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元青白釉的時代特徵

宋元青白釉的時代特徵

青白釉,瓷器的一種,俗稱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於青白二者之間的瓷器,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當地工匠製作的。

元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雞頭壺,明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蓮花口燈盞,清代著名的青白釉是乾隆年間的青白釉纏枝蓮大罐。

成色原理是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著色元素,青白瓷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以景德鎮為代表創燒的一種瓷器。

元代景德鎮窯影青瓷粗者較多,很少有北宋末南宋初那樣的精細物.然樞府瓷、青花、釉里紅是元代的獨創,名貴而稀少。

珍貴瓷器出土還是以江西為多。

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燒不衰,青白瓷系窯場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鎮窯、南豐白舍窯、吉安永和窯,湖北江夏的湖泗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江西景德鎮是青白瓷的燒造中、心,北宋時期青白瓷的基本特徵是胎質細密,呈白色,透光度極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澤性強,流動性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處泛白,積釉處則呈水綠色。

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與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簽碗、平底碟、弧壁淺盤等南宋中晚期碗演變為撇口弧壁形。

在裝飾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為刻花、劃花,內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為主,也有嬰戲晚期印花很多,圖案層次較多,構圖繁縟,除花卉、水波游魚外,還出現了人物故事題材。

在元代前期,景德鎮窯仍以青白瓷為主,但工藝質量有所下降。

到元代後期,受燒成範圍狹窄、熱穩定性差、廢品率高等自身缺陷的影響,同時樞府瓷和青花瓷的大量出現,又有極好的市場,青白瓷走向了衰落。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

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故宮博物院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

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注壺、注碗

宋,通高24.3cm。注壺:高21.5cm,口徑3.5cm,足徑9cm;注碗:12.3cm,口徑17cm,足徑9.8cm

故宮博物院

注壺直口,有蓋,蓋頂置獅形紐,折肩,彎流,曲柄,圈足。

肩部劃花纏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體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壺與碗通體施青白釉。

注壺、注碗組合成套,是溫酒用具。溫酒時將注壺置於注碗中,以碗中熱水溫之。

其形象較早見於五代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中。

從紀年墓出土的實物看,成套的注壺、注碗多為北宋遺物。

其中以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吳正臣夫婦墓出土的一套青白釉注壺、注碗最為精美。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曰:「大抵都人風俗奢侈,度量稍寬,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隻,即銀近百兩矣。」說明北宋時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壺、注碗。

白釉刻花嬰戲紋碗

高6.7cm,口徑20.8cm,足徑6cm

故宮博物院

碗敞口,淺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質瑩潤,足內無釉。碗內刻劃雙嬰戲蓮紋,線條流暢,紋飾清晰。

宋景德鎮窯燒造的青白釉瓷以生產民間日用瓷為主,飲食具、酒具最多,盒類次之。

青白釉青中有白,白中閃青,以介於青白二色之間而名。青白釉瓷胎體輕薄,所印、刻的花紋迎光透視,內外可見。

景德鎮燒造青白釉瓷的窯廠很多,以湖田窯規模最大,其產品種類豐富,質量精良,最具代表性。此碗即宋代景德鎮湖田窯的一件代表作。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蟠螭紋洗,宋

高3.5cm,口徑13.1cm,足徑11cm

故宮博物院

洗直口,平底微內凹,淺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邊無釉,鑲銅口。

洗中心印團螭紋。此洗印紋凸起,立體感強,為景德鎮窯南宋時期仿定窯產品,有「南定」之稱。

青白釉狗,宋

高2.6cm,長3.1cm

故宮博物院

小狗昂首側卧,雙目凝視,兩耳下垂,脊背、四肢雕刻清晰。

通體施青白釉。宋代青白瓷中的瓷塑作品十分豐富,這件青白釉瓷狗的表現手法以寫實為主,詳略結合,製作非常精細。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

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故宮博物院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

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余、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宋

高31.7cm,口徑4.6cm,足徑9.6cm

故宮博物院

瓶直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瘦,圈足。瓶外口凸起弦紋一道,肩及足上各刻弦紋兩道,瓶身刻漩渦紋。

器里外施青白釉,積釉處呈水綠色,釉面開碎片紋,素底。

此瓶器形大而完整,為景德鎮青白瓷中罕見的器物,頗能代表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燒造水平。

據考古資料分析,景德鎮窯五代時始燒青瓷和白瓷,質地較為粗糙。宋代改燒青白瓷,以質地精良、產量巨大嶄露頭角。

青白瓷胎薄質堅,釉色如青天,故俗稱「影青」,有一種類似青白玉的美感。

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

由於這種瓷器的透光度較好,若仰光透視,其胎上所印、刻花紋可內、外影見故俗稱「影青瓷」。

由於這種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時期曾行銷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在南方地區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湖田窯為代表的龐大的青白瓷生產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王健林:萬達第四次轉型,只投資藝術品!
高古玉鑒定方法和技巧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