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制人者制心,制心者制命,殺死自己的都是自己的情緒化和人性弱點

制人者制心,制心者制命,殺死自己的都是自己的情緒化和人性弱點

制人者制心,制心者制命,殺死自己的都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化和人性弱點,就是因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導致的。

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

這句話的意思,控制了別人,自己就掌握了主動權,就能操控別人的命運;

被別人控制,自己的命運就操控在別人的手裡了。

也可以這麼翻譯:能控制別人,是因為掌握了權力;被別人控制,就要用威脅對方來實施反控制。

而最貼近原文的意思是,控制人的根本在於控制人的心,控制人的心,等於控制了他人的命運。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一個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管控不了自己的心,等於失去主動權,亂搞,誤事。

一個人有多大情緒,就會失去多少智商。

前不久,一個中國家庭帶著6歲的兒子準備去美國度假,飛機上,孩子緊挨著一位乘客,父母坐在另一側。

起飛後,孩子顯得很不安分,對旁邊的乘客一直進行無禮騷擾,孩子坐立不安、吵吵鬧鬧,上躥下跳,甚至對旁邊乘客拳打腳踢……

乘客忍了一會,禮貌地請求孩子的父親能否管教一下自己的孩子,結果孩子的父親對孩子的行為聽之任之。在被「騷擾」了將近三個多小時後,這位乘客終於忍無可忍,對熊孩子不負責任的父母破口大罵。

誰知孩子家長的反應更激烈,回以更激烈的辱罵。他的父親隔著兒子,掐住了小哥的脖子,扭打在了一起,整個機艙亂作一團,最後乘務員費了很大力氣才將兩人分開,並把孩子父子的座位換到了別處。

本以為事情告一段落的時候,萬沒想到,落地後,FBI、機場安保等執法人員等在機場門口,帶走了孩子一家和這位乘客。

調查得知,孩子的父親率先動手打人,美國海關以故意傷害罪拒絕了孩子一家的入境,並遣返一家三口。

原本很好的旅程就這樣泡湯了。試想當時如果孩子家長控制下自己的情緒,或者當時那位乘客讓乘務員介入的話,就不會導致如此糟糕的旅程。

無獨有偶,今年6月,在途徑浙江嘉興的高鐵上,也發生了類似的事兒。

熊家長放縱孩子在車廂鬧騰,有位外籍華裔男士忍受不了,出言提醒家長。

沒想到熊父母火氣非常大,媽媽動手就扇了男士一巴掌,致使男士眼睛破裂出血。

類似事件近年來數不勝數,顯然,這已經不僅僅是家教的問題,更是個人素質的問題,而控制情緒,是一個人最高的素養。

情緒是智力殺手,你有多大情緒,就會失去多少智商。

在這之前,還有一個新聞,保姆縱火案。浙江的一戶家庭,善待保姆,給保姆很高的工資,幫助她解決生活問題,甚至還借給她10萬塊錢。

可是現代版的農夫和蛇故事上演,歹毒的保姆竟無絲毫感激之心,在極端狹隘的情緒驅使下,在偷盜之後反而縱火,致善良的女主人及三個可愛孩子,喪生於火窟之中。人性之寒冷,令人震悚!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世上的衝突、爭鬥與怨憤,八成以上都是情緒化的結果。

傳說清代名臣林則徐,年輕的時候脾氣非常火爆。

他做縣官的時候,對不孝順父母的人異常痛恨,碰到相關案件,總會怒火難耐,從嚴從重辦理,而且惹了不少笑話。

有一次, 兩個大漢扭送了一名年輕人去官府,控告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不孝子。

林則徐一聽是個不孝子:「哎喲,我這火爆脾氣。」

不容分說,一怒之下,上來就命衙役打了年輕人五十大板。

林則徐覺得怒火難消,還給那兩個大漢各賞了一兩銀子。

結果剛剛打發他們離開,一個老婆婆呼天搶地地撞進來,哭哭啼啼地說:

「請大人救救我們吧!剛才有兩個強盜溜進我家偷牛,被我兒子發現,想把他們扭送官府,不料,反被強盜捆走了。」

結果可想而知。

這件事成了街頭巷尾,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林則徐成了大家口中的一個笑話。

後來,林則徐寫了「制怒」兩個字掛在自己的書房,時刻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不論你能力有多強,你有多大情緒,就會失去多少智商,情緒是智力殺手。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能力再大也無濟於事,而且情緒來的時候是沒有智商的。

在一個人的人格中,無非情緒與能力兩個要素。能力越是不足,情緒就會越高。能力不足,對環境的掌控就越弱,越容易慌亂。情緒成分越高,就會失控渲泄。所以人們說,弱者易怒如虎,強者平靜如水。

張飛性格爆裂,他不是在戰場上慷慨赴死,而是窩囊地死在自己人刀下,葬送一世英名。

張飛聽到好兄弟關羽被害,就抑制不住哀傷,血淚粘襟了。隨後借醉鞭打士兵,要他們日夜趕造兵器,想要馬上為兄弟報仇。最後部下忍無可忍,只好趁張飛醉酒時,將他刺殺在軍營里。

沒人否認張飛能力很大。但能力這麼大的人,最後卻得不到一個理想的結局。

一個成熟的人,首先不是你有多大本事,而是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其實能力再大也無濟於事。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緒。但真正能幹的人,會時刻留意不要讓自己栽在壞情緒中。

宋美齡就是非常善於控制情緒的人。

她一直對丘吉爾不滿,因為當年英、美、蘇、中是同盟國,但丘吉爾並不贊成中國為四強之一,這讓宋美齡非常惱火,所以她一直拒絕訪英。

1943年11月,宋美齡陪同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她和丘吉爾不可避免地會面,兩人有一段經典對話。

丘吉爾說:「委員長夫人,在你印象里,我是一個很壞的老頭子吧?」

宋美齡沒有回答「是」或「不是」,直接把皮球踢回去:「請問首相您自己怎麼看?」

丘吉爾說:「我認為自己不是個壞人。」

她順勢回答:「那就好。」

蔣介石特地把這段對話記在了日記里,他自己脾氣暴躁,經常打罵下屬,所以他特別欣賞宋美齡的外交智慧,誇她既不違反外交禮儀,也不違背自己內心。

外交和生活一樣,並不靠脾氣,靠的是實力,靠的是能力。

拿破崙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杜月笙曾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成大事者,內心成熟,懂得剋制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內心很清楚: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加困擾自己,使事情惡化。

如佛家之言:「怒者,心之奴。」拆開「怒」字一看,上為奴,下為心,一個無法控制住自身怒氣的人,只怕多是做了心緒的奴隸,事事處處都能給他造成困擾,又談何自信。

如能一心不動,才能剋制情緒,人管理自己的手腳很容易,但是控制的內心卻非常困難。

世上本無事,人心起波瀾。讓我們生髮情緒的原因,不在外界,正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情緒是每個人的大敵,壞了心情,也壞了事。每個人都知道要剋制情緒,可總是做不到,也不知道從何下手。而辦法,王陽明也告訴了我們,那就是致良知。他在答黃綰論良知書中說: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

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收斂得,

憤怒嗜欲正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

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王陽明致良知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能使人在「動氣」時斷然地保持情緒的平衡,使人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都能保持「平常心」。他這句話提出克制情緒的三種情境和三個對治之法,即放縱時忍默,任性時收斂,憤怒時消停。聽起來似乎誰都知道,其實王陽明實實在在告訴了我們兩件事。

這三種情境,正是情緒最容易失控而造成不良後果的三種典型時刻。而我們之所以容易被這三種情緒牽著鼻子走,是因為不自知。假如我們身處其中時能夠意識到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時刻,那正是懸崖勒馬的轉機所在。

之後,你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氣。這並不簡單,因為人最容易在做不到時放棄,聽之任之。王陽明之所以說「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心之至靜,融合天地之中,感受萬物,天下事,無不能察,無不能知。

關注人的心理世界,關注隱士申子源的更多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隱士申子源 的精彩文章:

積極入世,必須講究儀式感,人靠衣裝,佛靠金裝
心態病,其實就是現代醫學的心理病範疇

TAG:隱士申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