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非遺]蠶絲織造技藝

[非遺]蠶絲織造技藝

原標題:[非遺]蠶絲織造技藝


蠶絲織造技藝


蠶絲織造技藝·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地處杭嘉湖平原,當地出產的清水絲綿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周代,這裡已家家戶戶種桑養蠶。到唐代開元年間,餘杭清水絲綿遠近聞名。這種絲綿具有色澤潔白、厚薄均勻、質地柔韌等優點,因而被朝廷列為貢賦。南宋時期,餘杭絲綿冠於全浙。清代以後,清水絲綿名聲更大,康熙年間曾遠銷日本。民國時期,餘杭「老恆昌」清水絲綿更是享譽國內外。1929年,餘杭清水絲綿在西湖博覽會榮獲特等獎。


餘杭清水絲綿以水凈漂清而得名。餘杭位於苕溪兩岸,天目山泉瀉於苕溪,溫而不寒,雜質較少,利於制綿。清水絲綿的製作需經歷一個去除蠶絲外層絲膠的過程,包括選繭、煮繭、漂洗、剝繭做、扯綿撐、晒乾等六道工序。製作中絲膠去除愈凈,絲綿質量愈好。餘杭清水絲綿製作對手工技能的要求很高,其生產完全依靠制綿者的技巧來完成。


長期以來,清水絲綿製作技藝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相沿不絕,在此過程中,傳承者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不斷將之融匯到制綿技藝中,使這一技藝成為餘杭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餘杭製作的清水絲綿色白體勻,手感柔滑,彈性好,拉力強,無綿塊、綿筋和雜質,品質優異,向為世人所重。

20世紀70年代以來,餘杭境內的大批桑樹遭到砍伐,加之蠶桑生產經濟效益不高,蠶桑養殖大量減少,蠶戶紛紛轉行,使得絲綿製作原料缺乏,成為無源之水。同時,由於科技的發展,新技術對傳統工藝造成了巨大衝擊,清水絲綿製作技藝一時難以為繼。保護和傳承這項古老的工藝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需要政府部門和民間社會共同努力完成。



蠶絲織造技藝·杭羅織造技藝


杭羅與蘇緞、雲錦同為中國華東地區的三大絲綢名產。杭羅原產杭州,系用純桑蠶絲以平紋和紗羅組織而成,其綢面有等距的直條形或橫條形紗孔,孔眼清晰,質地光柔滑爽。這種織品穿著舒適涼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帳幔、夏季襯衫和便服面料等。


杭羅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地方志中就已有記載,至清代成為杭州絲綢的著名品種。生產杭羅的織機幾經變革,但其生產流程中仍保持著大量精細縝密的手工技藝,對生產者技能的要求極高。原料絲進廠後,必須嚴格檢驗、篩選,歷經浸泡、晾乾、翻絲、纖經、搖紆等系列工藝,然後才能上機織造。織成的粗坯還要經過精練、染色等工序,才能成為精緻的杭羅。

由於工藝複雜,杭羅歷來傳人不多。20世紀以來,在化纖織物的強烈衝擊下,傳統的絲綢生產舉步維艱,杭羅生產尤為困難。目前生產杭羅的僅有福興絲綢廠一家,廠長出身於杭羅世家,直接承傳了杭羅的織造技藝。福興廠生產的杭羅歷來由北京「瑞蚨祥」、蘇州「乾泰祥」等老字號經銷,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現在該廠的杭羅生產正面臨著重重困難,亟待搶救保護。



蠶絲織造技藝·雙林綾絹織造技藝


浙江省湖州市雙林綾絹傳統織造技藝源遠流長,綾絹是綾與絹的合稱,「花者為綾,素者為絹」。據記載,東晉時雙林已盛產綾絹。太元年間(376—396),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出任吳興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時就曾以白絹書寫。南北朝時期的宋代(420—479),雙林綾絹已聞名於世,遠銷林邑(今越南)、扶南(今柬埔寨)、天竺(今印度)、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等十多個東南亞國家。至唐代,雙林鎮綾絹被列為貢品,並遠銷日本。


據《吳興縣誌》載,明代雙林鎮的綾絹織造技藝更為發達,織品巧變百出,名目繁多,有花有素,輕重兼備,尤以東庄倪姓所織雙龍緞為最佳,其緞上有雙龍,龍睛突出,閃爍發光,一時被稱為極品,專用於朝廷奏本。

聲譽卓著的湖州雙林鎮綾絹是我國絲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織造技藝一直沿襲至今。在第五屆亞太博覽會上,「漢貢牌」花綾榮獲金獎,得到業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但在目前形勢下,湖州絲織工藝逐漸趨於萎縮,雙林綾絹織造技藝的繼承亦因此而受到影響,對這一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傳統手工藝加以保護,應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主編:潘冬暉 責編兼美編:王倩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山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健康]孩子怎麼也會打呼嚕 ?..這背後隱藏的3大「殺機」家長還不知道

TAG:中山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