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的懷素草書

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的懷素草書


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的懷素草書

唐代書法矩度森嚴,但是阻擋不了革新風潮的衝擊,尤其在草書方面,更是異軍突起。張旭首開風氣之先,發展了自東漢張芝以來,除王獻之以外,幾無一人承繼的「一筆書」。而懷素進一步發展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表現出新的審美追求,將草書推向了新的高峰。草書至此完全脫離了實用範疇,成為獨具審美意義的藝術品。俗家尊稱和尚為「上人」,有本事的、學問淵博的和尚更是「上人」;而懷素以草書揚名古今,則更應是「上人」中的「上人」。

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的懷素草書

懷素(725-785)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長沙(一說零陵)人。他自幼皈依佛門,為唐僧玄奘三藏法師門人。他居住的地方由於種滿芭蕉,綠葉遮天,並且他以芭蕉葉子當紙來練習書法,故名其所居為「綠天庵」。他對於書法的練習如痴如醉,使用後變禿的毛筆堆積如山,就把這些禿筆埋于山下,稱之為「筆冢」,足見其對書技的勤學苦練。懷素為人疏放狂逸,又性嗜酒,倜儻不拘。他在書法上尤愛草書,自謂得草書三昧。他遍訪當時的名公諸賢,經大家點撥,視野頓開。他從顏真卿口授得張旭狂草妙訣,書藝大有長進,終於獨樹一幟,馳名於世。懷素書法源於張芝、顏真卿,而在苦練的過程中,又觀夏雲隨風變化而悟得筆法。懷素在書法上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在書法史上有著不可抹殺的地位。他作草書狂放縱逸,以「狂僧」自謔,世人將其與張旭並稱為「顛張狂素」。懷素傳世的墨跡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藏真帖》等。

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的懷素草書


放大字帖點擊:懷素草書《論書帖》,難掩當初青澀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懷素《論書帖》(見上圖),為暗花箋紙本,草書,縱28.6厘米,橫40.5厘米,共9行85字。從藝術風格上看,《論書帖》不同於懷素其他如《自敘帖》、《食魚帖》等用「古瘦」和「半無墨」的毛筆創作的筆意連綿不絕、體勢險絕詭奇、極度誇張浪漫的狂草之作,筆下明顯洋溢出東晉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風神氣息。此帖運筆悠然自得,意氣平和,應規入矩,精謹而純熟。其每作一字,起落分明,雖無縱橫捭闔之勢,但由於擅長駕馭中鋒,故能做到筆勢圓融婉轉、飛動輕靈,骨氣深穩,血肉豐潤。雖偶作牽連映帶,但亦無拖沓之嫌。筆墨流宕處,英姿勃發,氣象超然。其結構以平正恆定基調,疏密聚散之間,顯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寓婀娜」的風致。

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的懷素草書

書法藝術包括筆法、筆勢、筆意三個方面。筆勢是在熟練運用筆法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而筆意則是在筆勢的基礎上顯現出來的。懷素《論書帖》在筆勢上體現得非常出色。眾所周知,折勢一般是表現在每行第一個字中的第一筆,或是用筆蘸墨後所作字的第一筆用折鋒,第二、三筆用搭鋒。此帖的折鋒一般指落筆時的藏鋒或逆鋒,搭鋒指承上一筆的筆鋒。如帖中第七行「顛形詭異」四字,「顛」字第一筆用折鋒,第二筆用搭鋒承下第一筆橫的收筆,第三、四筆也都是搭上前一筆。第四字「異」字墨色較濃,顯示出筆蘸墨後所書的痕迹。其第一筆用折鋒,看上去似與前一字「詭」字的末一筆不相連貫。折、搭之勢表示在數字內的筆勢是上一個字用折鋒,下幾個字的第一筆用搭鋒,保持其筆勢的連貫性,不使其勢背。又如《論書帖》中第一行「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九字,第一字「為」字的末一筆為折下之勢,餘下八字的第一筆都用搭鋒,承上筆勢。其中「為其」二字及「山不高地」四字,字與字之間連接之筆細若遊絲;「山」、「亦」、「無」三字的第一筆雖搭上一字之鋒,但線條都不連接;「無靈」二字連接之筆稍粗,但略細於「無靈」二字本身的線條。這九個字雖都採用折、搭之勢,但具體表現卻有變化。宋姜白石《續書譜》云:「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草書用筆既要多變,又要自然無做作之態,其難度就在於此。

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的懷素草書

《論書帖》卷後有歷代收藏家、書法家的題跋,或記述流傳經過,或加以品鑒,長短不一。其中元代趙孟鈈惺榘顯疲骸盎乘厥樗悅鈁擼瀆室獾咭藎П渫蚧詹煥胛航ǘ裙室病:筧俗韃藎運嫠捉扇疲緩瞎歐ǎ皇墩咭暈媯宦墩咭恍σ病4司硎撬厥Ψ胃辛鞽觶俺K圓荒薌爸病!泵饗鈐臧顯疲骸俺齬嬡刖兀窆種危浜獻鞔Γ羝酢王』,無一筆無來源。」清安岐在《墨緣匯觀》中稱此帖「字字規法右軍,不做縱橫之勢」。懷素《論書帖》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用筆結體出規入矩,這一種傳統素養的修持,頗受後世書家矚目。元鮮於樞說:「懷素守法,特多古意。」《論書帖》沒有摻雜懷素特有的狂顛縱放之勢,當是其早期作品的特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學習隸書的最好範本 石門頌和乙瑛碑(互參考)
歷代公認的書法「神品」25幅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