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禮記》十條處世之道,穿越千年的智慧法則

《禮記》十條處世之道,穿越千年的智慧法則

《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記》或《小戴禮記》。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孔子七十弟子後學所記,漢戴聖傳述。

一、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出自漢·戴聖《禮記·學記》。冶:冶煉、鑄造。弓:射箭。箕:竹製的器具。優秀的冶匠的兒子,一定是先學習縫製皮衣;好的射手的兒子,一定是先學會用竹條編製器具。比喻學習一定要由淺入深。

二、枉橈不當,反受其殃。

出自漢·戴聖《禮記·月令》。枉橈,指違法曲斷。殃,禍殃。枉法曲斷而致執法不當,是要反受其禍的。此話意在警告執法者執法時不能枉法而任私,以致執法犯法而受到嚴厲的處罰。

三、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出自漢·戴聖《《禮記·雜記下》。光說不做,這是君子引以為恥的事情。

四、其德薄者其志輕。

出自漢·戴聖《《禮記·祭統》。品德不高尚的人,也就沒有遠大的志向。

五、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

出自漢·戴聖《禮記·表記》。則,那麼。勸,激勵。懲,警戒。以恩德報答恩德,那麼老百姓就會得到激勵;以怨恨回敬怨恨,那麼老百姓就知道有所警戒。此言恩怨分明,才能使老百姓有清楚的是非標準,從而端正社會風氣。

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出自漢·戴聖《禮記·學記》。意思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學習,而沒有一個朋友相互切磋、相互探討,學識就會偏狹淺顯。現在常用「孤陋寡聞」形容人知識淺陋、見識不廣。

七、苟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

出自漢·戴聖《禮記·檀弓下》。如果不用禮義、忠信及誠懇之心對待百姓,即使勉強百姓與其結合,難道他們就不會離散了嗎?

八、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出自漢·戴聖《禮記·禮運》。孔子說:「我的大道如果推行的話,天下是大家的,選拔賢能的人當政,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

九、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出自漢·戴聖《《禮記·學記》。興:喜歡。如果不喜歡這種技藝,就不能心情愉悅地去學習它。說明只有有興趣,才能主動去學習。

十、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出自漢·戴聖《《禮記·雜記下》。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用來比喻生活的鬆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佛堂 的精彩文章:

22句唯美禪語,句句醍醐灌頂,讓你頓悟人生
古人十句惜時經典名言,值得永久傳頌!

TAG:素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