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把宋、明古畫放大100倍,震撼!

把宋、明古畫放大100倍,震撼!

 

文玩  | 字畫  | 品鑒  | 茶道





宋畫


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高峰



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藝術史家高居翰曾讚歎宋畫之美:他們使用奇異的技巧,已達到恰當的繪畫效果,但是他們從不純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個表現,不容流於濫情。




大多數宋畫尺幅不大,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於畫筆的運用和意趣的表達。當我們把這些畫放大,細細品味這些作品的局部時,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1







《踏歌圖》 馬遠


191.8 x 104.5 cm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宮廷畫家馬遠,作品多是「高大上」的題材,比如參加皇帝宴會的《華燈侍宴圖》、與文人墨客相聚的《江亭望雁圖》……




偶爾,他也畫幾張「農樂」題材的畫,比如《踏歌圖》。




主題是「踏歌」,人物占的比重也並不大,但他們在整幅畫中卻極為引人注目。也正是田埂上尺寸很小的帶著幾分醉意的 4 位老農,將「踏歌」這種古老的歌舞形式表現的淋漓盡致。





《踏歌圖》中的4位老農




畫中的老農寥寥數筆,但卻生動至極。




4 位老農手舞足蹈,彷彿正踏著一致的節拍正在歡快前行,下面是根據馬遠的這件作品做出的踏歌動圖,你可以體驗一下。





《踏歌圖》動圖






2






在馬遠的作品中,最具風格特徵的當屬《寒江獨釣圖》。




在這幅不足半米的作品中,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並且更加突現出了一個「獨」字。





《寒江獨釣圖》 馬遠

26.7 x 50.6 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當我們將畫面中心的那一葉扁舟放大,細節更是驚人。




身著長衣的漁翁,身體並不舒展,而是團坐在船的一角,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渺遠的意境和想像餘地躍然紙上。




僅憑漁翁的這一個動作,「寒江」的冷已是觸及皮膚。





《寒江獨釣圖》局部




由於漁翁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




天氣雖有些寒意,但漁翁仍保持謹慎。馬遠呈現的是他的側面,不過畫面放大後,我們還是可以從漁翁的眼角與神態感受到他的全神貫注。





《寒江獨釣圖》局部










3







《江帆山市圖》 佚名


28.6 x 44.1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江帆山市圖》未署名,很難考證作者是誰。但據筆墨畫風分析,應是接近北宋燕文貴時代的作品。




整幅畫用色清雅,兩峰迴抱,山寺、野店隱現其間,廟宇坐落山坳,依山而築。谷間雲霧裊繞,飛鳥陣陣,一派繁忙景象。





《江帆山市圖》局部




這件作品的尺寸也不大,但畫中的景物用筆極其細膩,寫實嚴謹。凡船隻結構,山寺、野店等建築,無不描繪精確,栩栩如生。








4







《溪山行旅圖》 范寬


206.3 x 103.3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台北故宮的天字型大小重寶。




打開《溪山行旅圖》,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們眼帘的,還有不少收藏者的題款,而這些題款,就成了揭開名畫流傳千年的唯一線索。






隱藏的范寬簽名




這幅畫最有趣的就是畫家的簽名。




范寬的簽名相當隱蔽,如果不是將這件作品放大 10 倍,那隱藏在「運輸人」右側樹叢中的簽名恐怕不會被人發現。





局部




除此之外,放大後的《溪山行旅圖》的也經得起審視,甚至每一個局部圖都可以是一件作品。





《雪景寒林圖》 范寬 天津市博物館藏




范寬作為北宋的繪畫大師,作品特色鮮明,不過存世作品不多,《雪景寒林圖》是現存於大陸的唯一一件,另一幅國寶級作品《溪山行旅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兩件作品雖南北兩隔,但卻共同體現了范寬的趣。




與《溪山行旅圖》相似,《雪景寒林圖》的簽名也被隱藏了起來。畫中最前面的樹榦中,隱約可見「臣范寬制」的字樣,由此說明,這件作品可能是范寬隱居前所做,並且極有可能是其專為宮廷所做。






樹榦中隱約可見的「臣范寬制」




觀范寬的畫作,可知其性格。




能畫出如此氣勢磅礴的作品,其人一定心胸寬闊,因此有人說,之所以稱呼他為范寬,是因為其為人性情寬和(范寬,名中正,字仲立)。




而在如此的高山大川中,只有偶爾的一家小院或幾個貨郎出現,又說明了范寬生性疏野。





《雪景寒林圖》中的雪景小院





《雪景寒林圖》中的唯一一人




《溪山行旅圖》是台北故宮天字型大小重寶,打開此圖,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們眼帘的,還有不少收藏者的題款,而這些題款,成為了揭開名畫流傳史的唯一線索。




實際上,畫過《溪山行旅圖》的不止范寬一人,南宋初年的朱銳也曾有一幅不足 30 厘米的此類題材的小畫。朱銳的《溪山行旅圖》雖沒有范寬那雄強的氣勢,但卻更顯雅緻。





《溪山行旅圖》 朱銳


26.2 x 27.3 cm 上海博物館藏




在這麼一幅小畫上,人物的神態、動態刻畫的十分微妙。與范寬不同,朱銳的「行旅」更加突出的是旅途中的勞累,騎毛驢的文人身體松垮,目光有些渙散,趕路的辛苦一覽無餘。





《溪山行旅圖》局部








5








下圖請橫屏觀看



《寒雀圖圖卷》 崔白


23.5 × 101.4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崔白擅長畫花鳥,他以非凡的才藝推動了當時的花鳥畫發展。




雖是宮廷畫家,崔白卻個性散漫。他不願每天在宮中等候差遣,想辭去公職,宋神宗見此狀況,特許他非御前有旨無需聽差。每天「閑逛」的崔白,激發出了無限潛能。




《寒雀圖圖卷》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描繪的是隆冬的黃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棲入寐的景象。畫家在構圖上把雀群分為三部分:左側三雀,已經憩息安眠,處於靜態;右側二雀,乍來遲到,處於動態;而中間四雀,作為此圖的重心,呼應上下左右,串聯氣脈,由動至靜,使之渾然一體。





《寒雀圖圖卷》局部




畫中的 7 只麻雀形態各異,生動異常。




這種自然生態中的景象,不是從靜止狀態下能觀察到的,畫家必需具備精湛的繪畫描寫能力,而且時常到郊野觀察,在偶然中見到此種生動有趣的一幕,然後以精練的技法憶寫稍縱即逝的景象。




實際上,可以被放大的宋畫並不僅限於這幾幅。




宋人的繪畫來自於對自然細緻的觀察,他們每次拿起畫筆,就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嘆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他們視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後人無可比擬的。








6






宋畫在哪裡?




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畫,散布在中國、美國和日本等地的200多個所在,即便是終身研究宋畫的80歲耶魯學者班宗華(Richard Barnhart),或前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都不曾見過現存宋畫的全部。











宋畫好在哪裡?




不同的專家給人不同的指點,有的叫人如墜五里迷霧,有的讓人思接千載、有所意會。國家文物局2001年主持編纂的教材《中國書畫》中寫道:「宋代的遺存遠勝以往任何朝代……因而在感覺上,宋人離我們就不像唐代那樣的遙遠。」




畫家黃賓虹(1865—1955)自題山水道:「北宋畫多濃墨,如行夜山,以沉著渾厚為宗,不事纖巧,自成大家。」藝術史學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在《圖說中國繪畫史》一書中讚歎宋畫之美:「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他們使用奇異的技巧,以達到恰當的繪畫效果,但是他們從不純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個表現,不容流於濫情。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嘆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他們視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後世無可比擬的。」




過去大家熟的是宋詞,現在熱的是宋畫。宋畫之美,不是唐代「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得意絢爛,而是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畫家認真對待一截枯木、一片殘雪、一個船工、一段羈旅,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宋代是「中國的第一次文藝復興」




從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到1279年陸秀夫負帝昺投海而死,兩宋將近320年。在其全盛之時,GDP總量佔世界一半還多。雖歷經戰亂,家國幾度沉浮,文化藝術卻獲得了空前的繁榮。




北宋初年,宮中即設翰林圖畫院,舊時西蜀和南唐的畫家都是其中骨幹。《圖畫見聞志》和《畫繼》記載的北宋畫家有386人,《南宋院畫錄》記錄的畫院畫家為96人。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Jacque Gernet)有言,宋代是「中國的第一次文藝復興」(《中國社會史》)。歷史學家陳寅恪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2000年,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第二千年百大人物」(Life"s 100 Most Important People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宋代有兩人入選:朱熹排第45位,范寬排第59位。









強調「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影響了兩宋藝術,使其呈現出理性克制之美。顏色、形狀、質感的單純素樸,是宋代的美學特徵。白牆黑瓦、原木本色、單色釉瓷、水墨淡彩,「宋畫惟理」,極簡、不炫技,卻表現精湛,形成了影響至今的雅緻風尚。




很難說宋代畫家畫的是親眼所見還是腦中所想,他們不再像前朝畫家那樣費力描寫一棵樹或一塊石,而是將筆墨用在表現一種統一又真實的境界上。關於這種畫法,范寬的領悟是:「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宣和畫譜》)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校區教授石慢說,李成的山水畫帶他進入了一個世界,「一方面是寂寞的,一方面又是壯觀的」。




「紙壽千年」,今天就連宋畫因為年代久遠而紙絹發黃的樣子,也成為一種美學樣式。如果有誰把照片拍出昏黃的韻味,朋友們會說:這是馬遠。宋畫作為一種美學基因,已植入中國人的文化傳統。










7






看了宋畫


再看看明仇英的《清明上河圖》


就更震撼了




在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中,最有意思的應該屬於下面這個部分——休息中的勞工、生意不太好的店主、發獃的橋上人...形形色色的描繪,生動至極。






船夫與搬運工——姿態妖嬈偷懶中的體力勞動者






肉店與租車店——何以解憂,唯有發獃





哺乳者——對面的那位同學不知是其丈夫還是看客...





橋上的人——與其他行色匆匆的人相比,橋上的這個人尤其引人注目,我不禁要問:他是誰?他在想什麼,他在看什麼?他從哪裡來,他要到哪裡去?





另一個橋上的人——不知仇英是否有隱喻,一棵牆外開花的樹,一位觀望牆內佳人的人




專車、捕魚、蓋房、打架...仇英將我們帶入了一個正在進行的畫面中,這些人物並非靜止,他們只是被短暫定格在了這一瞬間,下一個動作,似乎每個人可以預見的到。






車——獨輪車與四輪車的不同待遇






食——岸邊與船上的飲食





打架——扯頭髮,是一種古老的搏鬥方式





蓋房——請注意那個巨大的鋸





捕魚——先進的設施




明代的閑餘生活並不單調,權貴階層們跑馬、品茗、聽戲...;市井階層則是賞雜耍、看台戲、玩蹴鞠...極其豐富。






跑馬、射箭與亭台品茶——那個年代,這可是上流社會的活動






台戲——台下圍坐的觀眾與樹上的觀眾





套圈——如今的集市,這項活動仍很流行,無形中,我們與仇英建立起了某種聯繫...





蹴鞠——我們玩了幾百年的運動






摔跤與西域雜耍——一項表演,有錢的出錢,沒錢的想辦法出錢...




在明代蘇州城的河兩岸,集合了幾十家的各類商鋪,這裡既有常見的青樓、學堂及麵店,也有花店、書坊和折扣店,甚至還有專門的兒童診所,社會分工在明代已經比較精細。





青樓與學堂——僅一牆之隔





鮮魚面——旁邊就是河,這鮮魚面差不了





參苓補膏——流傳了五個多世紀的保健





葯室——專門的兒科診所





花店與南貨——明代人的浪漫不比我們少





書坊——這櫃檯的大檯面真棒...





傾銷——你別以為只有現在的商家會喊「全場兩元」...




來源:網路


版權歸作者所有 僅供學習交流


精彩

閱讀



這位女神,讓她畫出了帕米爾的靈魂!


她用一生證明,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毛主席的十大印章見過嗎?最後兩枚驚到了!



被蔣介石帶走的十幅畫,每幅都代表了一個時代


梵高的秋天(高清98張)


布達拉宮內部珍貴照片曝光,一般人不給看!


一把油紙傘,美醉了整個江南!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簽約作家或網路,網路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END



頂尖藏品

藏你所愛


 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頂尖藏品 的精彩文章:

四大名著最經典40副對聯,智慧滿滿,滋味萬千 !
趙孟頫給他人題跋,從未讓人失望過…

TAG:頂尖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