。



1971年11月,集成晶元的聯合發明者摩爾和羅伯特·諾伊斯以200美元的價格推出4004微處理器。注意到這個新聞的人並不多,但無所事事的大一學生艾倫幾乎總是會翻遍所有雜誌的每一期,所以這個消息他沒有錯過。艾倫敏感地意識到,4004絕不是個玩具電路,而且它跟專用集成電路不一樣,它上面可以跑來自外接存儲器上的程序。4004帶著架構上的天然局限,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或多或少可以看成一個單一晶元上的計算機了。這預示著每個人都可以買得起電腦的時代終將到來。




1972年3月,英特爾8008問世。幾個月之後,艾倫開始尋思,是否可以在微處理器上運行高級語言呢?這可是通用目的計算機可編程的關鍵所在。這時他本能地想到了他跟比爾在湖畔中學最初接觸計算機時所學到的BASIC語言。當時DEC(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的小型機PDP-11已經在僅僅16K的內存上運行更為複雜的FORTRAN語言,8008當然比PDP-11慢,但成本只是零頭啊,如果能實現PDP-11的部分功能,那普通人就可以在辦公室,甚至在家庭用上電腦了。而8008 BASIC,或許就是打開通向各種家用普通應用程序之門的鑰匙。




這個令艾倫興奮的想法卻被蓋茨否決了,因為BASIC本身就將耗盡幾乎所有存儲,8008壓根不具備足夠的馬力。但是,蓋茨對艾倫說,有更快的新晶元出來時,我們再來探討。






微軟的兩位創始人:保羅·艾倫與比爾·蓋茨




他們之間早已有了常規分工,艾倫貢獻想法和主意,蓋茨先聽然後質疑,再把最好的想法付諸實施。後來微軟的那些紛爭世人皆知,他們之間的合作從一開始,就沒少過劍拔弩張的緊張,卻一直高效,當歸因於這一默契而合理的分工。




兩年多的時間飛快過去,到了前文提到的那個1974年底寒冷的周末,此刻的艾倫彷徨低迷。他在哈佛廣場的書店裡轉來轉去,《大眾電子》1975年1月號的封面抓住了他的眼睛——MITS公司的「ALTAIR 8800」面世了。文章說:「科幻作家最心愛的話題——每個家庭都有電腦的時代已經到來!並且只要一個彩色電視機的價格。」艾倫帶著這個消息,踩著積雪,頗不接待來到哈佛克利爾院的宿舍,蓋茨正在惡補準備期末考。



他們決定給MITS打電話。「你打,你年齡大些,」比爾說。「不,你來打,你比較擅長這些事兒,」艾倫不同意。商量的結果,電話由蓋茨來打,但自稱艾倫。




「艾德·羅伯茨,」他說,「我是波士頓的保羅·艾倫,我們即將完成一套可以在Altair上運行的BASIC,想前來展示給你看。」




可見當今矽谷文化中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先吹再做)的祖師爺原來藏在這裡。艾倫一面佩服比爾的虛張聲勢,一面擔心,這牛皮吹得太大,代碼可一行都還沒寫呢。



多年以後艾倫回憶起這一幕時想,如果當時他們年紀大些,經歷得多些,換言之,「成熟」一些,也許就知難而退了。謝天謝地,當時的這一對兒,夠年輕、夠嫩、夠不知天高地厚。




兩個月以後的收穫,對艾倫來說,不僅僅是事業起步了。更重要的,頭一年12月那個寒冷周末的彷徨盡掃,他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後來,當安裝了有他參與編製的核心程序的IBM個人電腦一台一台地運往世界各地時,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工作、娛樂、溝通的方式,那種感覺只能用千金難買來描述。







1983年,部分由於他診斷出霍奇金症,部分由於與比爾·蓋茨關係的緊張,艾倫離開了微軟的日常事務,但一直到2000年都留在微軟董事會。微軟在個人電腦軟體行業的壟斷地位,為艾倫和蓋茨雙雙贏得了巨大的財富。據彭博社數據,保羅·艾倫凈值261億美元,其中20億捐贈給非盈利機構用以推進科學、技術、教育、環境以及藝術,包括2003年創建的艾倫腦科學研究院(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2014年創建的艾倫人工智慧研究院(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的慈善事業除了對全球領域的關注外,更多地,他將後微軟時代的熱情傾注在了家鄉西雅圖的文化機構上,翻新老的Cinerama電影院,聘請著名建築師弗蘭克·蓋里設計流行文化博物館,入資本地球隊……自18世紀啟蒙年代開始,更不用提如今的全球化環境下,家鄉、社區、人情、根,似乎不知不覺都站在了個體、獨立、理性、規則這些進步價值的對立面,然而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哲學意義上,根植於家鄉和人情社會中的情感紐帶,仍然居於人類生活的中心。




有人生活的動力來自被認可,另一些人的動力是財富的積累,也有些人的目標在於更廣泛的社會理想。從艾倫的人生軌跡來看,他的動力正如回憶錄的書名「Idea Man」所暗示的,是他對想法的入迷,推動著好奇心,想知道那些想法能走多遠,最後變成什麼樣的現實。無論哪一種,道路都不可能平坦,找到能讓自己得到滿足的那一條,人生便是功德圓滿。在他死訊傳出的當天,他的老朋友,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發出的聲明中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他,個人電腦便不會存在。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小區里的垃圾分類,我都白做了
常在海外旅行的國人,少不了要受幾次歧視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