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憑什麼:家長沒批改孩子作業竟被老師嘲諷?

憑什麼:家長沒批改孩子作業竟被老師嘲諷?

家長群又吵翻了!這次的爭執點有些詭異,竟然是因為家長沒有批孩子的作業。

近日,江西省的某所學校,因為幾名家長沒有批改孩子的口算題卡作業,被老師在家長群里點名批評。

圖/微博熱搜

「幾位家長你們是二年級的口算自己都不會呢?還是昨晚賺了幾百萬?」這是來自老師的質問。

事件一經爆出,網友們討伐的聲音就來了,一波激起千層浪。

圖/微博熱搜

從什麼時候起,家長除了每天要在家長群里規範言語、吹捧老師、低調不炫富外,還要承擔起判作業這項「光榮」的任務?

不配合?小心群里的點名批評!

家長應該給孩子判作業嗎?

據法制晚報的消息可知,近年來,批改孩子作業成為了多數家長的「必修課」。

甚至有老師把這一行為上升到更高層次,如果不批孩子的作業,家長就是不重視教育,不尊重老師,「家長再忙,也不要拉下孩子的學習。」

但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

老師布置的這些作業無論難易,都屬於老師的工作範圍之一。

據《中小學生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規定,「教師的本質要求之一,包括認真批改作業,不得敷衍塞責。」

圖/微博@和你何一起

家長需要關心孩子的作業,但關心的應該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如做作業是否認真,而不是越俎代庖,批改孩子作業,做老師該做的事情。

此外,家長們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多方面原因的差異,無法保證批改作業的準確性,反而會成為無用功,對孩子獲取知識帶來相反的效果。

針對這一現象,陝西省教育廳發布了《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老師不得要求家長批改或糾正孩子作業錯誤。

出台規定對這一行為進行禁止的,並非陝西一省。

早在2014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就曾頒布《關於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行為的意見》,明令禁止各校不得讓學生家長代為評改作業。

規定早已發出,可為什麼家長批改作業的行為依舊屢禁不止?

為什麼需要家長給孩子批作業?

之所以讓家長批孩子作業,是因為作業留的太多,老師批不過來造成的。

圖/豆瓣鵝組

據一位老師透露,為了完成學校的教學指標,在學校之間的成績競爭前不掉隊,老師們會給學生們布置額外的作業。

圖/豆瓣鵝組

而這種作業屬於正常家庭作業範疇之外,老師們對此無暇顧及,只能要求家長們幫忙批改,既可以減輕老師的工作量,也可以讓學生們多練題,長經驗,考好成績。

隨著升學壓力的不斷前移,提出對學生們進行減負的初衷是好的,可一旦與現實關聯,在有形、無形的競爭面前,減負一時間難以真正實現。

在「唯分數是舉」的考試機制面前,作業雖然培養不了天才,但至少可以讓學生們通過練習掌握相關的規律與技巧。

可如此一來,也讓一部分家長飽受焦慮。

孩子今年上小學五年級,劉雲告訴周刊君,學生家長的職業是她干過最苦不堪言的。

老師每天在家長群中強調,布置的作業要求家長批改簽字。

作為一名75後,工作多年的劉雲對書本多少有些生疏,「特別是數學作業,有時候和答案對不上,孩子又理直氣壯,我真是不知道怎麼判,只能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

畢竟術業有專攻,家長無法保證在知識層面對孩子加以專業指導。

「要求家長批作業,有些強人所難了。」

但,這並不是最可怕的。

「頤指氣使」的老師

可怕的是老師在家長群里點名批評的行為。

無論是在群里說「幾位家長你們是二年級的口算自己都不會呢?還是昨晚賺了幾百萬?」,還是前段時間發生的「您是我從教二十年遇到的第一位奇葩。」

圖/微博@揚子晚報

在家長群里,家長們似乎成了老師在課堂之外的學生,老師們「頤指氣使」,採用軟暴力在語言上對家長進行冷嘲熱諷,讓本是平等的雙方關係演變成一種失衡。

老師,一個看起來並沒有太大權力的職業,卻因為對孩子有絕對的權威,在此層面上,才會有了老師在家長群中相對強勢的影響,也才造成了老師與家長之間地位的不平等。

畢竟老師代表一種教育資源,平均到每個學生的時間並不太多,總不能因為群里的爭執,把火藥味延伸到孩子身上,這樣就不值得了。

許多家長怕自己與老師發生衝撞後會對孩子帶來不利影響,因而大部分只能敢怒不敢言,或是「隱姓埋名」把群里的對話發到網上,以此泄憤;或是在群里樹立「正面形象」,變著法兒地吹捧老師,網稱「彩虹屁」。

圖/微博@uc胖胖

「群已變味,更像江湖」

不可否認,當下的中國家長與老師離不開家長群,可在近段時間內,它也成為了雙方爆發衝突的地方。

除了家長不批改作業被老師點名批評外,還有因為各類原因,比如讓老師多照顧自家孩子、開寶馬車接送孩子等,被老師點名、踢出群的家長們不在少數。

圖/新聞截圖

建立家長群的初衷,不外乎是為方便家長了解孩子的狀況,降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成本。

然而,這種看似理想的狀態並不存在。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家長群都變成「負擔群」「攀比群」「馬屁群」。

圖/中新社發 尹正義攝

針對此,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教育局出台《家校網路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比如在休息時間不要發消息、學生作業教師要當堂布置、避免馬屁群等現象出現。

圖/新聞截圖

規定能起到一定作用,可面對已成為一塊心病的家長群,又該何去何從呢?

在美國,明確規定老師與家長不能互留彼此的私人社交賬號,很多學校會有專門的人處理老師、家長這兩方的交流。

這樣一來讓老師專註於工作,而不是每天要親自面對與家長們的溝通,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保證雙方明確責任。

但在微信盛行的中國,取消家長群的做法似乎並不現實,它終歸在家長了解孩子動向、促進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方面帶來了一定積極影響。

但可以能做到的是,就算建立家長群,老師與家長也不彼此互留私人社交賬號、電話等信息。

同時也必須明確建立家長群的目的,做到因地適宜地「約法三章」,定下群規。

畢竟,對看起來風平浪靜、實則早已血雨腥風的家長群來說,大家聚在一起,難道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劉云為化名)

參考資料:

7省份叫停家長批改作業 網友點贊稱要給家長「減負」,法制晚報,2018年10月16日

家校交流有新規矩!別了,拍馬屁群!新華社微信公眾號,2018年10月16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八十年代中國文化熱的緬懷與銘刻
有一首人人聽過的老歌,我突然發現,它是專為旅行寫的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