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興大獄清除異己第一人

朱元璋興大獄清除異己第一人

原標題:朱元璋興大獄清除異己第一人


眾所周知,傳奇皇帝朱元璋參加革命是投到紅巾軍元帥郭子興麾下的,郭子興死後,韓宋政權授予郭天敘為這支紅巾軍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這三位,頭一個是郭子興的長子,後面兩個分別是郭子興的小舅子和女婿,元制以右為上,因此朱元璋排到第三的位置。


後來,在攻打集慶(南京)的戰鬥中,郭天敘和張天佑意外死於降而復叛的小人陳野先之手。關於這件事,陰謀論認為是朱元璋故意借陳野先之手謀害了自己的頂頭上司,筆者卻認為此事有待商榷,因為此時朱元璋才剛渡江,還立足未穩,考慮的是如何全力以赴拿下集慶,建立一個穩固的根據地,正是用之際,怎麼會選擇在這個節骨眼自損實力呢?要知道郭、張二帶去的郭子興部老底子有二萬多人,逃回來的不到半數,連朱元璋都心疼得直吸涼氣。不過討論這個已經沒有意義,重要的是朱元璋的兩位上司就這麼說沒就了,他不用負任何責任,就成了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


朱元璋佔領集慶(後改名應天)後,韓宋皇帝韓林兒下旨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相當於國防部長,不久又升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事,地位僅次於國務院總理,在朱元璋這就意味著地方最高長官。而有一個人緊隨其後,一直位居二把手的位置。此人名叫邵榮,為郭子興舊將,當朱元璋榮升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時,平章一職又由邵榮跟著接任。這可以看作是韓宋政權對朱元璋的制衡,但更主要是邵榮本人在軍中的威望和實力。


《明太祖實錄》對邵榮的評價為「粗勇善戰」,這是屬於官方的記載,雖然有意識隱瞞和貶損,但還是能從中看出,邵榮英勇善戰是不爭的事實。龍灣之戰結局有兩個版本,一是《明太祖實錄》卷八:(朱元璋)命……馮國勝、常遇春伏兵起,徐達兵亦至。張德勝、朱虎舟師並集,內外合擊,友諒兵披靡不能支,遂大敗。


另一個版本是成書於永樂初年的《明興野記》:上(指朱元璋)調徐達、常遇春、邵榮領兵拒之,常遇春拒長張(張志雄,字長張,趙普勝舊部)之兵於龍灣,邵榮拒五王(陳友諒弟陳友仁)之兵於石灰山,徐達駐中道,以待左右之援,數戰不利。蔡鎮撫率騎士數十在後力戰,俱死於陣。陳氏棄船,赴敵漸遠,上調邵榮兵沿江而西截戰。友諒兵前後不能相繼,遂大敗。

《明興野記》作者俞本,是當初跟隨馮國用、馮國勝兄弟投奔朱元璋的一名低級軍官,龍灣之戰時是朱元璋「帳前黃旗先鋒」,是龍灣戰役的親歷者,他的記載更加真實可信,按照他所說,龍灣之戰並不像官方所載一帆風順,而是「數戰不利」,最後是邵榮率兵「沿江而西截戰」才一舉定乾坤,打敗了陳友諒。此戰的關鍵是邵榮的水師截住了陳軍的退路,致使敵方潰敗,從而奠定了勝局。



邵榮的厲害之處還有一點可以為證,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婺州、處州苗軍發動叛亂,朱元璋在浙西的四個州府有兩個落到叛軍手中。在這當口,張士誠趁機派兵向諸全發動進攻,浙西地區局勢一時緊張起來。


朱元璋命領李文忠火速收復婺州,邵榮負責收復處州。李文忠很快就平定了婺州的叛亂,叛軍棄城而逃。可諸全的情勢異常危急,張士信(張士誠弟)率領十萬人馬輪番攻城,守將謝再興向李文忠告急,李文忠派胡大海的養子胡德濟率部增援,但無濟於事。


李文忠手上已無兵可派,情急之下就發布假消息,說徐達、邵榮正率大軍趕來救援諸全,這本來是李文忠為鼓舞守軍的鬥志,不得已而畫的一個大餅,卻收到了奇效,張士誠的軍隊被明軍打怕了,聽說徐達、邵榮要來,都驚慌失措,無心戀戰,而明軍這邊也以為徐、邵二人真的過來了,信心倍增,看到張士信部陣腳大亂,以為他們打算開溜,城內城外一齊發力,張士信部被打得四散而逃。而實際上,當時的徐達還遠在西線戰場對付陳友諒,邵榮正在處州平叛。

禍不單行的是,浙江這邊的局勢才稍稍穩定,江西那邊又起變故。原來陳友諒的「大漢」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向朱元璋投降時,其手下的平章祝宗和外甥康泰就老大不情願。這倆聽說東線苗軍的叛亂消息時,馬上從趕往武昌的途中折返,突然襲擊洪都(今南昌),洪都守軍猝不及防,除鄧愈隻身逃脫外,朱元璋派往洪都的官員和守軍全部被殺。



面對頻頻發生的內部叛亂,朱元璋憂心如焚,就問計於劉基。劉基此人在歷史上評價很高,民間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實際上他與諸葛亮跟本不是一個級別,諸葛亮出則為將,入則為相,是蜀漢政權不可或缺的人物,從劉基輔佐朱元璋來看,只是靠耍嘴皮子浪得幾分虛名而已,這從朱元璋勉強給他個誠意伯,食祿僅二百四十石大米,不及李善長十分之一就能說明問題。


劉基根據目前發生的情況,回復朱元璋說「六月七月間,舉兵用事。不利先動,當候土木順行,金星出現則可」(《誠意伯文集》卷一)。這段話放到今天有N種解釋,朱元璋就將其理解成將有大變亂要發生。老先生在提醒他朱元璋提防身邊可能發生的叛亂,尤其是那些有重量級的人物。朱元璋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反覆思考和篩選可能「變亂」之人。


劉基這隨機性一說,讓朱元璋最終把目標鎖定在了邵榮的身上。遍觀軍中,勢力最強、職務最高、資歷最老,還率領著郭子興舊部的只有此人了,哪天他振臂一呼,還真是個頭疼事。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策劃和準備,就有了後來見諸記錄的剷除邵榮「謀反」事件: 秋七月……丙辰,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謀反,伏誅。榮粗勇善戰,與上(朱元璋)同起兵濠梁,上待之甚厚。自平處州還,益驕蹇,有覬覦心,常憤憤出怨言。部將有欲告之者,榮懼不自安,與趙繼祖俟間作亂。至是,上閱兵三山門外,榮與繼祖伏兵門內,欲為變。會大風卒發,吹旗觸上衣,上異之,易服從他道還。榮等不得發,遂為宋國興所告(《明太實錄》卷一)。


《實錄》中提到的趙繼祖,跟邵榮一樣從郭子興時期起就開始帶兵,郭天敘、張天佑第二次攻打應天時,他也隨同前往,郭、張二人被陳野先謀害後,他率殘部逃了回來。可見兩人都是資深的老紅巾軍幹部,朱元璋在應天站穩腳跟以後就有意識的培植自己的勢力,像徐達、常遇春、朱文正、李文忠等人。徐達渡江前才是名鎮撫,如今已成了行中書省右丞,節制全軍;常遇春是渡江前夕才自薦「先鋒」追隨朱元璋的;後兩位則是朱元璋的「義子」。與此同時,又在逐漸消除郭子興的影響,一部分將領如邵榮兩位哥哥邵肆、邵成戰死沙場,一部分如郭天祿等人神秘消失。在此情形下,邵榮「常憤憤出怨言」就足為奇了。


目前依然支撐著郭子興舊部門面,有一定實力,能對朱元璋構成威脅的,也只乘邵榮、趙繼祖等廖廖數人。按照《實錄》記載,邵榮準備借閱兵之機弄死朱元璋,結果反被其所滅。不管真相如何,邵榮他們是必須得消失的。這應該是誅殺功臣,排除異己的開始,建國以後直至他的晚年,這種大興獄案的手段被他玩得爐火純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山流水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蒙軍隊北塔山之戰
新中國是如何肅清帝國主義殘留特權的

TAG:高山流水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