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口苦、口甜、口咸……都是怎麼回事?

口苦、口甜、口咸……都是怎麼回事?

「口味」這一舌尖上的主觀味覺,也會反應出身體的各種情況。遇到以下這些味覺上的情況,該如何辨證施治呢?

口苦、口甜、口咸……都是怎麼回事?


口味辨證施治體會

作者/錢英


「口味」是指人在飲食時口舌感覺的味道,也指平人口中的主觀味覺。平人無病,口舌靈活,津津滋潤,亦無異常之味,稱「口中和」。

有恙在身,就會出現口味異常,如苦、淡、膩、酸、甜、咸、腥等。臨床根據口味異常辨證,常可進一步了解臟腑寒熱虛實,治療亦可有較好療效,現將筆者體會介紹如下。

一、口苦

李某,女,50歲。1998年5月12日初診。自述口苦半月,余症咽干、心煩、失眠、時汗出、神疲乏力。診見:舌紅、少苔,脈弦細。辨屬心腎陰虧,相火內熾。

方用二至丸合甘麥大棗湯加味清心除煩,潛陽瀉火為治:浮小麥30g,蓮心15g,大棗15g,竹茹12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石斛25g,石菖蒲18g,龍齒30g,珍珠母15g,炙甘草10g。4劑,水煎服。囑忌辛、辣之物。1周後複診,諸症減輕,繼服10劑,基本痊癒。

按:口苦,王冰曰:「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氣之所生。」故口苦提示臟腑化火之證,尤以心、肝、膽火熱為多見。

心經有熱,常用導赤散、瀉心湯加減;常用藥物如黃連、蓮心、竹葉、生地等。肝膽鬱火,常用龍膽瀉肝湯、左金丸等方;常用藥物如梔子、龍膽草、青蒿、黃芩等。

本案為陰虛內熱、相火內熾口苦,故用二至丸合甘麥大棗湯清心除煩,瀉火潛陽而取效。

二、口淡

王某,男,78歲。1997年4月5日診。自述口淡、食欲不振1周。查:舌淡紅、苔白滑,脈緊。余症倦怠乏力,大便溏。辨屬脾胃虛寒,濕濁中阻。

予附子理中湯加味:党參15g,白朮15g,附片10g(先煎),乾薑10g,陳皮12g,蒼朮12g,藿香12g,甘草6g。3劑,水煎服。葯後口味正常,食慾轉佳。

按:口淡,《靈樞·脈度》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今口淡乏味,谷味不知,食慾不馨,是脾虛失運。臨床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葯如党參、白朮、柴胡、木香、砂仁等。若陰寒內盛,則須加入溫運脾陽之品,如附子、乾薑等。

臨證又有外感風寒而現口淡者,是外寒逼肺、反侮脾土所致,則需溫經散寒、疏解感冒為治,使脾氣得伸,胃氣得復,而口淡自愈。

三、口膩

楊某,女,38歲。1999年9月25日初診。自述口中粘膩不爽3日,起於暑熱過食生冷,並腹脹腸鳴、納呆、便溏。查:舌苔白厚膩,脈滑。辨屬寒濕困脾。

方用理中湯合藿香正氣湯加減:蒼白朮(各)20g,乾薑10g,茯苓15g,砂仁9g(後下),陳皮12g,法半夏12g,藿香12g,蘇葉12g,党參15g,甘草6g。4劑,水煎服。囑忌生冷油膩食物。4劑未盡即愈。

按:口膩,指口中粘膩不爽,多伴有舌苔厚膩之症;主濕邪困脾。葉天士《溫熱論》曰:「口中膩,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臨床多以燥濕醒脾、芳香化濁為治,如三仁湯、藿朴夏苓湯等,常用藥物如苡仁、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等。本案為脾虛寒盛,則佐以辛溫,用乾薑、附片加芳香化濕等取效。

四、口酸

趙某,男,28歲。1999年2月27日初診。患者有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史半年,常感乏力、右脅肋隱痛。春節期間進食油膩食物較多,脘腹脹滿,時呃逆,口中有酸餿味,舌淡、苔薄黃,脈滑。辨屬脾胃失調。

方用保和丸加減:建曲15g,焦山楂15g,連翹12g,陳皮12g,法半夏12g,竹茹12g,枳殼12g,茯苓15g,萊菔子15g,甘草6g,厚朴9g。4劑,水煎服。葯後諸症減輕,繼服上方3劑基本痊癒。

按:口酸,王冰曰:「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氣之所生。」因肝之味為酸,臨床口酸大多反映消化不良或肝氣犯胃,脾土虛木氣自現而口酸。

臨床常用半夏瀉心湯、金鈴子散、越鞠丸等方,常用藥物如川楝子、蒼朮、香附、神曲、黃連、半夏、竹茹等。

本案為食積內停所致口酸,故用保和丸方加減以健脾消積,使木氣自達,口酸自除。

五、口甜

劉某,男,45歲。1998年10月20日初診。自述口甜脘痞1月,恙起過食火鍋、海鮮,余症納呆、倦怠。診見:形體肥胖,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厚膩,脈細濡。辨屬脾郁濕困,土氣上潮。予燥濕醒脾,芳香悅土法。

用平胃散加減:蒼朮10g,厚朴10g,陳皮12g,佩蘭10g,白蔻仁12g,京半夏12g,茯苓15g,焦楂肉15g,甘草6g。3劑,水煎服。葯後口甜已明顯減輕,繼服4劑精神轉佳而愈。

按:口甜,《素問·奇病論》載:「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臨床常見中焦壅滯,脾胃受困,濕濁之氣上泛,以致口中甜膩。

常用芳香化濕、消積醒脾之法,如平胃散、三仁湯、甘露消毒丹加減,藥物如蒼朮、佩蘭、藿香、半夏、厚朴、白蔻仁等。

本案食飲傷脾,土氣壅而甜味自現。治以芳化消食,扶助脾土取效。

六、口咸

張某,女,61歲。1997年10月24日初診。近20天來全身浮腫,口咸不適,伴畏寒、小便量少、腰酸脹痛。診見:面色蒼白,眼瞼浮腫,腳踝處輕度凹陷性水腫。小便常規:尿蛋白(+)。舌淡胖、苔白,脈沉緊。辨證為腎陽虛弱,水濕泛濫。

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桂枝12g,附片9g(先煎),淮山藥30g,丹皮9g,澤瀉12g,茯苓15g,黃芪30g,党參30g,牛膝9g,車前子15g。水煎連服15劑,腫消,口中鹹味消失,諸症減輕。

按:口咸,王冰曰:「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氣之所生也。」鹹味所主為腎本味,多見於久病咳喘及腎,或痰飲凌心,水氣上泛。

臨床常用腎氣丸、右歸飲等,常用藥物如桂枝、附子、棗皮、熟地等。如為虛勞久病可見腎陰虧虛,臨床常用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等方,常用藥物如知母、黃柏、熟地、棗皮等。也有因年高腎氣不固者,常用金鎖固精丸等方。

本案腎陽虛,水濕泛濫,用溫陽制水之法,不但水氣下滲而腫消,口咸也自然消失。

七、口腥

曹某,男,42歲。1997年11月2日初診。發熱,畏寒,右胸痛,咳吐鐵鏽色痰1周。胸透示:右大葉性肺炎。診見:面色蒼白,精神萎靡,T:38℃,口有腥臭味。舌暗紅、苔黃厚膩,脈滑數。辨屬痰熱壅遏,肺癰成膿。

處方:蘆根30g,苡仁30g,冬瓜仁15g,桃仁12g,銀花30g,魚腥草30g,枳殼12g,前胡12g,瓜蔞殼15g,甘草6g。水煎連服5劑,咳痰漸暢,體溫漸降至正常,口腥消失,熱去病安。

按:口(辛)腥,《靈樞·五味》載:「谷味辛,先走肺。」臨床上單純口辛不多見,見者多為腥味,現代醫學稱為「鐵腥味」。因鐵腥味為金屬本味,而肺屬金,故口腥常提示肺病,常見於結核咳血或肺膿瘍。

若陰虛火旺,熱傷肺絡,常用補肺阿膠湯,藥物如阿膠、茅根、側柏葉、馬兜鈴、牛蒡子、枇杷葉、知母、百部等;若痰熱壅結於肺,肺癰成膿之時,則用葦莖湯加減。

本案為熱壅肺絡,血敗肉腐成膿,故予清肺排膿,痰熱清,口腥自除。

——END——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江蘇中醫》,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李小五

⊙運營編號:GYZX00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在線 的精彩文章:

秋天必吃「三瓜三果」,降脂護血管,清肺又美容,讓你健康過涼秋
「秋季養肺」肺有八怕?注意六個「最」!

TAG:國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