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對視」之間明治維新150年

「對視」之間明治維新150年

原標題:「對視」之間明治維新150年

新京報製圖/陳冬

沒有人能展示一幅明治維新的全景,圍繞這場改變日本國運的歷史變革,已經有太多種視角可供選擇:宏觀的視角展現出一個時代的群像,微觀的視角則聚焦單獨的事件或個人。但無論視線如何交錯,最終都會匯聚到明治維新這個原點上。


然而,有沒有一種可能,換一種全新的視角,把視線稍微偏離一下,讓它不再瞄準明治維新這個靶心。也就是說,不再講述櫻田門外井伊直弼如何被刺殺,不再講述孝明天皇諱莫如深的死亡,不再講述白虎少年如何望著若松城堡的滾滾黑煙集體切腹自殺,不再講述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在1868年1月6日那天如何坐上「開陽丸」軍艦逃回江戶,甚至也不再講述10月23日「明治」元年的誕生。


在這個專題里,沒有那些熟悉的明治「偉人」的名字,如坂本龍馬、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高橋是清、岩倉具視、福澤諭吉,等等,即使是伊藤博文、吉田松陰和高杉晉作,他們也僅僅是作為一個例子和背景出現。甚至故事發生的舞台都不僅限於日本,而是日本和它的鄰邦中國。


日本與中國有著太多相似的經歷,兩國都曾經歷了漫長的鎖國歲月,又都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迫打開國門。列強環伺下如何變革自強,都成為它們面前的當務之急,甚至連口號「中體西用」和「和魂洋才」聽起來都分外相似。

既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那麼這兩個國家在觀看對方時會作何心態?它們又會帶著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對方?是隔岸觀火,還是感同身受?在彼此對視之中,是否會發現那些相同或不同?


對視的本質,正是以各自的經驗去看待彼此。對方的眼光則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發現那些看似相同的不同和看似不同的相同。同樣是閉關鎖國,中國對日本因循陳見,少有所知;但日本對中國卻洞察毫末,日日更新;同樣是打開國門,中國對日本的黑船來襲無所聞問,而日本對中國的鴉片戰爭卻舉國震動,甚至將其作為日後應對西方列強的教材。這些對視,最終結出了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兩個看似相同實則不同的果實,也註定了過去150年里中日兩國的恩怨糾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日本測試「太空電梯」 太空旅行有多遠?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