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除了香菜,還有誰能引起吃貨大戰?

除了香菜,還有誰能引起吃貨大戰?


每次提起香菜,不免就是一場大戰:正方高舉無香菜不美味的大旗,反方則堅稱香菜這東西聞一口都反胃。正所謂「我之蜜糖,彼之毒藥」,這場辯論自然永遠也得不出結論,這樣的「戰爭」也永遠不會少,來看看有哪些食物能引起這樣的大戰吧!


香菜


作者:霜天蛾


看照片似乎都能聞到味道了。圖片:jules:stonesoup / Flickr 


香菜的正式中文名是芫荽,傘形科的芫荽Coriandrum sativum原產於歐洲地中海地區,這也是許多同樣氣味濃烈的傘形科蔬菜的老家。香菜是一種

纖細草本植物

,雖然很不起眼,但很好認,一是

葉二型

,植株下部的葉子裂片較大,一般呈卵型或扇形,這也是

主要食用部分

,而上部的葉子裂片細長。 


圖片:Pixabay


香菜的屬名Coriandrum來自古希臘語koris,指的是一種臭蟲,這說明在幾千年前,人們就注意到了

香菜的特殊氣味

。喜歡的人覺得它很香,按《說文解字》記載,荽是類似姜一類的植物,吃了可以香口;而不喜歡的人就對它深惡痛絕,說它有

肥皂味,有惡臭,有臭鱉子

(一種蝽)味,總之就是十惡不赦,恨不得它絕種才好。


這道菜對你是美味還是折磨?圖片:可可的美食生活 / 豆果美食


香菜由西漢張騫從西域帶來,在中國廣泛種植,稱為胡荽,或香荽,既然帶個香字,說明中國的香菜黨還是佔大多數。王禎《農書》記載:「胡荽於菜蔬中,

子、葉皆可用,生、熟俱可食

,甚有益於世者」。李時珍也是香菜黨,《本草》里說「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亦可做菹」。而且香菜種植比較簡單好活,不論晴天雨天,旱地肥地,都能長得很好,還可以自播,深受大眾喜愛。


不過,因為氣味濃烈,

香菜在古代算是一種葷菜,跟蔥韭一類同列,

無論道教佛教都禁食香菜。《天畔經》云:「若誤食此菜者,不生悔。長劫處阿鼻地獄,無有出期。」修行之人吃香菜的後果很嚴重。


榴槤


作者:顧有容


啊味道……味道!圖片:Pixabay


沒有哪種水果,能夠像榴槤這樣「

毀譽參半

」了。按照對榴槤的態度,人類大概處於三個能級:沒聽說過榴槤的、討厭榴槤的和熱愛榴槤的。


中國

最早對榴槤的記載是在明朝初年

,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寫道:「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焉』,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剌,熟則五六瓣裂開,若臭牛肉之臭,內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賭爾焉這個譯名頗有「蝌蝌啃蠟」之風,後世不取,不過馬歡對榴槤果實的描述相當細緻,可以看出當時榴槤品種未經改善,

每塊果肉只有栗子大小


品種改良後的榴槤可就不一樣得多啦!圖片:Pixabay


榴槤的果實是蒴果,可食用部分是由胎座上的毛特化成的「果肉」,也就是說,和木棉果實里的毛是一回事。榴槤有5個心皮,所以發育良好的果實應該分成5個小房間。因為授粉和發育的問題,經常會有那麼一兩個房間是空的,從外表上就能看出來。

挑榴槤的時候要選擇飽滿的房間大於等於四的果實

,不然就虧了。


榴槤屬已知的約30個物種中,

只有9個種是能吃的

。其他種倒不是有毒,只是果肉太薄或根本沒有,所以被吃貨無情地拋棄了。


直接吃還不夠過癮,吃貨們還發明了諸如榴槤披薩、榴槤蛋糕之類的美食。圖片:Pixabay


在榴槤屬能吃的9個種里,最為人熟知、也是我們平時能吃到的種就是榴槤D. zibethinus。這個種原產馬來群島,並被引種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印度和中國南方(海南島)。

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榴槤品種大多來自泰國

,但泰國可能並不是這個種的原產地。這些年來,泰國榴槤的價格已經非常平易近人,而更多優質的品種比如馬來西亞的「貓山王」正在通過各種渠道引入國內。而榴槤屬其他幾個能吃的種,產量都不成規模,只能在產地吃到——或者說,也許是還不夠當地人吃的吧。


榴槤D. zibethinus的果實,黃色的果肉和較短的刺是它的特徵。不過也不用費勁辨別了,反正你吃不到別的種。圖片:

Yun Huang Yong / Wikipedia


大花榴槤D. grandiflorus,產於婆羅洲的一個種,有深紅色的果肉。這個種的果實也不小,但卻是長在枝條上的。圖片:yearofthedurian.com


臭榴槤D. graveolens是婆羅洲最受歡迎的榴槤,種加詞是「難聞的」的意思,但它其實是榴槤屬里氣味比較淡的一個種,不知道為什麼被安上這麼個名字。圖片:yearofthedurian.com


魚腥草


作者:顧有容


大多數人可能沒吃過魚腥草。圖片:Pixabay


《中國植物志》對魚腥草的描述開篇就是「

腥臭草本

」,作者的厭惡之情躍然紙上。


魚腥草的正式中文名是蕺(jí)菜,

因為民間常挖根食用,遂有「蕺兒根」的俗稱

,在西南諸省的方言中訛為「

折耳根

」。由於莖葉揉碎後散發的特殊氣味,得了那個不雅的名字——其實哪裡像魚腥,明明是香氣。另外,四川盆地周邊稱之為「豬鼻孔」,不知何意。

我幼時回故鄉鹽亭,誤聽為豬屁股,還遭到小夥伴的嘲笑。


笑且由他笑,好菜我自吃。魚腥草

最流行的吃法是涼拌

,澆以紅油姜醋,下飯!相比別處以食用根狀莖為主,蜀地獨偏愛嫩葉,氣味更烈,且多了一縷酸澀,回味更加悠長。我第一次吃到

炒熟的折耳根

是在雲南,

氣味變淡很多,鮮甜則有過之,適合初次接觸的人


無論是涼拌嫩葉還是根狀莖,味道都是極好的!圖片:Henry林 / 豆果美食


今天,

食用折耳根的習慣集中在西南地區

,他處人士往往目為怪癖,殊不知蕺菜

曾經是中原甚至東部的常見蔬菜

。東漢張衡(對就是發明地動儀那個)在《南都賦》里寫道:「若其園圃,則有蓼蕺蘘荷(後略)。」南都是張衡的家鄉,就在今天的河南南陽。他所列出的這幾種菜蔬,蓼、蕺菜和姜科的蘘荷,都是辛香刺激之物,看來那時候的南都人還挺重口的。


魚腥草還可以煲湯。圖片:

紫韻千千 / 豆果美食


苦瓜


作者:顧有容


有人喜它清香,有人憎它苦澀。圖片:Wikipedia


中國的苦瓜並非古已有之,而是直到十四世紀才

由印度傳入

。不過中國人培育能吃的東西確實不含糊,很快就弄出了「

大型苦瓜

」這一品系,特點是果實粗大(長達20~30cm)、顏色淺、果皮上的凸起圓潤、

苦味淡

。相應地,典型的

印度苦瓜品種果實較小

(6~10cm)、色作濃綠、果皮有尖銳的凸起、而且

苦味更濃

。後者(即「小型苦瓜」)在中國南方省份也有少量栽培,乃至逸為野生。


小型苦瓜,看起來超苦的樣子!圖片:Big Top Bitter Melon


全世界的

苦瓜品種很多

,特徵大抵介於上述兩種之間,比如說近年來國內市場上也能見到果大而刺尖的苦瓜。然而無論外形怎麼變,都是一如既往的苦。


出現在菜市場上的苦瓜,只是幼嫩的果實;如果留在枝頭,則它們成熟的過程不啻為一場華麗的蛻變。


苦瓜的

瓤沒有食用價值

,通常第一時間就被挖掉丟棄了,但蛻變正是由此而始。隨著種子的成熟,包裹著種子的假種皮逐漸變得肥厚多汁,並染上顏色,先變黃,而後變紅。與此同時,疙疙瘩瘩的果皮變薄變硬並泛黃。到了最後的時刻,乾燥收縮的果皮無法承受來自內部的壓力,於是自下而上爆裂開來,露出被鮮紅的假種皮包裹的種子。重要的是,這

假種皮相當甜


只要足夠耐心,苦瓜也能變「蜜瓜」。圖片:H. Zell / Wikipedia


另外,中國南方的小型苦瓜也是成熟時才採收,當作水果吃的,有個好聽的別名「

金鈴子

」。


好看的金鈴子,好看又好吃。圖片:Wikipedia



作者:史軍


是調味料,也是蔬菜。圖片:Pixabay


我們吃的蒜頭實際上是

大蒜的鱗莖

,與洋蔥的鱗葉結構不同,大蒜的鱗莖是由鱗芽、葉鞘和縮短的莖組成的。鱗芽就是我們喜歡吃的蒜瓣,這也是大蒜滋味兒最足的地方。作為

大蒜營養繁殖的重要器官

,這裡儲存了大量營養,特別是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所以

烤熟的大蒜會有特有的鮮甜和軟糯的滋味兒

,得益於其中的果糖和澱粉。


拋開偏見,試試看,或許是別樣的美味。圖片:Pixabay


既然蒜瓣營養豐富,肯定會被各種動物和微生物盯上。所以,大蒜裝備了

特有的防禦武器——蒜氨酸

。在「和平時期」,蒜氨酸是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存在,只有當大蒜受到侵害時(比如被我們咬一口),蒜氨酸才會在蒜氨酸酶的作用下,分解成

大蒜素

。後者才是

有強烈的刺激性的化學物質

。這個釋放過程會一直持續到我們的消化道里,吃大蒜燒心,就是這個原因了。


切蒜的時候,會有強烈的刺激性味道。圖片:Kunsan Air Base


還好,大蒜素並不是頑固分子,在長時間高溫環境下也會被分解。所以,我們在黃燜雞的蒜瓣里完全嘗不出辣味,只有滿滿的甘甜了。


茼蒿


作者:史軍


我們在菜市場會碰到各種樣子的茼蒿實際上都屬於菊科茼蒿屬,這個家族的三員猛將分別是

茼蒿

南茼蒿

蒿子稈


相對於其他兩種吃莖稈的兄弟,

南茼蒿

的相貌比較特別,它們的

葉片比較寬大肥厚

,更像是我們常見的油菜、油麥菜等葉用蔬菜。南茼蒿

味道比較清淡

,適合出現在一些涼拌菜之中,若是用來涮火鍋則需要快進快出,否則就化為一團黏黏的鼻涕狀物體,難以入口了。值得注意的是,南茼蒿在菜市場的藝名就是「茼蒿」。


南茼蒿(上)與茼蒿(下)葉片的對比。圖片:actaplantarum.org


至於茼蒿和蒿子稈,它們的葉片都是非常典型的深裂羽毛形狀,

莖稈也更為發達

。在菜市場通常都被叫做「蒿子稈」。它們的

味道都比南茼蒿濃郁,莖稈也更為耐煮

,更適合涮鍋炒菜這些經火而成的美食。至於茼蒿和蒿子稈,兩者的區別並不在葉片和莖稈之上,而在於花果。


並不只有中國人吃這種口味奇怪的植物,美國洛杉磯的菜市場里也有。圖片:Wikipedia


這三位都

有菊科特殊的氣味兒

,若是這種氣味兒出現在菊花茶中,很多朋友倒不在意(起碼還有「下火」這個心理支撐在),但要是出現在青菜之中,恐怕就不是那麼好忍受了。


雖然這種特殊的氣味兒讓茼蒿特立獨行,但是卻意外地成為羊肉和魚的好搭檔,茼蒿的特殊氣味兒配上魚羊的腥膻味兒,意外地成就了特別的美味兒。食物的搭配就是這麼絕妙。


你最不能忍受哪種植物?來投個票吧!









物種日曆


微信號:GuokrPac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有話想說?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來留言吧


日曆娘今日頭像


傘形科 旱芹




本文來自果殼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經常用腦,要不要多吃核桃?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