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跟曹公學文化 蜀漢的教育

跟曹公學文化 蜀漢的教育

原標題:跟曹公學文化 蜀漢的教育



文/宋朝茶樓一夥計(著名文史作家,「太史令」合作作家,個人博客閱讀量過千萬,專註高質量文史文章的寫作。歡迎關注。)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至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以關羽、張飛、趙雲、劉封、黃忠為主要將領,諸葛亮、龐統、法正為主要軍師,先後收復荊州各郡、迫降劉璋佔領西蜀、擊敗曹操攻取漢中,並將關中軍閥馬超納入麾下,實力大增。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由於蜀漢在三國時期,面臨軍事壓力最大,為了抵抗當時士族支持的曹魏政權龐然大物,不得不與吳國聯盟,但與南郡的荊州,又吳國交戰。所以可以看見,由於蜀漢建立過程,但由於蜀國在三國中承受的軍事壓力最大,因此主要精力放到政治和軍事上去了,對於文化教育重視不夠,甚至 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 。劉備父子文化素質也遠不如曹氏父子[1] 。雖然有丞相諸葛亮,諸葛亮雖達於刑政, 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 也就是說, 蜀漢作為一個國家, 其有關制度很不完備。不過, 諸葛亮等人對教育和文化卻給予了一定的重視, 蜀漢的教育也取得一些成就。


第一、雄厚官學基礎

益州設立學校興辦教育歷史悠久。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間,蜀郡太守文翁曾創建文翁石室,是中國的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文翁石室」創立不久,即以學風卓犖,人才輩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下令「天下郡國 皆立學校官, 文翁為之始「, 全國效仿文翁興辦學校。二百多年後東漢安帝時的一場火災,石室連同成都城一起遭到了嚴重破壞。直到公元194年才由蜀守高氏予以修復。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州奪郡學」事件,石室被闢為益州州學。



第二、入蜀前教育益州衰敗


漢末劉焉、劉璋父子據蜀, 對教育似不太重視。《三國志·蜀志·許慈傳》:「先主 定 蜀,承喪亂歷紀,學業衰廢,乃鳩合典籍,沙汰眾學。」說明當時益州在二劉時期,教育已經衰敗很久了。


第三、建國前教育恢復期。

劉備集團自攻益 州 (214年) 開始 , 即注意維護蜀漢重視教育的好傳統, 蜀漢先後設置了一系列管理教育的職官,目的在於恢復益州的官學。根據當時益州教育衰敗,劉各集團入蜀後一面「鴻合典籍, 沙汰眾學「 , 任命許慈、孟光、來敏、胡潛等人 「 典掌舊文「 , 「 並掌制度「 , 另外又迅速設立了管理教育的職官, 開辦學校。《 三國志尹默傳》載: 「 先主定益州, 領(益州)牧, 以(尹默)為勸學從事。「《三國志》記載,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三國志》載明蜀漢先後設置的 勸學從事都是以州牧的名義任命的 , 屬蜀漢時州一級 的官吏。 勸學從事的設置告訴我們, 劉備集團入蜀伊始 就已開始在整個益州恢復和開辦學校了到221年時, 益州的州郡各級學校大約已普遍恢復開辦。《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當時官員們勸劉備稱帝的勸進表中, 擔任勸學從事這一官職的同時竟有張爽、尹默、誰周等三人。這是很奇特灼, 因為同時在一州中設立三名職司相 同的官員, 在蜀漢及其前後均極罕見。這種現象反映出時對教育的重視,同時這也應是當時州學和各郡學校迅速恢復開辦,而主管教育的勸學從事若僅一人則難適應其發展的結果。



第四、稱帝後建太學,設博士。


蜀國太學設立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大體在劉備稱帝後不久。太學約在此時設立。蜀太學也立博士,如尹默、許慈子孫皆承其祖業而立為博士。蜀的學術風氣以古文經學為主。如許慈專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尹默精《左氏春秋》;文立專《毛詩》、《三禮》;來敏專《左氏春秋》,精於訓詁;譙周精通六經;李譔精通五經,其學以賈、馬為依准。這種學風說明儒家古文經學依然是蜀國學術的重點。但蜀地學風也不全同於魏,術數、讖諱之學也摻雜其間,如杜瓊精術數和讖諱,譙周也通圖諱。今文經學也有一定的市場,如孟光 好公羊春秋,而譏呵左氏。但蜀的經學沒有向玄學化發展的苗頭,這可能是兩國對立,學術交流困難,玄學未能也未及流入蜀中之故。蜀國地方官學以益州較為發達,這是漢代奠定的基礎。劉備定益州後,來敏任學校尉,尹默任勸學從事。後諸葛亮領益州牧,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後大將軍蔣琬又任命他為典學從事,並總州之學者,統管教育。譙周為益州教育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後來益州刺史在州學中畫譙周像,並贊抑譙侯,好古述儒,寶道懷真,鑒世盈虛,雅名美跡,終始是書,用以激勵後學。


第五、諸葛亮的唯物主義教育觀。

蜀國教育發展的基本脈絡,必須重視諸葛亮的教育思想。諸葛亮是一個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政治家,他強調人的學問不是天生的,才能不是靠家世遺傳的,而是靠潛心鑽研學問獲得的。他認為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他把教育作為他推行政治措施的一種重要手段,這點是與先秦法家有區別的。在諸葛亮的教育思想中雖然有君臣、父子、夫婦等三綱六紀儒家思想,但在實際用人過程中他是求實不求名,重才幹,講法治。他提出用人的七條標準中沒有一條是以儒家標準來衡量的。



諸葛亮還特別在成都南部修築「讀書台」,「以集諸儒,兼待四方賢士」。在北伐最繁忙的時刻,他仍對教育事業十分抓緊,在邊疆地區設立許多讀書台。他特別提出了延攬 人才的兩大原則,一是集思廣益,二是循名責實。前者鼓勵部屬積極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以集體智慧為國家制定最好的策略和制度,並由直諫的方式來彌 補執政上的缺失。後者是通過嚴格的考核,對政績進行客觀、真實的評判,達到求真務實的目的,避免被虛名矇騙而傷害了人民的利益。是在解決問題過程去鍛煉人才,有點我們現在幹部培訓學校味道,在根據實際問題,去鍛煉蜀漢的後背幹部。


第六、蔣碗執政時, 另置典學從事主管教育

史載: 「 大將軍蔣碗領 (益州 ) 刺史, 徙(誰)周為典學從事, 總州之學者。」 ⑧胡三省對典學從亭注釋 說: 「典學從事, 典學校及部幾( 巡視 )、諸郡文學橡」 甸郡文學綠即管理郡辦學校的官員。這就是說, 典學從爭事不但要管理州學, 還要巡行視察各那的學校, 督察郡一級管理教育的官吏, 「 總州之學者」 也就是負責整個益州的教育。 由此可見, 這時益州的教育巳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 州郡學校的開辦和教學巳趨正常。


雖然蜀漢兩面受敵,因此蜀漢長期處於一種戰爭狀態,雖然經過兩代漢帝的恢復以及諸葛亮極其後任重視,但是雖然讓蜀漢教育得到恢復,也培養了陳壽、李密歷史名家,但是相對於曹魏,由於沒有名士之處,還是在後期表現人才不濟一種狀態,成為第一個為西晉滅掉國家。說明蜀漢在諸葛過世之後,還是沒有他那樣曠世奇才能把握著整體一種局面。因為蜀漢教育,無法培養那樣人才!


2018年10月16日於宜昌市夷陵區吾同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史令 的精彩文章:

跟曹公學文化 為什麼明朝皇帝都短命?

TAG:太史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