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略論明心見性:證體啟用

略論明心見性:證體啟用

證體啟用

作者:母音老人

關於證體之景相, 古人多不詳言。一者, 以此證境, 非言思能及, 一落言詮, 即嫌住著。二者, 真證得者, 歸無所得, 不欲炫耀於人。三者, 恐未悟者竊為己有, 以迷惑他人。四者, 恐人著境以求, 反障悟門。五者, 各人經過境界, 亦非完全一致。以是等等原因, 故只以「雲散長空, 青天徹露」、「萬里無雲之晴空」、「心月孤圓, 光含萬象」、「非光非昧, 非大非小, 非青非黃」, 更或以「圓團團, 光燦燦」等約略描繪之。余今似亦不例外, 況余並無所證, 亦無所得, 更無能為言, 只得拾幾句現成公案, 以饗讀者。至於詳細情形, 只有留待讀者自己努力用功證取體會了。

當我人修法修至能所雙忘, 心法雙泯時, 不管修什麼宗, 都是卒地折、爆地斷, 有如爆炸物, 忽然爆破, 內而身心, 外而世界, 乃至虛空, 一時脫落、粉碎, 化為烏有, 連烏有也烏有。所謂大地平沉, 虛空粉碎, 當斯時也, 雖一無所有, 但虛明凝寂、一靈不昧, 了了常知非如木石。雖了了而無能知與所知, 以此了了全體是一片虛明靈知, 不能再有能知與所知, 再有知, 便是頭上加頭, 即非是了。我人證此真境後, 回過頭來, 方才識知這個「靈知」不在別處, 整日在六根門頭上放光, 與我人無絲毫離異、無些許間隔, 一切言行動作, 無不是「它」的靈妙神用。從前為它千辛萬苦, 百般追求探索, 原來只在目前不識, 反而污糟它、屈辱它, 在六道內輪迴受苦, 寧不冤苦! 古德謂「聲前一句, 千聖不傳, 面前一絲, 亘古無間! 」又謂「踏破鐵鞋無覓處, 得來全不費工夫。」即指此也。

但這只是素法身, 尚須辛勤打磨, 綿密除習, 始能大放光明。功夫純熟, 即便熟睡, 頂上亦如一輪中秋明月朗照。待光明精純, 寬闊天眼自然豁開, 十方世界一時齊彰, 我入入我有如因陀羅網, 重重交參, 妙用無盡。

或謂此種景相是禪宗或密宗行人所證, 至於凈土宗念佛人不應如此, 因彼等以生西方凈土為目的, 應於定中見阿彌陀佛和西方聖境, 不可一無所見。假使一無所見, 如何得生凈土?

答曰: 君不見前錄之印光大師念佛三昧么? 印光大師是極力主張仗佛慈力, 接引生西的。他為何在念佛三昧中也說, 無見之見是真見, 真見無所見呢? 蓋真如佛性無形無相, 一塵不染, 一絲不掛, 說似一物即不中。故真佛, 實在無言可說、無形可見。但此無形之佛性, 不是頑空, 故能隨緣現相起用, 但相以隨緣現起故, 只是假名, 非是實體。故見有相之佛不是真佛。古德雲: 報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法華經》謂為化城, 非是寶所。欲上品上生西方凈土, 須透有相之小歇場, 證到無相之真佛妙體, 方能如願以償。反是, 執有形之佛與有相之凈土, 只能下品下生, 此乃無可移易之真理。故印光大師說到念佛最高之境界——念佛三昧時, 亦不得不說無所見之見乃真見了。以證到如此高深境界, 心土打成一片, 心即土, 土即心。發願生西即是生自心之凈土, 生無所生, 還怕不上品上生嗎?

見性之後, 若死守空境, 或耽著靜居, 而不知於境上起用, 猶如貧子發了財後, 不知其用, 終如貧窮一樣。而且不於事境上鍛煉, 不得理事雙融之大定, 更毋臻事事無礙之境而圓成佛道之大功。故必以所悟之理於事境上磨練, 去其稜角, 方臻圓妙。但初悟之人, 往往不知起用之方, 更不明其過程, 甚或因力量一時不夠, 遇事而有波動時, 又疑所悟為非而動搖根本。惶惑不知所措, 甚為可惜! 茲將先師驤陸公所著《證體啟用之過程》擇其要者, 節錄於後, 以助讀者於悟後啟發般若之用, 而成絕頂無為之功, 亦幸甚矣!

實相妙體本有無住妙用, 學人須將所證得之清凈自在光景, 移用於人事顛倒之時, 而化有歸空, 化顛倒為清凈, 化煩惱為自在, 非但滅卻自己之苦, 且可以滅他人之苦, 此即名度生。

功夫越深, 習氣發動亦越多越快, 學人不必害怕, 此第八識性田中自然翻出之種子, 發動雖快, 但去亦甚快, 發動可能較平日為大, 但發一次, 小一次, 短一次, 少一次, 不復再增長了。

功夫越深, 膽子越大。如忽然遇驚, 亦只一驚, 不復再驚, 而且力量愈用愈強。

功夫越深, 忽而忘記性大, 又忽而記憶力甚強, 且日見敏捷; 感覺力亦強, 往往不假思索即與物相應, 此通之先兆也。

常觀此本來而默契之, 習氣一來, 即便覺察, 覺即轉空, 同時以般若掃蕩此空, 更以般若掃蕩此掃蕩, 掃至無可掃時, 斯合本來, 斯合般若大空之旨。

做功夫要准, 要狠, 要省, 要等, 要平, 要穩。准者, 看準方向, 無所疑退。狠者, 克制自己, 絲毫不留情, 對自己點滴過錯, 也不能姑息。省者, 常常反躬自省也。等者, 等時候也。非有相當時間, 其力不能充足。平者, 觀一切平等。以不論何種掛礙, 皆由心不平等, 分別得失而起。不知法本不生, 何患乎得; 法本不滅, 何患乎失? 能平則自然不驚、不怖、不畏, 超然入自在之境。人往往有時間相、得失相、成敗相, 諸種習氣來時, 不能打破, 此即定不足, 慧不充也, 亦即般若力不強也。故要等, 等到其間, 力自充足, 譬如行路, 貴在方向不錯, 按步而進, 不在遲速。穩者, 如是穩定永不退轉也。

明心見性一事, 為了無量劫生死, 何等重大! 絕不可以單單理解, 即為算數。以由理解而得, 毫無定力, 則起狂慧顛倒, 終不名明心。茲分七種過程: 一、以極強之慧力, 見到本來, 由此得少分之定, 如禪宗入者。或由定力強, 啟發般若, 見到本來, 如心中心密法之修入者。二、見到後, 必深信勿疑, 以承當為第一。三、見本性周遍法界, 則法界一切一切無非是性。說幻, 即一切幻; 說真, 即一切真, 究其真幻統屬假名, 非有實體, 心能不為所拘, 是名無住。四、一切無住, 雖空而不落斷滅, 妙用宛在。幻心非無, 是名無生。五、雖名無住, 但於善惡非不了知、非不分別, 只是分別而不住, 入於平等不二之境。六、心既平等, 自無掛礙恐怖, 到處自在矣。七、力量每每旋進旋退, 或定或慧, 後則定慧不分, 只進不退。此真明心理事雙融者矣。

明心後「我見」未能即除, 習氣未能即凈。我見習氣時時來, 時時能轉而化之, 是真明心者。若轉化之力小, 此另一問題。只怕不知轉、不知化, 即不能轉、不能化矣。故學佛第一在開覺知, 如得財; 第二在善用其覺知, 如用財; 第三, 並覺知而亦空之; 第四, 無所謂空不空, 本來如是。如真富貴人, 自忘其多財也。

覺照一起, 習氣即消, 但此中遲捷, 各有不同, 此有過程者十: 一、境來而不覺。二、境來而再覺, 惟起覺極費事。三、境來時, 起覺不難。四、境來即覺, 略有先後。五、境覺同時並起, 而有時忘失。六、同時而可以勿忘。七、覺先於境, 但有時在後, 或偶爾竟回到忘失時。八、常覺不動。九、覺尚未凈。十、常寂而常照, 並覺亦無住矣, 此是力量真充足時。

從來大習氣易去, 小習氣難除, 還是不平等。是以仍有驚、怖、畏之果。其間忽上忽下, 不得以退轉名之。

平時常用反觀法, 考察自己習性, 不論好、壞、善、惡, 凡不易化除者, 即屬生死之根, 萬不可固執為善而保留之。越不易化除, 越要化除, 常與自己逆, 便是進功。

除習氣, 猶如人天交戰, 此必百戰而可克勝, 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明心而後, 方具可以交戰之資格, 此即啟用, 由小戰而大戰, 小勝而大勝, 而根本破敵, 永無後患。

用功夫, 切切壓制不得、躲避不得。如貪嗔之根, 必拔除之、化解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 用以對治貪嗔痴, 則善惡二見, 留影於心。如敵來守城, 雖一時敵不得入, 敵終未去, 乘機仍可入城, 非究竟也。故勿壓制、勿躲避, 以破除為妙, 兩不留影, 心無所染, 敵我同化, 即入大定。

境來不理, 亦不起念, 但不斷滅, 此靜中定也; 對境不惑, 依然應付, 動而不動, 此動中定也; 至動靜一如, 無可無不可時, 則大定矣。

練心要練機, 此在洞明因果之理。時時起觀, 功夫純熟, 大機大用起矣。一切煩惱, 都由情見。情為我愛, 見為我執, 情見堅固, 則成覆障, 觀因達果之機即不靈, 此機用之所以不起也。

得他心通者, 端賴觀因達果之機靈速, 是以理事圓通, 不待思索, 歷歷如見。全在定慧雙資、功夫純熟。此便是神通, 並無何種神妙之可求。

肯做不屑做之事, 肯說不願說之話, 肯接不願交之人, 其去平等智光不遠矣。

見他人過在, 不獨難入不二, 亦障自己聖道而起驕慢, 修道人所最忌!

用功痛切時, 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時, 故曰如喪考妣。蓋痛切之至, 必失於禮節威儀也。人每不諒, 謂之驕慢自大, 或疑為狂。此人人必經之過程, 難為辯也。

用功忽勤忽惰, 若進若退, 切勿疑忌, 此是進功時, 萬勿性急而懊喪。

喜靜厭亂, 即是不平等, 切切不可, 須知靜亂乃我心之分別, 與境無關。

修道人自贊毀他, 抑人自大, 最為可恥可笑, 慎勿為識者所譏!

發願不輕率, 以發願易而行願難也。發願欲大而堅, 自心中摻不得一絲情見。

八風不動中, 四風易守, 四風難防, 逆者易知, 順者往往入其彀中而不自知, 故於順心如意之事, 更須警惕, 防其捲入境中。

此中無有奇特事, 但除習氣, 莫作聖解! 所謂玄妙神變者亦稀鬆尋常, 只緣少見, 因而多怪, 認為玄妙, 忘卻本來, 入於魔道, 寧不可惜!

用功切勿與人較量短長, 應默察而自省之。

修法為一時之權宜, 切勿執取於法。貪法等於貪名利, 同一生死。所謂成佛者, 成如佛之性空也。心有所執, 頓失本來, 即離佛境, 故宜時時凜覺。

除習氣亦在因緣, 此有遲速之不同。明心後, 保任綿密(所謂保任, 切勿壓心不起, 只要能轉化不住), 經過相當時期, 習氣有忽然消除之妙。

眾生萬般苦惱, 只緣一亂字, 亂由比量而起, 見性人見聞覺知了了, 不動念時心對境是現量, 及至動念分別時, 動而不動, 雖比量而亦現量矣。常能如是者, 名打成一片。

方便力之大小隨慧力而轉, 慧力之大小, 在觀照之圓不圓。圓斯通矣, 通斯圓矣。所言通者, 心無礙是也; 礙者, 以心礙心也。心如明圓不惑則通, 此名無礙慧, 發於大悲心陀羅尼中。陀羅尼者, 心之至空至密地也。

練心之法, 只於有礙中忍得過。比如一切習慣, 本無定義, 本無不可。苦在自己養成習慣, 非如此不可, 遂不忍與自己逆, 此礙之所以立也。倘忍得過, 即無礙矣。因本來無礙也。比如面子事, 本屬虛幻不實, 充其量, 不過失去一虛幻面子耳! 且看伊究竟礙不礙, 此不過一時之不舒服, 到底克勝過去, 所得之無礙慧力, 豈萬金可買得哉! 故學佛乃大丈夫事, 能忍得, 能放得下, 不與世俗同流, 亦不與世俗忤, 所謂和而不同, 即超然入聖矣。

夢中所現之景, 可以考察功夫之深淺。凡用功至密切時, 心感於夢, 夢中能有主張者, 即不入三惡道之證。以入三惡道者, 必心失其主為因, 有隨力而無主力, 隨業高下, 入之而不覺。且如夢中有一分力量, 必醒時有十分力量。心之與身, 夢時為半離, 死則為全離, 死與夢無大異也。

一切妙用, 不離世覺故, 明心見性後, 須於人情世故, 在在留心, 練習通達, 用以互除習氣。熟於因果之理, 方得機先, 起大機用。

《大日經·住心品疏》雲: 菩薩初發明道, 即生獲除蓋障三昧, 即與佛菩薩同住, 發五神通, 獲知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能知一切眾生心行, 作諸佛事而廣度之云云。明道者, 見性成佛也, 除蓋障者, 除習氣也。習氣何時凈, 五神通何時開發, 非可先求也。得神通後, 以他心通方便度脫眾生。此為證體起用之過程, 不依此道而入者, 是為外道。

明道後, 五神通雖一時未能全發, 但已非同常人, 以證得根本, 所有除蓋障發神通, 均同時開發, 只力微耳。

悟了還同未悟時, 不到平淡, 爐火不能純青。所謂大智若愚, 整日如痴如傻, 打成一片矣。

以上所錄, 實為明心見性後, 啟發般若妙用之津梁。學者果能信入不疑, 於證體後, 刻刻提撕, 在人情世故上, 磨練自己, 深諳眾生心行, 熟悉因果之理, 則除蓋障, 發五神通, 大機大用起矣。

(戊)歸宿問題

客有問明心見性人, 圓寂後歸往何處者; 亦有問六祖大師入寂時雲: 「我自知去處」, 但未言明去處, 是知而不言, 抑不明去處而不言歟?

命終往生何所, 確是修行人一大關鍵問題。如不把它搞清楚, 對修行進程既大有妨礙, 於將來的證果, 亦將遭迂曲。

一般說來, 芸芸眾生在六道中頭出頭沒, 輪迴不息, 生來死去, 不知所以。今既開悟, 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當明生從何來, 死歸何所。如亦顢頇不知, 豈非狂妄自負, 未悟為悟?

但所謂生死去來者, 乃對迷人著相時說。在悟人份上, 既豁開正眼, 徹見真心, 則三界六道, 皆非實有; 十方凈土, 宛如水月。本既不生, 如何有滅? 本自不滅, 緣何有生? 生滅既無, 何有去來? 更何有方所?

六祖大師悟道後雲: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謂明心見性者, 即見此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而又能隨緣現相, 生起種種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實性。既明見自性不生不滅, 不來不去, 緣何又從中取來去生滅之相而有所歸呢? 所以如說有命終、有往生, 則實未開悟見性也。

六祖說「我自知去處」者, 拈黃葉止小兒啼也。不明言去處者, 實無去處也。以此性如虛空, 虛空何有歸處? 若見有去處, 則落實, 則著相。落實著相, 則生死不了。無去處, 則處處可去, 處處可去而未嘗去。所謂歸即無歸, 無歸即歸; 處處皆歸, 到處即歸也。

複次, 妙有真空者, 以妙有故, 否則即是頑空; 真空妙有者, 以真空故, 否則便成妄有。故徹悟心性者, 融會色空, 冥合體用, 既不偏空, 亦不執有, 於無生滅處, 不妨示現生滅, 雖生而無生, 無生而無不生。故天上地下, 四生六道, 乃至十方凈土無不可生。於無來去處, 不妨頭出頭沒, 雖處處現身而實無來去, 無來去而正常來常去, 非枯死不動, 坐在黑山背後, 而謂無生滅來去也。

龐居士《無生頌》雲: 「有男不婚, 有女不嫁; 合家團圞圓, 共說無生話。」

禪師和雲: 「無男可婚, 無女可嫁; 大眾團圞圓, 說甚無生話! 」

余試和雲: 「有男亦婚, 有女亦嫁; 子子復孫孫, 是說無生話。」

三頌合來正顯此真空妙有之性, 無生無不生, 無在無不在也。

真見性者, 隨緣自在, 絲毫不著相, 無凈穢凡聖之別、四生六道之殊。所謂生滅來去, 皆遊戲三昧, 不落實有。審如斯, 何用指實去處哉?

如僧問長沙: 「南泉遷化向什麼處去? 」沙雲: 「東家作驢, 西家作馬! 」又僧問: 「南泉遷化向什麼處去? 」沙雲: 「要騎即騎, 要下即下。」又一僧問: 「南泉遷化向什麼處去? 」沙又曰: 「石頭作沙彌時參見六祖。」又問, 又曰: 「教伊尋思去。」後又問三次, 沙三次默然。贊得此真如妙性, 如此神出鬼沒, 不可思議, 無處撈摸! 三聖(臨濟禪師之法嗣)聞後雲: 「長沙此答可謂空前絕後, 今古罕聞! 」於此可見靈知妙性無所不在。我們只要一切放下, 絲毫無住, 不求有在處, 則處處皆在, 隨所寓而常樂矣。

但明悟自性的人, 如舊習深厚, 於日常運用中, 不能順逆無拘、聲色無染, 則分段生死未了, 還不能如上所述逍遙自在, 尚須七番或三番往返人天, 方得自在。圭峰禪師於此, 就功夫深淺, 分為三種自在, 敦促學人努力用功。第一, 妄念若起, 都不相隨, 臨命終時, 自然業不能系, 雖有中陰, 所向自由, 天上人間, 隨意寄託。此為受生自在。第二, 若愛惡之念已泯, 即不受分段之身, 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細。此為變易自在。第三, 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 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 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 度有緣眾生, 名之為佛。此為究竟自在。

諸位同參, 我們於明悟本性後, 應嚴加護持, 力求上進, 精勤不懈地盡除現業流識, 以達究竟自在而臻極果。切不可得少為足, 停滯不前而趨下流。萬一力不從心, 因緣不就, 也應努力做到變易自在。假如這一點也做不到, 那只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兜率內院, 以及其他佛國凈土, 以期了脫二死而證真常了。自明朝以來, 好多禪師如蓮池、徹悟等, 均於悟後發願往生西方凈土, 或許就是為了不能做到變易自在而不得不發願往生凈土。

修心中心密法者如慮此生不能圓滿成就, 於修法外, 每日加持彌勒菩薩根本真言四十九遍, 為將來往生兜率作張本, 而保有進無退, 用心亦苦矣。

當然, 大心凡夫為度眾生故, 不畏生死, 墮三塗如墮四聖, 毫無難色, 斯真壯志凌雲的大丈夫, 人天所共仰, 佛、菩薩所嘉護者, 即不預此例矣。

略論明心見性:證體啟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威德
忘相證體,入於無生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