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西方學者角度,探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面子」

從西方學者角度,探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面子」

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往往是大家不多提起,卻又暗流涌動的一項文化特性。在我國社會背景下,面子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人們應遵循怎樣的規則加以維繫?讓我們從科學工作者的視角一探究竟。原論文出自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期刊。


關於臉面

面子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流中有著重要作用。無論日常活動,還是正式談判,面子都是人們要考慮的因素。究其原因,從某種角度說,面子是一種可以被交易的抽象概念。在構建信任的早期階段,面子可以被視作互惠的標誌。

然而,西方學者往往容易誤解中國人的面子觀。比如,有研究人員就將面子當作一個人可以為自己索求好處的特性。然而,本論文的作者並不同意「索求」的概念。相反,他們認為面子作為一種榮耀的認可,是被其他人「給予」的。這種差別很重要,因為面子基於社會的控制之下,個人往往有壓力去獲得這種屬性,以迎合社會標準。

具體來講,面子可分為兩個層面:即臉面和面子。臉面體現出社會對個體的信心和認可,這個人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質,是否遵守社會規範,這往往涉及到儒家美德和為人標準。而所謂的面子往往源於個人的財富、權利及影響力。西方學者有時候難以對這兩個層面加以區分。

社會對個人的道德品質之所以能夠認可,是因為存在著道德行為的標準和依據。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這些主要反映為仁義禮智信。反過來,個人的行為通常也能夠反映其道德價值觀。

個人道德行為的缺失往往被解釋為人品存在問題。如果他(她)被這樣看待,那麼大家就會認為他(她)丟了面子,應該感到內疚或羞恥。受到責備的人可能會因此遭受極大的壓力,從而表現出攻擊行為,甚至採取報復行動,拒絕合作,不再和其他人互動。顯然,此類行為容易導致社會生活中的不和諧。

在中國,沒有面子是比西方世界更嚴重的問題。一個人必須保持自己的臉面、能力和聲譽。因為失去臉面不僅丟了面子(丟臉),同時也失去了別人對其的信任。極端情況下,丟臉的人甚至可能會有想自殺的情緒。其內心痛苦不僅僅是個人的不適,他們失去了地位,並且會被排除在圈子之外。

重視臉面,同時挽救別人的面子,乃是中國文化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西方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西方,不道德的行為更有可能帶來法律後果,而不是強烈的情緒。因此,顏面的保存和臉面的喪失在社會交往中是極其重要且難以妥協的。在中國背景下,信任的建立與臉面的損失是密切關聯的。


關係和圈系

儘管被許多西方商界人士誤解,但關係無疑是中國社會商業事務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在交流談判中,關係往往是交易的砝碼。這與個人的面子有共同之處。

不得不說,關係、圈系和人情,這些與相互的信任都是不可分割的。工作關係上的夥伴可以通過展示他們的關係,從而建立互信。 給予一方面子,或者令一方丟掉面子,這對於關係來說至關重要。個人對於臉面、面子、關係或人情其中之一的迫切需求或偏離,往往會對整體四者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關係其實隸屬儒家行為原則之下,它是「禮」的補充,中國人通過建立個人關係和信任來創造和諧,通過在社交網路中履行對他人的義務而獲得道德維度的認可。

當然,關係的實踐取決於具體環境。在商業活動中,我們常常看到負面報道,比如拿回扣或行賄等腐敗行為。在平時的生活中,人們也被各種「面子」所累,比如「不幹了這杯酒,就是不給我面子!」等等。

這樣的關係和面子往往建立在低水平信任的基礎上,但更深層次的信任則需要關係中較高的「門檻」。


關於人情

中國文化體系的另一個核心概念就是人情。這是一整套社會規範和義務,需要一個關係網路來維繫。具體來說,人們常常會贈送禮物,發出問候,進行訪問,提供協助等等。然而說到底,很多時候這些要素都在被人們進行著某種交換。

培養人情是建立或使用關係的前提,其好處也是雙向的。在打造關係網路時,中國人也編織出了人情網路。在享受網路利益的同時,他們還承擔了必須在未來予以「償還」的互惠義務。

由於關係是通過人情的運作來維持的,所以接受「人情」的人在情感上對於拓展關係的人抱有一種虧欠的感情,也就是所謂的欠人情。這種虧欠在以某種方式進行償還後,會得到減輕,或者完全消除。總體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係利益中的人情隨著種種義務的履行會趨向平衡。這種情感債務在中國環境下被尤為看重,如果有人不遵循人情世故,則會被視為一種嚴重的疏忽,從而危及關係的維持,失去面子。相比而言,它在西方社會中存在的作用程度較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狗說 的精彩文章:

愛因斯坦臨走前為什麼要燒掉所有筆記本?裡面可能隱藏著這些秘密
哈佛人類學家:哈扎人狩獵者分享食物的模式,揭示了合作的演變

TAG:大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