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打破身份標籤打破藝術邊界,《幻樂之城》「電視新物種」實至名歸

打破身份標籤打破藝術邊界,《幻樂之城》「電視新物種」實至名歸

納蘭驚夢/文

初識《幻樂之城》,完全是被「王菲內地綜藝首秀」的名頭所吸引來的,任憑誰都會好奇,究竟是檔什麼樣的節目,能夠把特立獨行的菲姐請出山。

揮別《幻樂之城》,卻已經完全忘記了來時「看王菲」的初衷。因為在46組唱演人、35位導演,以及成百上千在鏡頭裡看不見的幕後團隊協助下,這檔節目所呈現出來的幻化萬千、流光溢彩,足以讓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近幾年裡,音樂綜藝節目走馬觀花更新迭代了也不少,從草根選秀到歌手競演,從星素互動到劇情演繹。模式更新不可謂不頻繁,但直到《幻樂之城》的出現,才讓人訝然的發現——原來音樂節目還可以這樣呈現。

這是一檔打破藝術類型間隔的節目

無論是音樂(聲)、影視(影)還是舞台劇(光),這些藝術種類顯然都有這各自鮮明的特別,以及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邊際。而《幻樂之城》作為橫空出世的電視新物種,則是徹底打破了多種藝術類型邊界,將多種藝術形式各取所長糅合在一起,以創造不可重複的「one take」音樂電影為具體形式,充分呈現給觀眾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

可以說,《幻樂之城》整檔節目的底層邏輯是「音樂的影像化」,音樂易於傳播且人人都能欣賞,但真正能夠達到聽者與演唱者之間的融會貫通卻是極為難得。否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也就不會如此動人。過往音樂節目里嘉賓點評用盡華麗的辭藻也難免空洞,用畫面感覺將音樂「演」出來,解決了觀眾與聽者直接感受與理解音樂作品與作者情感的根本問題。

所以在《幻樂之城》的作品裡,故事性與畫面感是兩大重要元素,尤其是在有專業演員的加持下,音樂里流淌出的故事更讓人動容。像最後一期里,郁可唯和大壯合作的作品就是對於大壯聚焦阿爾茲海默症的親情作品;包括第一期里任素汐的《時光機》,也就是利用多空間的轉換代替時空的轉換,追憶記憶中父親的故事。強烈的代入感,正是《幻樂之城》的成功之處。

這是一檔打破「演員」和「歌手」身份標籤的節目

不可否認,現在演員、歌手、綜藝咖等原本涇渭分明的身份標籤,現在已經越來越模糊。歌手想演戲,演員想唱歌,偶像也想證明自己除了顏值還有有趣的靈魂,在自我挑戰與職業道路拓展的迫切需求下,也誕生了類似的探索,卻沒有一檔節目有《幻樂之城》如此大膽與顛覆。

說《幻樂之城》的大膽,在於節目組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自虐式精神,採取以「現場直播」的形式來呈現8分鐘音樂作品的創作。無後期、後剪輯,靠的就是「實時唱演、精準切換」。即便是唱演人里有身經百戰的演員,對於這種要兼顧唱演以及走位,沒有任何NG機會的「一邊過」也是壓力劇增。

說《幻樂之城》的大膽,還在於節目組為了提高觀眾的體驗感與觀賞感,對於收音的重要道具話筒都進行了處理。唱演人不能拿話筒不能戴耳返,只能靠隱藏麥克風來邊演邊唱,即便是唱演人里有毋庸置疑的實力派歌手,對於這種嚴苛的演唱要求,也是心有忐忑。

由於需要兼顧演與唱,《幻樂之城》對於唱演人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就在音樂圈在打假唱,影視圈在批判「摳像」等不正當現象時,《幻樂之城》用這種方式展現著「真唱」、「真演」的魅力。

這是一檔打破「台上」和「台下」分隔線的節目

過往誰都不會曾了解,一檔節目也好,一部影視作品也好,一首歌曲MV也好,是需要台前幕後如此之多的工種相互協調配合才能創作出來。通過《幻樂之城》這檔節目,展現出的是幕後電視人在藝術創作時的真實狀態。電視節目也好,影視作品也好,從來就不只是鏡頭前藝人們的一家之作,而是整個團隊的共同勞動成果——「電視原來是這樣拍出來的」,是節目普及行業風貌的意義所在。

「台上」與「台下」除了是唱演人與幕後團隊是關係,也是作品與觀眾的關係,更是唱演作品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台上」的唱演人和幕後團隊用電視文藝美學的觀點進行內容創作,帶給「台下」觀眾感官體驗的同時,也對作品內容有解決有思考;「台上」唱演作品裡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甚至是生老病死,其實也是「台下」社會萬象、現實生活的真實折射。發揮在藝術審美引領層面的積極優勢,關注社交恐懼、情感缺失等社會痛點,打破「台上」與「台下」分割線的《幻樂之城》不僅賞心悅目,更是直擊人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納蘭驚夢 的精彩文章:

偶像練習生官宣,張藝興光速打臉,秒刪微博背後是妥協還是轉機
《金曲撈之挑戰主打歌》收官不散場,音樂收割機還會帶來多少期望?

TAG:納蘭驚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