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沒槍沒炮,不能光靠敵人造!撬日軍鐵軌做炮彈,刮硝石當炸藥

沒槍沒炮,不能光靠敵人造!撬日軍鐵軌做炮彈,刮硝石當炸藥

作者:蒼山論劍

聲明:「兵說」原創稿件,抄襲必究

「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這首傳遍大江南北的《游擊隊之歌》,反映了戰爭年代我軍游擊隊的窘態:依靠繳獲來補給武器彈藥。但實際上,繳獲,並不是我軍武器彈藥的主要來源。

在長期而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我軍對於槍支彈藥的需求實在太大,單靠繳獲是遠遠不夠的,這就有了我們的「紅色軍工」。


(一)

早在紅軍創立之初,就有紅色軍工的雛形。1927年打響黃麻起義第一槍的「撇把槍」,就是由當時起義的農民軍自己製造的。

撇把槍

這種槍一次只能打一發子彈,打完後還要把握把向下,打開槍身再裝下一發彈,故該槍被稱為「撅把子」

紅色軍工的雛形是根據地的修械小組。據可靠記載,1928年紅軍最早建立的修械小組就有兩處,一處在東固(今江西吉安縣東固周邊)根據地,一處在柴山保(今河南新縣陳店鄉)根據地。這類修械小組除了打造大刀、長矛和修理武器外,還能夠自製一些土槍、土炮與「撇把槍」。後來,其他根據地也紛紛效仿,並把修械小組擴大為修械所,最後修械所又就近合併,成立兵工廠。

紅軍長征前,有史可查的兵工廠至少有9處。這些兵工廠除了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自身的功能也不再僅僅局限於製造土槍、土炮,而是能夠仿造步槍、衝鋒槍,復裝子彈以及製造手榴彈、地雷。

由於國民黨對根據地瘋狂的「圍剿」,長征開始後,幾乎所有的兵工廠都停止生產被迫轉移,紅色軍工的發展幾乎陷入了停滯。

閩北兵工廠

直到1938年,毛主席在《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提出,「每個游擊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設小的兵工廠」。圍繞這一指示的落實,延安軍工局以及八路軍、新四軍立即著手創建兵工廠。延安軍工局主要在陝甘寧邊區發展,八路軍總部主要在華北地區根據地,新四軍總部主要在華中地區根據地。其中作為著名的要數太行山根據地的黃崖洞兵工廠,這座兵工廠就是在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的親自選址與領導下建立的。

根據地的兵工廠創建之初大多是集武器製造、彈藥復裝於一體的綜合性兵工廠,有些甚至還是軍民兩用的機器製造廠。可根據地軍民依靠著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付出,在短短兩三年時間裡就把這些兵工廠發展壯大。不僅能製造的武器彈藥種類越來越多,而且不同功能的兵工廠也相繼分離,製造武器的專門製造武器,復裝彈藥的專門復裝彈藥,配製火藥的專門配置火藥,這大大提升了規模化生產的效能。黃崖洞兵工廠到後來就分離出10個功能各異的生產單位,陝甘寧邊區兵工廠則開辦了四個分廠,就連經歷了事變的華中根據地到了抗戰勝利前夕也有各類兵工廠46個。可以說,抗戰期間是紅色軍工發展的黃金時期。

黃崖洞兵工廠


(二)

那麼,早期以打造大刀長矛、修理槍械為主的修械所又是如何不斷革新技術,發展成為既能供應彈藥又能製造槍炮的兵工廠呢?

首先是火藥。黑火藥主要成分是炭、硝石和硫磺。除了硫磺主要依靠採礦與購買外,其他原料的獲得主要依賴土法。炭用木頭燒製得來,硝石是在老房子的牆角刮白色的牆「毛」調配出來。

有了火藥,接著就是解決銅和鋼的問題。戰場回收是其中的一個來源,每次戰鬥結束,戰士們都要回收彈殼交到兵工廠。能用的彈殼,兵工廠直接填入火藥,裝上底火與彈頭,復裝成子彈;不能用的彈殼則進行回爐重新鍛造。不只回收彈殼,戰士們還會回收鋼盔。大家很熟悉的《鐵道游擊隊》里被游擊隊扒走的鐵軌,最後也是送到兵工廠去製造炮彈、地雷與手榴彈。

八一式馬步槍

兵工廠的工人當然不會僅僅滿足於製造彈藥,他們在摸索中前進,從仿製槍炮到後來能夠自主設計槍炮。其中著名的有「八一式馬步槍」。

這是根據劉伯承的想法製造的。劉伯承曾經評價當時各國製造的步槍為了追求射程而導致槍管笨重,雖然打得遠,但是精度不高。我軍一貫主張近戰殲敵,把槍設計輕點,只要夠准,即便犧牲點射程也是可行的。於是當時黃崖洞兵工廠技術師劉貴福就設計製造了這款「八一式馬步槍」。結果這槍一面世,就得到毛、彭的高度評價。


(三)

各時期兵工廠製造的武器彈藥對我軍作戰起了極大的作用。

以步槍和子彈為例,土地革命時期,以東固修械小組發展起來的官田兵工廠,前後共修配製造槍支4萬多支,復裝子彈40多萬發,以柴山保修械小組發展起來的鄂豫皖兵工廠,前後共修配製造槍支1.6萬支,復裝子彈21萬發。按照這樣的生產水平推算,長征之前,紅軍的兵工廠共修配製造槍支的數量達15萬支以上。要知道即便在1933年紅軍人數最多時也才30萬人。如果當時人手一支槍,那麼有一半以上的槍支是經過自己兵工廠的修配或製造的。而復裝槍彈應該在100萬發以上,手榴彈也在10萬枚以上,這可是不小的數目。

鄂豫皖兵工廠舊址

到了抗戰時期,我軍兵工廠的建設規模體系更加完善,其發揮的支援作用也更加巨大。以黃崖洞兵工廠為例,它每天最多可以生產79式步槍430支。如果按照這樣的生產能力連續生產八年,竟然可以滿足100多萬解放軍戰士人手1支步槍。至於子彈與炮彈的自給自足更是不在話下。

「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吳運鐸

紅色軍工在戰爭中一步步發展壯大,靠得不僅是群眾的智慧,還有老一輩軍工技術人員的艱辛付出。老軍工吳運鐸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他為了研發製造武器彈藥,失去了自己一隻眼睛、四根手指和一條腿。儘管如此,他仍以頑強毅力戰鬥在生產第一線。除他之外,在製造和研發武器彈藥中犧牲的無名英雄不勝枚舉。中國軍工,正是秉承和發揚這種犧牲奉獻精神,才成就今日的輝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化武大戰罕見實景曝光:戰馬戴防毒具面,信鴿裝入特製盒子
用假炸彈轟炸假機場?二戰期間的盟軍真會玩!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