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司馬遷為何神化劉邦?

司馬遷為何神化劉邦?

劉邦是斬蛇而起的赤帝子嗎?

相傳在江蘇徐州豐縣城南,有一莊戶人家姓劉,夫妻二人種田為生,妻子長的很美,遠近聞名。這一天她下地幹活,天上烏雲密布、雷電交加,下起了傾盆大雨,劉氏跑到一座橋下避雨,突見一條丈余長的巨蟒張牙舞爪、口吐煙霧,劉氏當即昏了過去,人事不省,回家後腹內漸長,竟懷身孕,一年過去了,仍不分娩。這一天門外來了一位道長,鶴髮童顏,手執佛塵,口中念念有詞,說夫人被龍所霧,腹內懷有龍子,須服鳳凰山上的土,龍子才能降生。說罷佛塵一擺,飄然而去。劉氏服了附近鳳凰山的土,孩子這才出生,他就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

劉邦出生以後人們也經常看到他身上有龍,都很驚訝。劉邦隱匿在深山裡的時候,人們也能通過所謂「雲氣」很容易地找到他。劉邦反秦以後,有一天夜裡與一幫人喝醉了酒走山路,看到前面的路上橫卧著一條大蟒蛇,劉邦走上前去,一劍就把那條蟒蛇劈成了兩段。後來人們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看見一個老婦人在那裡哭,問她哭的原因,老婦人說,我的孩子是白帝的兒子,化身成一條蛇躺在路中間,被赤帝的兒子殺死了。人們以為老婦人說謊,想要抓她去見劉邦,但老夫人忽然不見了。

劉邦真的是斬蛇而起的赤帝之子嗎?現在我們都相信那是完全是附會傳說,當不得真的。這樣的神怪傳說出於稗官野史的雜談倒也罷了,但它們竟然堂而皇之地作為正史,被記錄在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一書里。司馬遷是大歷史學家,難道他會區分不出鄉野村談與明文正史之間的區別,隨便把一些荒誕不經的內容寫進自己一生精華的《史記》裡面去?更蹊蹺的是,這種神化只出現在劉邦身上,翻遍整部《史記》,除了劉邦之外,再也沒有這種神話般的記載了,難道是因為司馬遷身處漢朝,就對當朝的開國皇帝曲意奉承嗎?但以司馬遷的剛直性格,這也是不可能的。

當貴族與平民的界限被打破

那麼,究竟是什麼動機促使司馬遷單單為劉邦寫出這樣的神話故事呢?其實,這不是司馬遷的問題,而是當時整個時代思想觀念的問題。

中華文明自周朝以後,建立了一套十分嚴密的身份等級制度,貴族與平民的鴻溝極為清晰,不可逾越。貴族不但壟斷了土地財富,也壟斷了國家機器上的大小官職,甚至受教育的權利也被貴族所把持。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下,一個平民的子子孫孫都無望進入貴族階層,小貴族也無法進入大貴族行列。

但春秋戰國的劇烈變動打亂了貴族階層的統治秩序,作為中下層貴族的「士」進入了舞台的中央,成為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使貴族結構發生變化。這引起大貴族的不滿,儒學祖師爺孔子(孔子本人是商朝王室的後裔,是個落魄的大貴族)就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憂心忡忡,一生都在奔波呼籲,妄圖恢復周朝的貴族秩序,但一切無果,鬱鬱而終。

但不管怎麼說,「士」也是貴族階層的成員,春秋戰國時期亂來亂去,無非是貴族階層內部大變動而已,那些國家之間的殺伐也都是貴族階層內部的爭鬥。而到了秦末,天下更加混亂,群雄並起,正統貴族掌握政治權力的局面被徹底打破了。在秦末亂世中縱橫馳騁的,除了曾經被秦始皇打敗的六國舊貴族外,還有一大批出身草莽、沒有任何顯赫家世的平民英雄,他們具有異乎尋常的能量和野心,渴望在這大變局的時代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這些人中最先揭竿而起的當然是陳勝、吳廣,最終收尾的就是漢高祖劉邦——第一位沒有任何正統貴族傳承的「天子」。

當司馬遷寫到劉邦時,可就犯難了。司馬遷因襲傳統的價值觀,具有十分嚴重的「貴庶之分」的思想。他自己的家族世系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顓頊帝時代,是歷經千百年的貴族世家。當劉邦這樣一個沒有貴族血統的平民進入舞台中心、一躍而成為了「天子」時,在正統貴族思想很深的司馬遷眼裡是不容易接受的。為了在歷史的現實與自己的理想之間求得平衡,司馬遷不得不把這樣一些荒誕不經的故事傳說寫進了自己的書里。既然劉邦的天子身份不能從久遠的貴族世系中找到根據,那就從超自然的世界裡為劉邦的統治尋找一個合理的基礎。

在世道混亂、而傳統的等級觀念仍然制約著人們的思想的情況下,一個沒有身份的平民成為英雄後,都要附會一些神怪故事。陳勝、吳廣起義時,專門用硃砂在一塊綢帕上寫了「陳勝王(wàng)」三個大字,塞到漁民捕來的魚肚子里。然後他們又潛伏到營地附近一座荒廟裡,半夜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狸的聲音大叫「大楚興,陳勝王!」這就是藉助超自然的力量樹立自己的權威。

楚漢之際的人事革命

貴族與平民的分野,在楚漢爭霸的歷史風雲中表現了巨大的影響力,最終決定了歷史的走向。項羽的失敗不僅由於自身的一系列失誤,從本質上來說,他這種貴族出身的人,已經敵不過從底層一躍而起的草莽豪傑。從人才的使用上,已經可以看出他們的勝負定數了。

楚漢之爭劉邦勝出,項羽失敗,很多人認為是這兩個人的心胸氣不同,在識人用人上有天淵之別的緣故。韓信和陳平一開始都投奔了項羽的軍隊,但得不到重用,所以先後逃走加入劉邦,一個受封為大將,一個拜為丞相。這成了項羽氣量狹窄的最大依據。

但真實的歷史可不是這麼簡單的。項羽並不是一個對下屬無禮粗暴的人,平時對人恭敬有禮,體恤士卒,作戰有勇有謀,人們都喜歡和他在一起。但為什麼韓信、陳平都得不到他的重用呢?原來,項羽是楚國大貴族,十分看重正統貴族的血緣身份,對平民出身的才幹之士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心理,在封賞和提拔部下時,經常要先考慮下屬的門第等級,結果導致韓信、陳平這樣出身平民的才華之士沒有出頭之日,只得投靠劉邦。

反觀劉邦,雖然對人傲慢無禮,為人流里流氣,但因為自己也出身平民階層,在用人上就完全不受門第出身觀念的束縛,揮灑自如,做到唯才是用,唯功是賞。韓信和陳平投靠劉邦時,劉邦是不問英雄出自何處的,能幫他打勝仗就行。英布、彭越就更不用說了,這兩個人都是嘯聚山林的盜賊出身,在平民中也屬下層,項羽對他們連正眼也不瞧,但是劉邦卻積極拉攏他們,封他們為王。

項羽與劉邦爭雄四年,最終被劉邦圍於垓下。項羽臨死前長嘆:「並不是我作戰失誤,而是上天要消滅我啊!」不錯,楚漢之際平民崛起的時代大背景下,項羽所代表的貴族階級和意識都已經隨風而逝,他不知順應歷史大勢,不拘一格用人才,卻還沉迷於貴族與平民的身份。雖然一度王霸天下,但最終仍不免自刎烏江,遺恨萬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最重的反粒子問世
在太空聽聲音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