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隋煬帝的死早有預兆?高僧的詩句,流傳的民謠是未卜先知?

隋煬帝的死早有預兆?高僧的詩句,流傳的民謠是未卜先知?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朝重臣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發動兵變,拉開了隋末大亂的序幕,此後陸續爆發了一百三十多次農民起義。

隋煬帝楊廣整天提心弔膽,惶惶不可終日。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隋煬帝以巡幸為名,倉皇逃至江都(今屬江蘇揚州)。

隋煬帝到了江都,非但不反思自己的過失,反而變本加厲地尋歡作樂。某一天,隋煬帝喝得爛醉如泥,攬鏡自照,對身邊的蕭皇后說:「好頭頸,誰當斫之?」,不想竟一語成讖。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發動兵變,派人擒獲隋煬帝。宇文化及抽刀打算殺掉隋煬帝的時候,隋煬帝說:「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鋒刃,取鴆酒來!」

宇文化及不給面子,不同意隋煬帝飲鴆自盡,隋煬帝只好解下自己的巾帶,命校尉令狐行達將自己勒死,時年只有五十歲。

詭異的是,隋煬帝當初來到江都,曾作五言詩——「求歸不得去,真成遭個春。鳥聲爭勸酒,梅花笑殺人。」有人說隋煬帝恰好死在三月,「遭春之應也」。

就在兵變發生之前,江南民間流傳一首童謠——「江水何冷冷,楊柳何青青,人今正好樂,已復戍彭城。」隋煬帝被殺的地點在江都行宮附近,這個地方就叫彭城口。

還有更神奇的,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高僧,就預測了這一事件的發生。唐朝人趙蕤[ruí]創作的《長短經》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朝的金陵高僧寶志和尚曾寫過一首詩——「牽三來就九,索虜下殿走。意欲東南遊,厄在彭城口。」

如果說這些都是牽強附會,那麼看看南宋經史學者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一書中的「測字」,聊作茶餘飯後的笑點。王應麟借南唐徐楚金之口,批評隋文帝楊堅沒文化,不學無術:「隨文帝惡『隨』字為『走』,乃去之成『隋』字。」

——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時期受封隨國公,後逼迫七歲的北周靜帝禪位,建立「隨」朝,他討厭「隨」字中的「辶」,認為「辶」意味著「走了」,很不吉利,於是改為「隋」朝。

事實上,這個「隋」字更不吉利,古文含義是——「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從『足』,『足』,安步也,而妄去之,豈非不學之故?」

因為隋文帝的無知,「隋朝」就成了天下亂軍刀俎上的魚肉,任人宰割,「隋朝」的「辶」是真走了,可是「足」也沒了,何以安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打包」自古就是一種美德,只不過現代人富有了,有點太能裝了
史上第一位狀元敢於犯顏直諫,躺在地上,阻攔唐太宗出城打獵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