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行中的禁戒:到底有什麼用處,我們又該如何對待

修行中的禁戒:到底有什麼用處,我們又該如何對待

日常的修行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修行禁忌,即戒條。

最常見的戒條莫過於常在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殺盜淫妄酒」——殺生,偷盜,淫邪,妄語,飲酒。

如果擴展開去,還有戒睡眠、戒怠惰、戒善好衣食、戒遊戲,乃至苦行、忍行等。

那麼,這些戒條對修行者而言有什麼用處?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呢?

全真傳戒(資料圖)

首先,需要對修行者做一個界定。一般說來,人們傾向於把出家人與修行者混為一談,但實際上,二者所涵蓋的範圍有非常大的差異。

出家人是什麼?如道教全真派中的冠巾弟子、正一派中受傳度的出家弟子,佛教的受比丘戒以上的弟子,基督教的牧師、修女,等等。

那麼,全真派的道童、正一派的道童,與受度但未出家的弟子、佛教的沙彌,以及精進而有宗教信仰的在家居士和沒有宗教歸屬的其他修行者呢?

很顯然,出家人理應為修行者,但修行者未必都出家。而從實際角度來看,人們出家的原因各不相同,也就未必全部都是修行者;但人們修行的原因則高度一致,即是提升自己,以達到更高的境界。

明確了修行者的概念以後再談禁戒,應當就清楚一些了。

常見的種種戒條,都是各教派為其信仰者專門設立的,僅為各教派內的出家人所必須遵守。而對於未出家的修行者,真正的通行禁戒少之又少。

然而,同為修行者,為什麼有的禁忌多,有的禁忌少,而有的則如瘋道一般,看似百無禁忌呢?

行持禁戒如同對症下藥(資料圖)

道經云:「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經·章七十一》)。人生在世,肉體看似完整,內心卻常為七情六慾所擾,受到諸多牽絆,因此如同患病一般,內心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缺陷。

多數人諱疾忌醫,選擇了無視;少數人則直面頑疾,果斷醫治。修行就是醫治人們內心缺陷的手段。具體說來,一是學習,二是禁戒。

學習如同培本固元,加強自身;禁戒如同對症用藥,消除疾患。不學習無以知疾症,不禁戒無以治疾症,一陰一陽,相為表裡。

當然,每個人都不相同,所患的癥狀自然也就有所差異,但同在一個類別下,總有些病徵呈現出共性。

各教派所設的戒條就像中成藥或西藥,對治的便是這些普遍的病徵。仍以殺盜淫妄酒五戒為例:

戒殺生對治的是暴虐之心,戒偷盜對治勞逸之心,戒淫邪對治歡愛之心,戒妄語對治的是是非之心,戒飲酒對治的是放縱之心。

然而,熟悉中醫的人都清楚,想治病光靠中成藥是不夠的,就算同一病徵,由於身體素質、外感程度、當下狀態等方面的細微差別,每個人的藥方都要在底方的基礎上做一些加減,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這個最終的成方就是修行過程中實際應持的禁戒。

長生子劉處玄(資料圖)

不過,禁戒並非簡單的迴避,而是在直面自己弱點的情況下把內心鍛煉得更加強大。

如《七真傳》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長生子劉處玄道長未得道時,因有色心未卻,便想法子修鍊。

劉道長並沒有簡單地躲到一個沒有女人的地方了事,這樣就算時間長了淡忘掉,一旦遇上,很可能如程明道見獵心喜一樣,舊思再度萌發,終是隱患。

於是,他反其道而行,聞聽蘇杭出美女,便到江南找了個煙花柳巷住了下來,每日在風塵中廝混,終於脫去皮相見道相(《第二十回煉色相煙花混跡說妙偈道念純真》)。

看似極端,這卻是最便捷的法子。當然,捷徑不是誰都能走得通,一般人的決心和定力都不夠,所以通常還應該先採取規避策略,待信心堅固方可嘗試這類直接的法子。

正常情況下,初入道門修行的人如同久病纏身的病患,所苦者絕非一種兩種,而是雜合了多種病狀。

如果用藥,一定要根據當下的狀況,或先用和緩之方增強根本、然後下猛劑毒藥,或先下猛葯驅逐邪魔、然後用進補之方調理。

這個辨症論治的過程便是修行中禁戒的次第,修行者切不可人云亦云,「有事沒事、六味地黃」,胡亂治上一氣,這絕非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而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最為適宜的選擇。

只要步步為營,終有滴水穿石的一天。

呂純陽祖師(資料圖)

那麼,問題又來了:通過一層層的禁戒把缺陷的內心漸漸補全後,已修補好的地方是否還需要禁戒?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太陽脈受風邪外感,須服以桂枝湯加以調理,藥性升發陽氣,可逐風寒。若人已愈,無需湯藥,仍服以桂枝湯,則陽氣亢進,反患熱病矣。

此即過與不及之別,看似有清濁之分,失於中和則一也,皆不在道心平常上。

又如食葷,葷菜味重,食之心易起波動,故戒之使心平靜。

若人道其心已靜,見葷菜仍如臨虎豹蛇蠍般畏懼,只表明其決心與毅力雖佳,心卻仍然不靜,否則何來如許分別呢?這便是我們總能在各種故事中看到得道的仙人毫無顧忌的緣故了。

如純陽真人三戲白牡丹、三豐真人世稱狗皮邋遢道。以其無所分別,一視同仁,自然也就順道而行,百無禁忌。

正如道經所說:「道恆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章三十七》)。天下事物莫不在大道之中,又有什麼是道不能為的呢?

因為人心不能同於道心,故受他許多限制,真正合於大道,就自然隨道所之,無可無不可,無為而無不為了。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太上金籙羅天大醮壇場介紹之度人壇
張宇初:張宇初天師逸聞一則(上)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