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真正的歸宿 深度好文

真正的歸宿 深度好文

 


推薦




當今世界人們的心越來越浮躁,很多人都竭盡全力地在為自己尋找安全感和身心的歸宿。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我們值得去追求的歸宿?今天將阿姜查大師的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你有幫助。---加措活佛






作者介紹: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van,1918——1992)是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南傳佛教大師,泰國公認的阿拉漢成就者。


 


尊者九歲出家,二十歲正式受戒為比庫。1946年通過最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他開始托缽行腳,尋師訪道。1948年,他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姜曼在森林中相遇,獲得重要啟發,改變了修行方法。1954年,尊者回到家鄉吳汶省巴蓬森林,追隨者日多,於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截止2002年,在泰國境內與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計超過兩百間。1992年,在泰國烏汶巴蓬寺,尊者安詳示寂。


 


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




禮敬薄伽梵、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憑戒德重生天界,

憑戒德獲得財富,


憑戒德證得涅槃,


故我們都應凈化戒德。


 


老奶奶,現在請您敬聽佛陀的言教。當我講授佛法時,請您如端坐佛陀面前一般專註。閉上眼睛,聚精會神,讓佛、法、僧融入您的心中,以此表達對佛陀的恭敬。

 


今天,除了佛法,我並沒有帶來任何物質的禮物。而這是我給您的最後的禮物,請收下它。


您應該明白,即便是功德圓滿的佛陀,也無法避免衰老。到您這把年紀的時候,他隨緣放下,放下了生命中一切因緣和合之物。


 


「隨緣」意味著放下一切,卸下包袱,不再時時牽掛。無論身體怎樣,請接受身體乃假合之物的真相:從出生起,您就開始依賴於它,是時候放下了。如今它老了,就像家裡多年來一直使用的杯子、碟子和盤子,剛得到時,它們乾淨又明亮,而如今它們都舊了。有些已經壞了,有些已經丟了,剩下的一些也早已改變。它們不再像從前一樣,萬物亦復如是。

 


身體也是這樣,從出生、孩童、再到青年,身體各部分都在不停變化。現在,人們說它「老了」,所以,接受現實就好。佛陀說,假合的身體並非「我」,也非「我的」,無論這些部分存於體內還是體外,它們就以這種方式不斷變化著。這一道理,請認真思維,直到明了。


 


您的身體躺在這裡,逐漸衰敗,這就是法的真相。佛陀的教言明確而肯定,他教導我們去觀察、思考並接受這一真相。無論發生什麼,您都應當接受。


 

佛陀告訴我們,當自己陷入困頓時,要明白困住的只是身體而不是心,不要束縛自己的心。同樣的道理,當身體隨著歲月而衰老時,請接受現實。要知道,衰老的只是這個身體,而心完全是另一回事。這會給您的心帶來力量,因為您了解了佛法所說的事物真相,這是事物的必然規律。


 


正如佛陀所說,這就是身體與心的本來面目,除此以外別無它法。身體一經產生便開始衰老。隨著年齡增長,它會生病。生病之後,便是死亡。它是如此真實,也就是您今天所看到的真相。這一道理,請您深深思維並加以了解。


 


即使您的房子被大火燒毀、被大水沖沒,抑或遭遇其他任何危險,請務必了知,那只是房子,切不可讓心隨之被毀。若是大水沖毀房屋,請不要讓大水也沖毀您的心。切記只是房屋被毀,而它只是身外之物。對心而言,應當放下並接受一切——因為這恰好是放下的時機。

 


您已經活了很長時間,不是嗎?您的眼睛見過各種形狀、顏色和光。其他感官也是一樣。您的耳朵聽過各種聲音——但這些都不重要。您嘗過各種美味——但這些都不重要。您見過各種美好與醜陋——也不重要。您聽說過的各種事情,無論令人愉悅與否,其實都不重要。


 


無論富裕還是貧窮,無論您是成人還是孩童——哪怕您是一隻動物或其他眾生,佛陀都教導我們:這個世上沒有永恆的東西。所有事物都隨因緣而變化。如果您用錯誤的方法去對待事物,則真相根本不會顯現。佛陀教導我們,正確的對待方法是仔細觀察身體與心,並知道它們並非我,也不是我的,它們只是假相。


 


以您的房子為例:它屬於您只是一個假相。你並不能帶走它。所有您認為是自己的東西都是假相。它們各得其所,而您並不能帶走它們。子女及孫輩們也是假相,他們就待在他們應在的地方。


 


這不僅對您而言是真相,這也是世界萬物的真相,甚至也包括佛陀及其開悟的弟子們。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接受這一真相,他們接受身體本身就是假相,除此以外別無它法。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教導我們要從頭到腳地反覆思維我們的身體。您身體的組成部分,請看看它們是什麼。它們乾淨么、是否能永恆不變?它們無時不在衰老。佛陀告訴我們,這些組成部分並不是我們,它們就是它們自己。它們就是它們本來的樣子,難道您還想讓它們變成別的樣子嗎?如果您因此而痛苦,那麼是您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顛倒的認知會障礙您的心。


 


河流的水總是往低處流,遵從自己的本性。阿瑜陀耶河、繆恩河,無論什麼河,都是往低處而非高處流。這就是河流的本性。


 


如果有一個人站在岸邊,看見河水正在往低處流,卻錯誤地認為河水應該往高處走,那麼他會為此而煩惱,內心不會有片刻寧靜。無論或坐,或站,或走,或躺,他都無法獲得寧靜。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的想法錯了,這一錯誤的想法與水流的真相矛盾。他認為水應當往高處流,而事實上水不可能往高處流。所以這是不對的,水的本性就是往低處流,這就是水的本性。


 


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會沮喪。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的想法錯了,這一切都是由錯誤的認知造成。如果有正確的認知,他就會了解水必定流向低處。通過思維,我們便會明白這一佛法真理。如果這個人了解真相,他就能放下——他會接受水往低處流的事實。這樣,造成沮喪的原因消失了,接著,煩惱也消失了。


 


同理,身體壽命也如同流往低處的水一樣,年輕過後就是衰老。衰老就是身體的本性,與其抗拒,不如順從,我們沒有改變它的力量。


佛陀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因緣,所有事物都是如此。所以,我們應當放下,隨緣而安。用覺知護佑自己,冥想buddho、buddho。即使很累,也要將注意力集中於呼吸。緩緩的呼氣、吸氣、再呼氣。當注意力渙散時,專註於呼吸:buddho、buddho。


 


越是疲憊,越應該將注意力更加集中於呼吸。為什麼呢?因為這樣有助於應對痛苦。當您感覺疲憊時,請停止所有的思考,不要去想任何事。只要觀照自己的心,然後專註於呼吸:buddho、buddho。放下外在的一切。不要牽掛您的兒孫,不要牽掛任何事。放下,集中注意力,讓心合一。觀察呼吸,專註於呼吸,僅僅保持對呼吸的覺知。不斷去除雜念,直到感覺意識無比細微卻又無比明清。


 


這樣,痛苦會逐漸減輕。最後,對呼吸的感覺就像是到碼頭或車站送別來訪的親人。當發動機啟動時,小船很快就開走了。目送他們離開後,我們便回到家中。


 


以同樣的方式觀察呼吸。首先觀察粗大的呼吸,然後觀察細微的呼吸,當呼吸越來越細微時,我們就看著它離開。呼吸變得越來越細微,但意識卻越來越明清。當呼吸越來越細微直到消失,剩下的就是覺知,一種完全的清醒。


 


這被稱為面見佛陀。保持覺知、清醒,這就是buddho的意義:覺知、覺醒、平靜。當這種情形出現時,我們就與佛無二,獲得了證悟。自心因此如如不動,保持在當下。這意味著到達佛陀的境界。即使他早已圓寂,那不過是佛陀的身體而已。真正的佛就是平靜和光明的覺知,當您開悟時,會知道這就是您要了解的全部,即專註於當下。


 


放下一切,只保留這個覺知。請不要迷惑,好嗎?不要分心。如果您的心裡出現了任何景象或聲音,不要管,隨它們去。不要執著任何事,唯一抓住這個覺知。不要擔心未來,不要挂念過去,安住在當下。最後,您會發現,其實並沒有什麼過去未來,也沒有什麼當下。沒有什麼可以抓住的。為什麼呢?因為並沒有什麼自我,沒有你和你的,什麼都沒有。


 


這就是佛陀的教言:他告訴我們通過這種方法去證達空性。他並沒有讓我們去抓住什麼東西,他讓我們去覺醒和放下。


 


現在輪到您了,您要自己完成這個過程。試著用這種方法修行,這是解脫輪迴之道。試著放下,然後用心去理解並細細地思維。


 


不要擔心別人,您的兒孫、親人及其他人——不要擔心他們。他們現在都很好,將來他們也會步您後塵。這個世上沒有人能永生,這是自然規律。這就是佛陀講授的一個道理。一切事物都不是實有,佛陀教導我們要隨緣。當您隨緣時,您就會看到真相。如果不能隨緣,您就見不到真相。這就是事物本來的樣子,每個人都是這樣。所以,不要擔心,不要執著於外物。


 


如果思維不能停止,就讓它思維,不過要運用洞察力,而不要用愚痴心。如果您想起自己的孩子們,就用洞察力去想,而不要用愚痴心。您可以思考並覺知任何事物,但必須用洞察力。要真正保持洞見,就必須放下、隨緣。如果您能夠運用洞察力去思考並覺知,痛苦和壓力會不復存在。彼時,幸福、安寧和舒緩將融為一體,心念也會融為一體。而您當下所需,就是注視您的呼吸。


 


這是您現在的當務之急,與任何人都無關。他們的事情是他們的,而您的事情是您自己的。您現在最需要保持心的覺知,確保它不被擾亂。您應當注視您的心,它在焦慮嗎?它在牽掛嗎?在您生病卧床時,請注視您的心。不要去考慮兒孫們,不要考慮任何人,不要考慮外在的任何事。他們都與您無關。現在該是放下的時候,所以請隨緣而安。當您如此放下時,心靈會變得平靜。這是您此時最應該做的事。


 


您現在病得很重,請將您的心識集中,這就是您應該做的。放下其他一切不相干的事,光線、聲音、氣味、味道,一切的一切——放下它們,專心於您應當做的事。


 


如果出現任何情形干擾,請在心裡說:「走開,不要打擾我,你們與我無關。」如果產生一些危險的想法——擔心生活,害怕死亡,想起這個人或那個人——就在心裡說:「不要打擾我,你們與我無關。」


這是因為,您正在見證法(Dhamma)。什麼是法?萬事萬物都是法。此時,當下的一切皆是法。


 


世界是什麼?世界就是當下擾亂您自性的念頭。「這個人會怎麼樣?那個人會怎麼樣?我死了以後誰照顧他們?」這些就是世界。還有我們的思想——對死亡、衰老、疾病的恐懼,以及任何其他恐懼,這些就是世界。放下世界——它們只是世界,這就是世界的本來樣子。如果這些念頭產生,就要讓自己明白:世界只是內心的一堆念頭。這些念頭障蔽了心,因此我們無法看見心的真相。


 


無論心裡出現什麼,都告訴自己:「這與我無關,它是無常的、苦的、外在的。」


 


如果您想長生不老,這種想共修帶來痛苦。如果您認為死了以後一了百了從而希求死亡,這種想法也是不對的,這也會帶來痛苦。因為身體並不屬於您,您也無法讓它一直年輕健康,身體就是它本來的樣子。您可以保養身體讓其顯得漂亮、乾淨,或者像小孩一樣:塗口紅、留長指甲裝扮自己。但是僅此而已,當身體衰老時,結局都一樣。暫時的外在修復,並不能真正改變事物,這就是身體本來的樣子。唯一可以真正圓滿的只有您的心。


 


您所居住的房屋,是您與先生一起修建的。別人也能修建又大又好的房屋,那些外在的房屋誰都可以修建。佛陀稱之為外在的居所,而非真正的歸宿。它們只是名相上的居所。


 


房屋也得遵循這個世界的規律。我們總想擁有大房子並享受居住的感覺,卻忘了我們真正的歸宿。何處是我們真正的歸宿?內心的安寧,我們真正的歸宿是內心的安寧。


 


您所居住的這個所謂的家,和所有的家一樣——雖然可愛,但卻不安寧。總是有各種問題出現,您不得不一會兒擔心這個,一會兒擔心那個——這並不是您真正的家,不是您內心的家,這只是一個外在的家。很快有一天,您就要離開它,不再住在這裡。這是世俗意義上的家,不是您真正的家。


 


您一直視為是自己以及自己的這個身體,也只是暫時陪伴您的一個房子而已。您認為它就是您,或是您的,但實際上它並不是。同樣地,它也只是世俗意義上的居所,而非您真正的歸宿。人們都喜歡修建外在的房屋,而不喜歡建造內心的家。很少看到真正能讓人久居且帶來內心安寧的歸宿。人們不去修建內心的歸宿,而只去建造外在的房屋。


 


花一分鐘想想,您的身體現在怎樣了?想想從您出生之日起到現在它的變化。我們總是逃避歲月變遷,一直逃避到老,逃避到病倒。我們從不願意事情變成這樣,但卻不能阻止。這就是事物的本來面貌,除此以外別無它法。就好比希望鴨像雞或者雞像鴨,這是不可能的,而且只會讓您徒增煩惱——因為這違反了事物的規律。但如果您認識到,「鴨子就是鴨子,雞就是雞,不可能有別的情形」,這種思維方式可以給您力量。


 


無論您多希望這個身體永恆不變,這都是不可能的,它得遵循它的規律。佛陀說,這就叫因緣和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身與心的假合是無常的,並不可靠。聚際必散、生際必死。但我們總希望永恆,這實在是愚蠢。


 


看看您的呼吸,呼氣、吸氣;吸氣、呼氣。這就是呼吸的規律,它的本來面貌,一再變化,不斷反覆。因緣和合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什麼能夠阻止變化。看看您的呼吸,您能阻止吸氣嗎?不吸氣舒服嗎?如果吸氣後停止呼氣,感覺如何?就算您希望保持恆常不變,那也是不可能的。呼氣後吸氣、吸氣後呼氣,就是這麼平常。


 


出生而後衰老,衰老而後生病死去,就是這麼平常。但我們不願面對,就像希望吸氣後不再呼氣,或者呼氣後不再吸氣一樣。而保持呼吸,我們才能存活。人類和動物能生存至今,正是因為因緣和合,這就是真相。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真相。如同生老病死——一旦出生,便已決定死亡。生與死實際上是同一回事,一面是開始,另一面是結束。就像一棵樹:有樹根就有樹梢,有樹梢就有樹根;如果沒有樹根,樹梢也不復存在。事情就是這樣。


 


您知道,這挺搞笑的。我們這些人類,說到死亡時就傷心落淚、悲哀哭泣——對任何事物也都是如此。這是幻覺。您知道,當人死亡時悲哀和哭泣是個錯覺。誰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就這樣了。我們的思考一向太過膚淺,以至於不能洞察事物的本質。請原諒我這麼說,在我看來,在人死去時哭泣還不如在人出生時哭泣。不過我們的態度顛倒了,孩子出生時我們開懷大笑。然而事實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開始就是結束,結束就是開始。當某人死去或即將死去時,我們哭泣,這真的很愚蠢。如果要哭,就應該在最開始的時候哭,因為生就是死。沒有生就沒有死,明白嗎?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請冷靜地思考,就讓事情順其自然,這是您現在應該做的。其他人無法幫助您,您的孩子們無法幫助您,您的財富也無法幫助您,唯一能夠幫助您的就是立即改變思維方式。不要搖擺不定,放下,放下。


 


就算我們不願放下,一切也都將離去。您的身體正在離去,不是嗎?年輕時,您的頭髮是黑的,而現在已變白,這就是它離開的方式。年輕時,您的眼睛是明亮的,而現在已模糊,不是嗎?它們都已離去。它們必須離去,因為它們再也無法維持原樣,這裡不再留得住它們,您身體的每個部分都在離去。年輕時,您的牙齒堅固又強健吧?而如今它們都鬆了。您裝了假牙,但它們是後來裝的,不是原來的,原來的牙齒早已離去。您身體的每個部分,每個人身體的每個部分,都在不斷的離去。


 


您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還有身體,所有這些都在離去。為什麼?因為這裡再也留不住它們。它們是假合之物,因此無法永恆。它們只能作暫時的停留,之後就必須分離。不僅是您,您身體的每個部分——頭髮、汗毛、指甲、牙齒、皮膚,所有一切——全都要離開。有些部分已經離去,而有些還沒有。離開的是一些臨時管家,它們不行了,眼睛、牙齒、耳朵都不行了。由於好多部分都不行了,所以這個身體也不行了。它們就這樣一個接一個離去。


 


您一定要明白,身體不是您的永恆歸宿,它只是供您暫時休憩的場所,然後您必須繼續前行。


所以,請不要擔心太多事。您已經來到這個世界,應該明白這個世界本來如此:萬事萬物都要離去。看看您的身體,還有什麼和過去一樣?皮膚、頭髮、眼睛、耳朵、牙齒還和過去一樣嗎?顯然,都變了,沒人知道它們去了何處。


 


這就是身體各部分的本性。一旦任期屆滿,它們就要離開。為什麼必須離開?因為這是它們的本分,這是它們的真相。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永恆存在。而當它們存在時,又總是陷入混亂:一會兒開心、一會兒痛苦,沒有一絲喘息和安寧。


 


這有點像是一個正在回家路上但還未到家的人。他正在路上,時而前行,時而後退:一路上無處可停留。只要還沒到家,他就不自在——無論是坐著、躺著、走著還是駕著車,他都無法自在。為什麼?因為他還沒有到家。當我們到家時,我們就會感到自在,因為我們知道這是自己的家。


 


同樣的道理,世上的事都不安寧。無論富裕還是貧窮,都沒有安寧;無論是成人還是孩童,都沒有安寧。無論是否受過教育,都沒有安寧。一切都沒有安寧——事實就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窮人不幸福,富人也不幸福;孩子不幸福,成人不幸福,老人也不幸福。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他們都很痛苦。


 


您身體的每個部分都在離去,一個接著一個。仔細思維,您就會發現無常(aniccam)、苦(dukkham)和無我(anatta)。無常和苦是必然的,因為身體不是「我」。


您所在的這個身體,這個正在生病的身體,以及這顆知道幸福和痛苦,並知道身體正在生病的心,二者都被稱為法(Dhamma)。


 


那些無形的,能夠思考、感知的精神性事物叫做名(nama),是為名法(nama-dhamma)。那些有形的,會受到傷害、能夠進退伸縮的物質性事物叫做色法(rupa-dhamma)。精神性事物也是法,物質性事物也是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一切都是法,而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自己,只是法而已。這些法緣起而生、緣盡則滅,不斷生滅,這就是緣起。它們不斷生滅,我們也無時不在生滅,這就是緣起。


 


這就是為什麼每當念及佛陀,我們都願意恭敬頂禮,因為他揭示了真相。佛陀的宣講符合真相,一旦我們明白了事情就是如此,我們就見到了法界。一些人修持佛法,卻見不到法界。一些人學習佛法、修持佛法,卻見不到法界。這些人仍然無處安住。


 


所以,您要明白,一切生命,下至螻蟻等小含生,都是要死去的。沒有誰能永生,生命總是來了又去——富人、窮人、孩子、老人,還有動物,一切都在不斷變化。


 


所以,當您了解世界就是這樣,您就不再對它著迷。沒有什麼真的是您或您的。您不再著迷——這就是出離心。您知道,不再著迷是件好事,它意味著內心的清醒。心已經見到實相:萬物即是如此,沒有什麼能夠改變。您要放下,不悲不喜地放下,洞悉一切因緣和合之物都是如此,然後放下。這就是「諸行無常」(anicca vata sankhara):因緣和合之物都是無常的,它們隨時都在改變,這就是無常。


 


簡而言之,無常即是佛(Buddha)。當我們真正了知一切都是無常的,這就是佛。當我們仔細觀察無常,我們就會發現無常本身才是永恆的。怎樣永恆?就是永遠無常,無常本身不會改變。人類和動物一旦出生,就得遵循這一法則,即永遠都處於變化中。人們從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正是以這種方式無常著。而就一切都是如此的事實而言,這是永恆的,這個事實永遠不會改變。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當您了知這個道理後,您就會平靜,因為不僅是您,每個人都是如此。


 


當您這樣思維時,就不會執著於外境。您將生起出離心(nibbida),出離心會幫助您清心寡欲。無論您擁有的多還是少,都會捨棄。看看大家,從您出生開始,您就見過這些了吧?見過窮人和富人吧?見過英年早逝和壽終正寢吧?這些事我們都見過,它們很平常。


 


最重要的一點是,佛陀已經為我們指明了真正的歸宿,就是我剛才已經告訴您的。有了這個歸宿,您就可以放下,其他事情順其自然,任其發生。請保持內心寧靜,不追隨過去,不展望未來,也不停留於現在。這就是寧靜,也就是從未來、過去和現在當中解脫出來。


 


快樂和痛苦都不值得留戀,痛苦會過去,快樂也會過去。無上導師佛陀說,因緣和合之物都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來到生命的盡頭,他要我們放下,一切順其自然。我們帶不走任何東西,無論如何都得放手,所以,何不提前放手呢?如果仍然牽掛,我們將不得輕鬆。當我們感覺沉重時,我們就不要再牽掛它們。何不提前放下呢?為何還要牽掛呢?為何還要讓這些事束縛自己呢?就讓您的兒孫照顧您,而您全然放鬆安住吧。


 


照顧病人需要品德。作為病人,應當給別人照顧自己的機會。不要給他們增添麻煩,無論有多痛苦,都要學習控制並保持良好的心態。照顧父母也需要品德,必須要寬容和忍耐,不要感到厭惡,這是唯一可以報答父母的機會。剛開始,你們是孩子,父母是成人,依靠父母的養育,你們才能長大;今天,你們聚集在此是因為父母曾經為你們付出了一切,你們欠了父母很多恩德。


 


所以,現在你們知道,你們的母親是一個孩子。過去你們是她的孩子,而現在她是你們的孩子。為什麼呢?因為人老的時候,就會變得像小孩一樣。他們總是記不住事情,眼睛看不清,耳朵聽不見,講話總是顛三倒四,就像孩子一樣。所以,你們應當理解並隨順他們。不要介意病人的所言所行,順著他們,就像對待一個不聽父母話的孩子一樣,不要讓他們傷心,不要讓他們沮喪。


 


對你們的母親來說也是一樣。當人老了,感知就會出現偏差。想叫一個孩子,卻叫出了別人的名字;想要盤子的時候,卻要了一個碗;想要眼鏡的時候,卻要了別的東西。這是非常平常的事,所以請你們細細思維。


 


同時,病人也應當多考慮照顧自己的人。面對痛苦時,要有忍耐和堅強的美德。努力讓自己的心保持平靜,不要給照顧您的人增添太多麻煩。對於那些照顧病人的人,也不要對病人的痰液、尿液和排泄物感到厭惡。所有兒女都應當盡己所能地照顧母親。


 


她是你們唯一的母親。從出生之日起,你們就依靠她:她是你們的老師、保姆、醫生——她是你們的全部。她對你們有養育之恩。她教給你們知識,為你們提供所需,給予你們財富。你們所擁有的一切——兒孫、舒適的家、體面的工作,以及你們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包括你自己——這些從哪兒來?都是來自於父母的恩惠,父母給了你們一切,並使你們的家族得以延續。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施予和感恩。這是相輔相成的兩種美德。施予就是利益他人。當我們接受了那份施予和幫助——無論是誰把我們養大、讓我們活下來,這個人就是我們的恩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與我們是否有血緣。


 


我們應當報以感恩。當我們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我們感激那份給予,這就是感恩。無論他們需要什麼、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應當願意為他們作出犧牲,承擔起幫助他們的義務,這是因為施予和感恩是支撐這個世界的兩種美德。這樣,家庭才不至於分崩離析,才能獲得安寧,並一直保持堅固安穩。


 


在您生病之際,我給您帶來了佛法作為禮物,此外沒別的,因為物質性的禮物對您也沒什麼用。您的家裡已經有太多東西,而時間久了它們反而會變成麻煩。所以,我只帶了些佛法來,這是用不盡的財富。既然您已經聽受了這些佛法,您可以向他人宣說,它永遠都不會消失,永遠都不會停止。這就是佛法所講的真相,永恆的真相。


 


我很高興能給您帶來佛法作為禮物,這樣您就有力量去面對一切了。


 


作者:阿姜查


尼薩羅比丘 翻譯自泰語


文章來源: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thai/chah/bl111.html


原文發布日期:1994年

 


智悲翻譯中心 譯竟於2016.02.2





將我們在設置中標註上星標



從此不再走失在人海中


有緣請加我個人微信



長按上圖二維碼即可添加


公益網店


長按識別



所有盈利用於藏地

失學兒童的教育



網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到達我們的微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加措上師語錄 的精彩文章:

正念冥想會影響記憶嗎?
如何擁有快樂和幸福?

TAG:加措上師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