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追求卓越,回歸純粹,西湖大學正式揭牌成立

追求卓越,回歸純粹,西湖大學正式揭牌成立

西湖大學(雲棲校區)

編者按

今天,西湖大學成立大會舉行,西湖大學正式揭牌宣布成立。

目前,工學院、理學院和生命科學院均已成立,院長或者執行院長也已到位,或已經簽約。理學院執行院長,西湖大學理學院講席教授鄧力,曾任布蘭迪斯大學化學系主任,十分難得,因為中國絕大部分學校無法招聘到美國優秀大學的系主任。而4月份加盟的副校長許田也曾是耶魯大學遺傳學系副系主任。此外,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IEEE Fellow Mohamad Sawan 也擔任了西湖大學工學院講席教授。

西湖大學計劃招聘300名PI,從2016年以來,面向全球進行了8次學術人才招聘,從5000餘名申請人中通過專家面試,目前已簽下68人。目前在校的博士研究生139人,2023年將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可能在2022年會有實驗性質的第零批本科生。

《知識分子》拜訪今日的西湖大學,為您帶來一線的觀察。

撰文 | 邸利會(《知識分子》主筆)

  

「這是顯微注射儀,可以將外源DNA注入到細胞內,完成轉基因;這是體式顯微鏡,基本人手一台,用來觀察線蟲,因為使用量比較大。」邊走,唐鴻雲邊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他在西湖大學的實驗室。

不算細胞房,這個位於生命科學學院大樓內的一大一小兩間實驗室,加起來大概有200平,這裡有唐鴻雲想要的一切。

「我是今年1月多從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回來,3月份開始購設備,5月多以後就開始運轉了。」 唐鴻雲介紹道。

已經正常運轉的實驗室

「喔!這麼快!」 我在他的帶領下參觀,科研人員忙碌著做著自己的事情,只是偶爾抬頭看一眼。

「是的,包括三名博士後、四個博士研究生、兩名技術員都已到位,已經開始產數據了。推進的還是非常快的。」 唐鴻雲微笑著說。

作為新晉的PI(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唐鴻雲的感受與外界一致,從籌備到建立,從高等研究院到西湖大學,這所稱之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推進速度令人側目。

在2018年2月14日獲得教育部批准設立之後,今日,西湖大學成立大會舉行,西湖大學正式揭牌宣布成立。


招聘不妥協,用一流吸引一流

不誇張地說,整個西湖大學的建立過程,一直吸引著社會各界的關注,當然因為它的破天荒之舉,另外也反映出,在中國改革漸入深水區,民眾對本土世界一流大學的渴望。

改革開放40年,無論是公派還是自費,世界各地的實驗室如今都不乏中國面孔,他們不少人與國內有各種形式的科研合作。在本土籌建一所民辦高水平小而精的大學,是一種特別的誘惑。

唐鴻雲是從導師韓珉那裡聽說西湖大學的——韓珉是科羅拉多大學的終身教授,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去年春天的時候,他和我說,你可以留意一下。」

韓珉與現今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熟識,他們早在2001年就在復旦大學建立了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並共同主持工作。而許田之前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員,耶魯大學遺傳學系副系主任,已經於今年4月份正式加盟西湖大學。

在做了初步了解後,唐鴻雲對「小而精」的理念十分喜愛。去年4月,當唐鴻雲一篇有關脂肪酸代謝如何影響動物精子和卵細胞產生的文章在《細胞》發表後,他決定可以一試。

而11月進行的面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同一批面試的大概30多人,過來以後發現大家都非常非常優秀,面試還從這麼優秀的人裡面刷了一大批出去,我就覺得這學校肯定會非常好。」 唐鴻雲說,「還有另外一點,我能感覺到行政團隊給予我們的一種溫暖,效率也很高,他們服務性的理念,和國外沒有什麼差異,非常打動我。結果面試完第二天,我就拿到了offer,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心裏面就已經知道,我會來這裡了。」

能否吸引到一流的人才,可以說是決定了一所大學成敗的關鍵。作為一所新建立的大學,在初期知名度並不高的情況下,如何做到這一點是一件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一張白紙的學校是否可以快速崛起,躋身一流大學的行列?1992年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就是身邊的一個例子。而港科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人才策略,其創校校長吳家瑋曾說,「你必須從招聘頂級人才開始,因為只有一流的人才能吸引其他一流的人,在快速發展的科學、工程和管理這些領域,你要不是一流,要不就是不入流。」

英雄所見略同。在辦公室里,副校長仇旻向我講述了西湖大學的人才策略:「我們討論的時候說,人才是相互吸引的,一流人才吸引的就是一流人才,所以對我們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吸引一批一流的人才,然後由這些一流的人才來吸引其他優秀的人。」

仇旻在2009年成為了瑞典皇家工學院的光子學正教授,隨後回到母校浙江大學服務8年,2018年4月加盟了西湖大學,參與了工學院大部分人才招聘的工作。他還透露,現在工學院、理學院和生命科學院也都成立了,相應的學院的院長或者執行院長也已經到位,或已經都簽約。

已經到位的理學院執行院長,西湖大學理學院講席教授鄧力,曾任布蘭迪斯大學化學系主任,這十分難得,中國絕大部分學校無法招聘到美國優秀大學的系主任。另外,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IEEE Fellow Mohamad Sawan 也擔任了西湖大學工學院講席教授。仇旻說,工學院的院長也將由美國聘請的一位講席講授擔任。

從公開資料看,西湖大學計劃招聘300名PI,從2016年以來,西湖大學面向全球進行了八次學術人才招聘,從5000餘名申請人中通過專家面試,目前已簽下68人,還有大量職位虛位以待。不過,仇旻說,招人這事並不急於一時,關鍵是維持高的質量標準。

「如果我們著急的就想一兩年之內把這300人填滿,那就很糟糕。我們寧願慢慢來,確保我們的質量是非常好的,甚至是希望一次比一次好,因為一開始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吸引人會難一點,當建設得越來越好,包括校園、平台設施等各方面都起來的時候,招聘效果會更好。招聘人才這一點上,我們不妥協。」 他說。


治學自由

招聘很嚴格,西湖大學也為PI們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實驗設備、充足的啟動經費、生活安排,當然還有國際競爭力的薪水(他們沒有告訴我具體數字,不過強調絕不是「至少3倍」,也絕不是外界說的土豪重金)。

「我剛過來的時候,這棟樓還沒有啟用,我們一家人都在行政樓,生活在樓上的公寓,工作在樓下的辦公室。我回來主要想做蛋白質組學大數據。」 在生命科學學院樓的實驗室里,郭天南博士告訴《知識分子》。如今,很多實驗室的設備和人員都已齊聚,科研工作也已正常開展,而這一切得益於西湖大學給予PI們極大的信任和自主性,人怎麼招,錢怎麼花,可以直接按照自己的科研需求去做。

「我們是一個新興交叉學科,我的實驗室裡面既需要有做生物醫學、化學、物理的成員,也需要有做計算機的同事。假如我不能夠自主決定招什麼樣的團隊成員,而需要向學校說明比如一個生命科學實驗室為什麼要招聘計算機科學的科研助理,效率就會很低。而關於科研經費使用的靈活性,包括設備、試劑,出差開會等等,我覺得西湖大學和國外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我們這裡更加靈活,給與PI充分的信任和極大的自主性,簡單高效。」 郭天南說。

長期以來,中國科研管理的邏輯類似於「有罪推定」,假定科研人員會利用某個漏洞,布下天羅地網,導致他們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活動空間,匍匐前行,經常難以保證科研的效率。

從回到西湖一年半的感受來說,西湖大學「小而精」的特點,也利於交叉學科的生長,這可以說是給予郭天南的又一份禮物。

每周三的交叉午餐會是大家的歡樂時光。所有的PI,不管是生命還是理工,輪流把自己的研究講給「外行」聽,同時大家也坐在一起提問、討論問題。

「交叉午餐會剛開始是很混亂的,像幼兒園,理工學院的PI會問什麼是細胞,因為他們上一次學習細胞生物學已經是中學時代。當然,物理學家展示的那些公式,化學家的晶格等,我也是一頭霧水。但慢慢堅持了幾個月,相信所有人都受益匪淺,大家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覺得這樣的交流對我們的前沿研究非常有意義。」 郭天南說。

郭天南(第二排左四)和實驗室成員在一起

唐鴻雲也被這種交叉的氛圍所感染,他告訴我,在過去的幾個月學到的非生物的知識,比過去在美國七年學到的還要多。想像一下,這樣的一群人,饒有興緻地討論著科學,雖然性格各異,領域不同,該如何描繪他們身上共有的氣質?

「你覺得做研究需要怎樣的特質?」,「你如何評價你的同事?」,「你最希望學生具備怎樣的素質?」 在與PI們的接觸中,這是我經常拋給他們的問題。

「我覺得有一個詞形容同事的話,是有創造性的思考者」,「做科研要非常的開放,非常願意接受新的東西」,「方向的掌控能力強」,「對科學有品鑒能力,領航科學前沿」,「我希望學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很強的驅動力」「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答案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提到,做研究,要做原創的、有影響力的研究。

「從剛進來(西湖大學),施一公就給我們反覆強調的一個理念就是,要做原創的、有實際影響力的研究,如果只是隨波逐浪,跟隨熱點研究,即使發了很多(高影響因子的)文章,按照目前西湖大學的理念,應該是很難得到認可的。」 郭天南說。

仇旻說,雖然學校的評價體系還在建立之中,但至少在校領導和學術領導層面,已經達成了共識,不會用數論文等這些量化的指標去簡單評價,而是會用一個更綜合的方法,更多看工作的重要性、產生的影響。


西湖,是她自己

通過高標準的招聘引進一流人才,培養一流的學生,建立一流的科研製度,造就一流的學術氛圍,西湖大學正朝著人們期待的一流大學之路邁進。之前,很多人一直想問,或期待一個明確的答案,多久才能建成一流?

「可能從社會的角度看,因為中國一直是在快速發展的這條路上,大家見證了太多的神話般的崛起,所以希望三五年之後把西湖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但是高等教育有自身的規律,很難一蹴而就。我希望借這個機會表達一下,我們不太可能五年或者十年直接建出一個世界一流大學,但我們可以短時間內打造一個一流的學術團隊,有一批一流的學生,然後做出一流的成果,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如果還有一流的學術科研的氛圍的話,那麼我相信全世界就會逐漸承認你是一流大學。一流大學不是靠喊口號建成的,是努力實幹出來的。」仇旻說。

同樣, 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教授也持這樣的觀點:「社會、政府、捐贈人對我們有很大的期望,我們明白,我們感激,我們也希望能夠儘快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但是這個事情不能急,如果急功近利的想要拿出一些小成果的時候,往往無法讓學者聚焦困難的問題、重要的問題、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問題,並通過不懈的努力獲得突破。西湖大學剛剛起步,大多數是年輕學者,需要有時間積累,才能有突破。」

郭天南對我說,他對一流大學的理解是,不一定要跟哪個學校比較規模有多大,歷史有多長,或者每年產出多少(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而是能夠孕育出了一些科學上原創、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培養出傑出的人才。「至於說多快可以達到一流水平,我們每個人當然都希望越快越好,並且我和同事們一直都在為此分秒必爭的奮鬥。但達到一流水平付出的努力在很多時候跟時間並沒有明確的函數關係。我覺得我們有幸可以在一個學術自由的環境中,沉靜下來,專註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融合多學科知識,扎紮實實的做研究,培養學生,不斷提高效率,分秒必爭,持之以恆,應該總不會一無所得。」 他說。

從西湖高等研究院的建立,到西湖大學的籌備,人們總是在想像她的模樣,未來的西湖大學究竟是怎樣的面貌。校長施一公來自普林斯頓,副校長許田來自耶魯,仇旻來自瑞典皇家工學院,每位創始人、每一位PI都有著不同的學術經歷,浸染著不同學校的文化,我猜在他們的腦海中,也在描繪著西湖大學未來的模樣。

此前,不少人猜測,由於施一公長期在普林斯頓工作,加上小而精的西湖高等研究院的建立,西湖大學的模版應該是普林斯頓大學。但仇旻說,普林斯頓、加州理工、MIT、哈佛,歐洲的牛津、劍橋,蘇黎世聯邦理工,都是西湖大學學習的榜樣,「但西湖大學應該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我們要做的就是中國的西湖大學,而不是別的」。

今天,西湖大學正式揭牌成立,像唐鴻雲這樣的新PI們以及郭天南這樣的「老」PI們,以及他們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博士生,學校各個層面,所有為西湖大學建立付出努力的人,他們都已經準備好了,去一起塑造一個獨特的西湖大學。

未來可期,西湖可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谷歌昨天20周歲,回歸中國會怎樣?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