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遠征軍的失敗是史迪威的鍋嗎?

遠征軍的失敗是史迪威的鍋嗎?

1942年5月20日,印度的英帕爾迎來了一百多個人,他們從緬甸人跡罕見的密林里輾轉步行20天,終於依靠著超人般的意志走了出來,為首的是一個叼著香煙的瘦弱老頭,他帶領部下一人不少穿越緬甸走到印度的情景被一位畫家畫下來,他便是二戰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剛升任為陸軍中將的約瑟夫·史迪威。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面對蒙圈狀態的東南亞同盟國守軍,大日本帝國勢如破竹相繼佔領了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幾乎大半個東南亞,美軍司令溫萊特中將率領十萬士兵投降,日本距離口中的「大東亞共榮」僅剩一步之遙,士氣低落的美軍急需一個英雄人物來激勵士兵和國內民眾的信心,於是各大報紙把盟軍中緬印戰區司令史迪威被塑造成了一名老當益壯,富有冒險精神的英雄,腐敗落後的中國在他的帶領下勇敢的抗擊日軍,阻止掉日軍想要迅速佔領東南亞的勢頭,狠狠地打擊了日軍戰無不勝的囂張氣焰——而他帶領一百多人英雄般抵達印度的背後,意味著10萬出國作戰的遠征軍被丟棄在白骨鋪成的野人山任人宰割。

宋美齡一直在儘力拉攏史迪威和蔣介石

之間的友好關係

遠征軍第一次赴緬失敗的原因到底在誰,是史迪威,是蔣介石還是遠征軍的中國指揮官,很多人各執一詞,我們先從史迪威這個人說起,1904年史迪威和很多名將一樣畢業於大名鼎鼎的西點軍校,兩年後擔任西點現代語言系教官,1911年來華旅遊正巧目睹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司令部情報工作認識了馬歇爾,1920年再次來華奉命學習漢語,期間對中國社會情況和各界人物做了深入的了解,並給自己取中文名為史迪威,1928年代理步兵15團參謀長,1929年任美國本寧堡步兵學校戰術系主任,但因其性格尖刻狹隘被稱之為「醋性子喬」,後因與同事關係不合被調往中國,1935-37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他帶著情報組考察中國眾多地區(包括延安,並預言中共比國軍更有發展潛力),1942年3月晉陞中將後任命為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以上的資料就是說,在緬甸作戰之前史迪威本人大部分時間擔任的都是文職工作從來沒有參加過實戰,但是他卻認為等待了幾十年展現自己真正實力的機會終於到了,於是儘力在蔣介石手裡爭取軍隊指揮權。

其實不光老蔣,因為駝峰航線分配導致陳納德

將軍看他也很不爽

可在到任不久就出現他和蔣介石的第一個分歧,或許更「了解」中國軍隊實力的蔣認為應該讓幾個師分散開在日軍進攻時不要硬剛,等到日軍撤退時才集中發起反擊(怎麼感覺很像共軍的游擊戰術),並警告史迪威說千萬不要集結部隊,一旦集結肯定會被日軍立刻圍殲,史迪威則覺得蔣介石這種理念太慫,因為美國的軍事理論強調進攻而不允許化整為零這種削弱戰鬥力的方法,他認為遠征軍應該採取縱深防禦戰術,即部隊坐著汽車一個接一個的快速連續出擊。至此兩人關係日趨惡化,史迪威甚至在日記寫道「什麼命令!一頭蠢驢!」然後給老蔣取了個外號叫「花生米」。(知足吧,他給自己總統羅斯福取的外號叫「橡膠腿」)。後來因為史迪威向美國政府建議放棄對重慶政府的援助而改為援助延安,兩人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史迪威甚至一度和羅斯福計劃暗殺掉老蔣(藍鯨行動)。

史迪威在親自檢查士兵穿的鞋是否有破損

史迪威自己的原因?

平心而論史迪威是個才華橫溢的語言天賦超群者,並且身為將軍堅持每天寫日記(雖然第一次寫到蔣介石就說蔣介石在搗蛋),在後來的印度蘭姆伽軍事基地可以看出十分擅長訓練士兵,不過他紙上談兵的一系列指揮也暴露出他戰術上的無知,戰場上連自己指揮的中國軍隊和敵軍的實力差距毫無概念便一門心思的奉行美軍的持續進攻、快速機動作戰方法,全然不知這種作戰方法只適合補給充足、物資無限的美軍,一旦指揮的部隊完不成自己預計的效果就一味的抱怨中國軍隊缺乏勇氣拖自己後腿,而中國軍隊當時的訓練和武器連日軍都比不過怎麼可能完成他理念中美軍才能完成的目標。可惜他的這種理念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他性格烈火,尖酸刻薄,十分傲慢」這是陳納德將軍也是所有入緬作戰的英國將領和中國將領對他異口同聲的評價,早在1929年擔任美國步兵學校戰術系主任時就因為和同事關係不合被調往中國,在1939年回國後不久又因與其他同事關係再次被調離,作為一個中英美三國的外交能力最重要的聯合指揮官,卻讓一個連普通人際關係都維護不好的人來擔任,這在一開始或許就是個最大的錯誤。甚至在後來1944年史迪威被調離時一聲不吭直接就走,來接任的魏德邁打電話詢問他離職前沒來得及交接的遠征軍作戰計劃,答曰:沒有計劃!

史迪威和廖耀湘在一起的傲慢姿態

雖然他戰術指揮能力不見得出色,與軍官之間的關係也不和諧到哪去,但是因為多年擔任軍校教官,在訓練士兵方面卻是出類拔萃,很多他受指揮過的士兵都稱他為「三星連長」。意思是說史迪威如果是一個連長絕對是最優秀的可如果是個將軍卻不合格,在平時生活中史迪威特別體貼士兵,早在中國擔任觀察員時便曾跟隨中國軍隊一同行軍,和士兵們一起在茅屋裡同吃同住,並且在遠征軍入緬的戰鬥中執著的認為:中國軍隊的士兵刻苦耐勞,下級軍官也無問題,營團級好壞參半,而軍師長級別的很少能有效率的。因此他提出「要中國兵不要中國軍官,尤其是中國高級軍官」,但像這種想要從中國搶過來整編製的軍隊由他自己指揮是不可能的。

史迪威探望受傷致殘的中國士兵,摘下帽子

臉上滿是凝重和關心

於是在最後發現根本沒人真正聽他指揮,而戰鬥即將失敗時便擅自率領自己的指揮部離開大部隊撤往印度,並三個星期扎無音訊,自始至終都沒有發電報通知任何人,直到被美駐華代表團轉告,蔣介石才知道史迪威已經抵達印度半個多月,這難道是一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中印緬戰區美軍總司令應該做的事情嗎?陳納德將軍坦率的評價說:「如果他是一名連長或者營長,他只需要對其直接指揮的部隊負責,這種行為確實值得稱道,可是作為身負重任的亞洲美軍指揮官和中國戰區參謀長,他私自離開部隊並且三個星期音信皆無的行為,則是一種令人震驚的無知和不負責任」。若按軍法棄部潛逃者本該槍斃!

史迪威和遠征軍士兵一起趴在前線探查敵情

這麼說遠征軍失敗的屎盆子就得全蓋在史迪威頭上嗎,我覺得咱們應該再看看我們另一個盟友英軍,最一開始中美聯合提出遠征軍計劃支援駐緬英軍時,英軍是拒絕的:我堂堂大英帝國的怎麼會讓別國來幫助,萬一擊敗日軍後他們佔據緬甸不走就得不償失了。但是沒過多久真的頂不住了怎麼辦?那就再來一次大撤退吧!英軍司令亞歷山大上將就是靠敦刻爾克拿法軍當炮灰掩護英軍逃跑而出名的,於是在1942年3月從南方軍區被調過來讓他故技重施一次,便告知蔣介石可以派遣遠征軍入緬,但一連申請六次入緬都被拒絕,英軍忽然態度轉變,這種小心思老蔣再怎麼傻也能看出來「事出無常必有妖」,不過重點在於亞歷山大將軍居然親自飛到重慶向蔣承諾:「我們決定堅守陣線絕不撤退,陣線穩定後便準備進攻!」老蔣為了儘快打通中緬公路只好逼著自己去相信這是真的。

遠征軍的意義在於保護中國和美國之間最後一條補給通道,

而入緬作戰失敗後中國只能靠危險的駝峰航線勉強維持補給

當10萬遠征軍入緬以後按照史迪威、杜聿明的平滿納會戰計劃節節撤退吸引日軍第五十五師團進入預定地點打算圍攻時,英軍突然棄守普羅美,遠征軍側翼大開,圍攻反變成面臨腹背受敵的狀態,作戰計劃成為泡影,英軍無心戀戰只想著撤退,寧可炸毀所有軍需物資以免落入敵手也不提供給友軍,遠征軍淪為掩護逃跑的炮灰,經歷一番阻擊戰後彈盡糧絕,只能撤向野人山的死亡之路。另一邊孫立人一路殿後掩護英軍到達印度,卻被英守軍忘恩負義要求軍隊繳械按難民處置。

其次在中國這邊也脫不了干係,頂頭上司蔣介石無論政治策略還是軍事能力都皆屬平庸,戰時卻非要處處插手,因為史迪威在30年代考察中國後曾經對美國政府說援助中共比援助國軍更加靠譜,蔣介石便一直對其保有戒心,當史迪威向蔣介石索要指揮權時害怕自己失去軍事大權,口頭上給予史迪威遠征軍指揮全權,背後又指示杜聿明搞另一套,再到後來又安排了羅卓英為遠征軍司令,本來史迪威就沒怎麼指揮過大兵團作戰,這下好了,三個人三個意見指揮作戰時一片混亂,比如平滿納會戰,亞歷山大希望讓遠征軍去解救被8000日軍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史迪威安排給羅卓英,羅卓英為保存實力只派了孫立人手底下的一個113團做做樣子。

好在孫立人將軍手下這個團在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

英勇無比成功完成仁安羌解圍戰,可惜英軍只道聲謝扭頭就跑了

而這個113團離開駐地巧克伯當後,防守平滿納的遠征軍第五軍收到被解救的英軍「錯誤消息」有股日軍在113團離開後趁機竄入巧克伯當意圖包抄遠征軍側後,第五軍為避免包圍立刻決定全軍撤離,而在第五軍撤退時,杜聿明與史迪威又發生了分歧,羅卓英、史迪威要求把第五軍戴安瀾的200師用汽車運送至巧克伯當剿滅竄入的日軍,杜聿明認為應該退守棠吉等地,史迪威堅持己見直接命令戴安瀾,200師的兩個團只好坐車到達巧克伯當後卻發現沒有一個敵人只有在撤退的英軍,為此耽誤三天時間然後火速返回打算防守棠吉時,卻被日軍先一步佔領棠吉,可見當時的遠征軍高層指揮有多麼的混亂、毫無效率,也怨不得史迪威會被氣的直接「離家出走」消失半個多月。

200師被往返調動,3天的時間全部浪費在路上

還有就是史迪威口中說的中國軍隊軍官能力和風氣,遠征軍共有三個指揮官,史迪威指揮能力確實只能算的上「辦公室將軍」,但是遠征軍總司令羅卓英卻可以算的上是百戰名將(雖然一大部分是在江西「剿匪」時刷出來的),可惜的是名義上是總司令,實權卻攥在副司令杜聿明手裡,杜聿明雖然可以說也是響噹噹的名將,但是他也有黃埔軍校出身的通病:當時的軍校只能算得上是短期培訓班,教官也同樣沒有大規模作戰經驗,所以學員們指揮一個旅一個師得心應手,但是要指揮大兵團作戰就抓瞎,這點在解放戰爭中幾次大會戰的一觸即潰就可以看出。

高級軍官勾心鬥角,下面的中級軍官更是不堪,孫立人回憶說因為指揮混亂,國軍各部亂兵在英軍緬民逃空了的曼德勒城裡搜劫民宅商鋪,足足耽擱了十天之久卻未能組織任何防禦!他擔任曼德勒衛戍司令時,部下曾攔截了第5軍的汽車,裝滿了搜刮來的非軍用物資說是要駛往密支那運回國。鑒於杜軍長乃撤退總指揮,孫也只好搖頭准予放行,史迪威正是經常親自接觸遠征軍普通士兵,早就深知這點,才會在之前向蔣介石要求「只要中國士兵,不要中國軍官」然後打算安排全員美國軍官進入中國軍隊,可惜槍杆子里打出來的老蔣當然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說到最後,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的失敗並不是某一個指揮官的錯誤指揮導致的,就像在仁安羌解救被8000日軍圍困的英軍,羅卓英本來打算拿眼中「雜牌軍」孫立人手下一個團作為棄子去做樣子,但這個團硬是成功把英軍解救出來。說到底無非是中美英三個國家各懷鬼胎的想利用遠征軍達成各自的利益,兩個首要領導史迪威和蔣介石又互相記恨對方,高級軍官在沒有明確主權到底歸誰的情況下,一片混亂指揮,師級部隊視彼此為嫡系、雜牌遂各自為戰,這場戰爭從最一開始就註定會失敗!只可惜那麼多優秀中華兒女在他們手裡變成了權力爭奪的工具,葬送在異國他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張愛玲逝世23周年:她用七句話寫盡自己的一生
宋慶齡晚年很想見宋美齡一面,宋美齡只冷冷地回了四個字

TAG:民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