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歐日探測器明日升空赴水星

歐日探測器明日升空赴水星

原標題:歐日探測器明日升空赴水星

新京報製圖/高俊夫

當地時間10月15日,英國倫敦,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的實物大小的「比皮科倫坡」模型。圖/視覺中國


作為內太陽系離太陽最近、最小的行星,水星承載著太多奧秘。直至今日,水星的地理環境、地表組成、內部結構等對人類而言依然是個謎。水星是否有水,是否可能存在生命吸引著人類不斷探索。


北京時間10月20日9時45分,帶著這些未解之謎,由歐洲航天局(E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聯合進行的水星探測任務「比皮科倫坡」(BepiColombo)將發射升空。據介紹,這是歐洲首個水星探測任務,也是人類第三個探訪水星的任務。

「比皮科倫坡」預計經過7年飛行,於2025年抵達水星。屆時,探測器將分離為兩艘獨立飛行器,分別為「水星行星軌道器」(MPO)和「水星磁層軌道器」(MIO),執行各自的探測任務。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稱,水星是顆類地行星,探測水星對人們了解太陽系的歷史、了解地球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1 釋疑


水星探測面臨哪些困難?


水星是八大行星中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其體積、質量也相對較小,此前僅有兩個探測器接近過水星,而真正進入水星軌道的僅一個。

第一個接近水星的探測器是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1973年發射的「水手10號」(Mariner 10)探測器。1974-1975年間,「水手10號」3次飛掠水星,但一直未能進入水星軌道。第二個則是NASA於2004年發射的「信使號」(MESSENGER)探測器,該探測器在2008-2009年間3次飛掠水星,最後於2011年3月進入水星軌道——這也是第一個進入水星軌道的探測器。


相比其他行星,對於水星的探索顯然相對較少。這是為何?


據《自然》雜誌報道,水星位於太陽重力井深處,要到達水星,宇宙飛船必須失去地球軌道運動賦予它的大部分動量,這使得水星探測的技術難度異常巨大。與此同時,宇宙飛船還必須避免過沖導致偏離軌道,這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和比前往火星多8倍的能量。


其次,水星的太陽輻射是地球近外太空的十倍,同時該行星幾乎沒有大氣層,表面溫度最高可達400攝氏度。「信使號」水星探測任務的科學家肖恩·所羅門稱,航天器從未在離太陽這麼近的地方呆這麼久。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解釋,水星觀測非常難,不管是肉眼還是天文觀測。水星距太陽過近,且每8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使得其數據傳輸變得非常困難。

這些因素都導致水星成為太陽系內部行星中探索最少的一個。


2 釋疑


探測器將執行哪些任務?


據歐洲航天局網站介紹,「比皮科倫坡」將於當地時間19日晚10時45分從位於南美法屬蓋亞那的庫魯航天基地,由「阿麗亞娜-5」(Ariane 5)大型火箭發射升空。

「比皮科倫坡」將耗時7年於2025年12月5日抵達水星軌道,期間1次飛掠地球、2次飛掠金星、6次飛掠水星,總距離達90億公里,最高速度可達60公里每秒,最遠距離地球2.4億公里。此外,探測器將經歷零下180攝氏度的低溫到近450攝氏度的高溫。


到達水星軌道後,「比皮科倫坡」將釋放出兩個探測器,分別是歐洲航天局的水星行星探測器(MPO)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水星磁層探測器(MIO)。兩個探測器各有側重,進行為期2年的探測任務。


據JAXA網站,MIO的主要目的是解讀水星的磁場和磁層,MPO的主要任務則是觀察水星的表面環境以及內核組成等。ESA將負責「比皮科倫坡」的發射、進入軌道,以及MPO探測器的運作。JAXA負責MIO探測器的控制運行。


據英國《自然》雜誌,MPO包含11個組件,主要負責研究水星本身。MPO主要使用攝像機、高度計、放射線等設備對水星進行「掃描」,探索水星地表環境和地殼化學成分,並對水星的引力場進行研究。


水星是密度僅次於地球的行星,有一個巨大的鐵核。據太空網(space.com),水星的鐵核約3600-3800公里寬,而其外殼厚度僅500-600公里。這一點一直以來也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


由日本方面主要負責的MIO則包含5個組件,主要圍繞水星的磁層以及其與太陽風的互相作用等進行研究。日本於2003年加入歐洲航空局的這一水星探測任務,主要目的就是研究行星的磁層。JAXA負責MIO的日本科學家村上豪稱,「火星和金星沒有磁場,所以目標是水星」。


據日本共同社,日本磁力觀測具有較大優勢,此次MIO探測器若能順利到達,將為推動水星探測作出重要貢獻。


預測「比皮科倫坡」或解鎖5大謎團「比皮科倫坡」的名字來自義大利天體物理學家Guiseppe Bepi Colombo。他曾參與NASA「水手10號」水星探測任務的研究,此後更是得出水星藉助地球、金星和水星引力輾轉飛行路線的計算方法。


據美國《科學》雜誌,ESA和NASA的水星探測任務都在上世紀90年代通過,但耗資4.51億美元的「信使號」2004年已發射,更具雄心、耗資高達16億歐元的「比皮科倫坡」多次被耽擱,一直未能成行。


經過二十餘年努力,「比皮科倫坡」終於即將發射。參加「比皮科倫坡」研究近15年的ESA地球物理學家約翰尼斯·本克霍夫稱,「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水星探測)終於要成真了」。


那麼,雄心勃勃的水星探測任務可能解鎖哪些水星奧秘?


2015年以撞擊水星結束使命的「信使號」給人們帶來更多水星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謎題,包括水星磁場、厚實鐵核以及充滿冰塊的隕石坑。


美國《福布斯》雜誌總結了歐日水星探測器可能解鎖的五個奧秘。


一是水星兩極水冰之謎。水星雖然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但其兩極巨大的環形山內側隕石坑卻永遠照不到陽光。許多科學家認為,水星兩極存在水冰。但水星上是否真的有冰,卻一直是未解之謎。


二是水星凹坑之謎。NASA「信使號」探測器在水星表面發現一些奇怪的凹坑,這些凹坑如何形成,與火山撞擊有何關係亟待探索。


三是水星磁場之謎。最早探訪水星的「水手10號」發現了水星的磁場,但磁場的起源、其具體的變化情況及影響卻一直沒能得到深入觀測。


四是水星表面成分之謎。據美國《科學》雜誌,NASA「信使號」探測器曾發現水星表面含有許多揮發性元素,如硫、鈉、鉀、氯等。了解這些揮發性元素的形成,對於了解水星的演變歷程有重要意義。


五是水星的形成與巨大的鐵核之謎。水星的高密度源於其內核巨大的鐵核,鐵核如何形成至今依然是個謎。


帶著對這些奧秘的探索,歐日聯合研究的「比皮科倫坡」即將升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賈秀全帶好女足妻子是高級參謀
40年過去了,為何說按「勞」分配仍未過時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