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小崗村產業之「新」凝聚發展之「變」

小崗村產業之「新」凝聚發展之「變」

小崗村產業之「新」凝聚發展之「變」

長勢喜人的水稻試驗田。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晉、王蕾):四十年前,中國轟轟烈烈的農村改革大潮從中部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發源,深刻影響了改革開放進程。然而和中國絕大多數鄉村一樣,此後面臨發展困境的小崗村開出了「產業發展」的藥方,屬於小崗村的改革之路,仍在繼續。

小崗村產業之「新」凝聚發展之「變」

「種糧大戶」程夕兵。 攝影:李晉

今年是個豐收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田間稻香撲鼻,收割機發出的轟鳴農民聽起來分外悅耳。望著大片待收的稻田,55歲的程夕兵黝黑清瘦的臉上有了幾分笑容。老程是小崗村甚至鳳陽縣都知名的「種糧大戶」,這幾年他陸陸續續從農戶手裡流轉了30多公頃的耕地。然而連續上漲的土地流轉費用和種植成本的增加,已經讓程夕兵感到壓力:「照我們流轉的價格算,成本一畝水稻地得出八百塊錢(1公頃約12000元),遇到自然災害,一畝地要虧掉一千多塊錢(每公頃地虧15萬元左右),種地大戶、流轉土地的人是擔了風險的。」

小崗村產業之「新」凝聚發展之「變」

盼盼食品集團董事長蔡金垵談小崗農業發展前景。 攝影:李晉

四十年前,小崗村18個農戶在實行包產到戶的契約書上按下紅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然而和中國大多數鄉村一樣,小崗村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陷入了發展困境,正所謂「一朝越過溫飽線,二十年未進富裕門」。在小崗村附近的一個工地上,來投資建廠的盼盼食品集團董事長蔡金垵一針見血,道出了他眼中的困境之謎:「鄉村振興農村的短板,普遍比較薄弱的環節就是產業,沒有有力的產業作為支撐,投入就會疲軟。」

其實,發展產業、創業增收是小崗村人由來已久的夙願。嚴余山的父親嚴宏昌正是當年按下紅手印的大包干帶頭人之一。改革大潮中,1992年,嚴余山成為村裡第一批走出去的年輕人,期間幾次回鄉創業,始終沒能形成氣候:「我們是小崗村改革的親歷者,從1978年剛改革的時候,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夜之間就解決了溫飽。當年我爸分田到戶以後,他一直夢寐以求的就是小崗村在穩定農業的基礎上發展工業,快速地帶領農民致富,但當時社會環境、面臨的條件和環境不同,(未能實現願望)。這個過程今天回過頭來看也是必須要經歷的。」

小崗村產業之「新」凝聚發展之「變」

嚴余山(中)在教父親、女兒使用筆記本電腦

近年來,嚴余山等新一代小崗人在外面的世界增長了見識。隨著他們的回歸,小崗村創業困難、發展乏力的困惑發生改變:「小崗村改革40年以來,一直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產業化變革)要有一個過程的。2014年我覺得應該說時機比較成熟了,一個是政策上(有支持),最主要的還是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受時代發展的倒逼,大家知道了必須要有一些新的突破和創新。」

如今,在小崗村村口的公路旁,高高懸掛著的「敢為天下先」的標語牌分外醒目。在標語牌下面,來自中國東北,有現代農業排頭兵之稱的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在小崗村試種的30多公頃優質水稻整整齊齊,沉甸甸的稻穗顆粒飽滿。東北漢子趙明武已在小崗村工作一年,作為北大荒集團派駐小崗村的技術負責人,趙明武在稻田邊說起他心目中小崗村的農業未來:「有人問小崗村將來的農業會走向哪裡?大家看這面旗子,就在這四句話:農業產品品牌化,農業產業一體化,農業種植標準化和農業管理規範化。」

小崗村產業之「新」凝聚發展之「變」

收割機開行在小崗村水稻田中。 攝影:李晉

其實北大荒集團與小崗村合作時,遠離水源、地勢不平的這塊旱田耕種條件並不理想。很快,北大荒集團將標準化良田改造和規範的種植技術運用到小崗村的田間地頭,水稻從育苗到插秧不用一粒化肥。以農為本的小崗村人,真正見識了規模農業和科學種植的力量。趙明武說:「我們來到這裡就跟小崗村合作,搞了很多實驗,篩選出一到兩個水稻品種,作為明年小崗和品牌化運營品種種植的儲備,希望能夠帶動更多的農民走向規模化和標準化的種植。」

變革發展的大潮中,小崗村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也被激發出來。安徽鳳寶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潘苗苗說,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她本人也選擇將自己的全穀物食品加工項目落戶在家鄉:「雜糧玉米目前的價格在一塊到一塊五左右,但是我們做了高雜糧含量高玉米含量的義大利面,我們市場定位在15塊錢一斤,所以它的市場增值的空間還是蠻大的。而且小崗村的產業園比較符合我們的定位,就想把它放在小崗村深加工。」

小崗村產業之「新」凝聚發展之「變」

鳳陽小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輝向記者介紹農場情況。攝影:李晉

小崗村的創業發展方興未艾,但對很多祖祖輩輩務農為生的村民來說,創業似乎仍顯遙遠。為幫助農民增收,2018年,小崗村開始推行「互聯網加大包干」的發展模式。鳳陽小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輝走在小崗村主幹道兩旁,指著各家門口張貼著的二維碼標籤,向記者道出了原委:「這條街上你可以看到每家每戶的門口都貼了二維碼,只要一掃就可以進他的網店裡直接採購。他(村民)不需要去找產品,不需要找物流發貨什麼的,這些都是我們統一去做。我們這個平台是專為農民打造的一個農產品上行的平台,給農戶的網店和城市的消費者建立一個直通渠道。目前我們開通了300多家,(效益)好的(農戶一年)有2萬多的收入,收益平均(每月)有一兩千塊錢。」

小崗村產業之「新」凝聚發展之「變」

小崗村主幹道兩旁張貼的二維碼方便顧客掃碼選購。 攝影:李晉

改革永遠是進行時,在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道路上,屬於小崗村的改革故事,仍在繼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澳門舉辦2018傳統醫藥國際合作論壇
俄媒:中國有望成為全球人工智慧培訓師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