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楊冪新片,讓我心碎了

楊冪新片,讓我心碎了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吐槽電影院


最新大片,最辣影評,每晚搶先看





這兩天正值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院長忙裡偷閒飛去山西,領略了蒼茫豐富的古城文化,品嘗了風味獨特的平遙牛肉。




當然,最幸福的事莫過於能提前觀賞眾多海內外優秀影片。



其中大部分電影想買票不難,還可能臨場挑個好座位。




唯有一部,屬於真·

熱門爆款



一場五百多張電影票,一經放出,瞬間售罄;甚至不少觀眾專程從外地趕來,只為看這一部電影就匆匆返回……




什麼作品有如此大的魅力?




片名就叫人一見難忘——




《寶貝兒》


上映日期:10月19日







縱觀十月院線,《寶貝兒》是最受關注也最重要的一部電影。



一方面,這部電影此前入圍了多倫多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以及聖塞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如今來到山西平遙,其實還是亞洲首映。




爛番茄高達100%的新鮮度,讓人期待度爆棚。






另一方面,楊冪的加盟也為影片帶來不少流量。




光是海報上她不加修飾甚至刻意「扮糙」的臉,便引發了一大波討論。




但這一次,院長希望大家先把娛樂性內容擱置,把目光從楊冪的妝容漸漸移開,而把全部注意都聚焦於影片講述的故事。




一起來看看這個活在主流視線之外的群體,他們是如何負隅求生。







「無肛症」,又名肛門閉鎖症,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常發於新生兒。




由於患者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排泄,因而不能多進食,只能整日承受病痛。



想治療就要做手術,而手術耗資巨大,且存在很大風險,還有可能落下後遺症……




簡單來說,一旦患病,就可能被折磨一輩子。




而《寶貝兒》的主角江萌

(楊冪 飾)

,出生時就被診斷出

嚴重先天缺陷

——身體多處器官存在畸形,包括無肛症、智力發育遲緩等等。




親生父母遂將她遺棄,讓她成為了一名孤兒。







江萌自幼便輾轉於各大醫院、福利院、護理中心……最後寄養在一老奶奶家中,二人相依為命。




隨著年齡增長,江萌漸漸懂事,在她單純乃至有些固執的心境里,也生出幾個「篤定」:




第一,養母既然收留自己,那麼長大以後理當贍養老人;儘管二人雖無血緣,但她篤定「親情猶在」,沒人能拆散。




第二,身體問題經由手術漸漸康復,目前生活已無大礙,所以篤定自己是「健康的」。







第三,她始終相信,當初拋棄自己的人是父親,母親則多半並不知情。




因為她篤定,「天下沒有哪個媽媽,會不要自己的小孩」。







這些是她所堅信的,世界的真實。




然而,當江萌年滿十八周歲,這些篤定接二連三被打破——




養母當年領江萌回家,不算「領養」,而是屬「寄養」。




按照法律規定,寄養關係到江萌十八歲便終止,

江萌就必須離開養母家。

而無後的老人,最終只能送福利院。




十幾年朝夕相伴,到頭也換不回所謂贍養的「資格」。







江萌不甘心,她想著只要找到工作賺到錢,自己就有實力了,也能繼續照顧養母。




但像她這樣的先天殘障,即使接受過治療,身體素質也較差,許多工種基本絕緣。




同時,她堅持不辦殘疾證,不願接受救濟,因此更難找到工作。







最終,江萌在兒童醫院裡找了份清潔工的活。




誰知正式上班第一天,她就目睹了殘酷的一幕:




一個患有無肛症的嬰兒,情況非常危急。可孩子父親徐先生

(郭京飛 飾)

卻打算放棄治療,讓孩子安靜離開。




或許是在嬰兒身上看見曾被拋棄的自己的影子,江萌的心被震動了。




她決定用自己的方式「解救」這個孩子。




可是,把孩子「偷走」就相當於拐賣兒童,要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並且,她又哪來的錢給孩子治病呢?




一場令所有人心碎的救贖與撕扯就此展開……







在了解劇情脈絡後,你應該能夠明白,院長為什麼會說《寶貝兒》是十月院線最重要的一部電影。




主創固然吸睛,但更值得關注和鼓勵的是,導演劉傑將目光投注於一個並不微小卻一直被忽視的群體——

「先天缺陷」人群




楊冪飾演的江萌,有先天缺陷,同時也是棄嬰。




當這樣的角色成為敘事主體時,觀眾也得以從她的視角,窺見那些人生活的一角——




遠離繁華的城中村、破敗老久的土房子、不知曉與信息時代相合宜的娛樂方式、日復一日過著宛如「爬行」的生活……




看不見未來,也找不到過去,他們生若無根的枯草,只等咽下最後一口氣。







缺陷者與缺陷者為伍,棄兒的朋友也只有棄兒。




江萌推心置腹的朋友,只有菜市場的啞巴小軍

(李鴻其  飾)







普通人的世界不歡迎他們,有些甚至忌憚他們;他們踏不出去,只好蜷在窩裡,拚命隱藏自己。




出生就被父母拋棄的孩子,他們這一生還會被各種對象拋棄,所以必須做好「隨時被拋棄的準備」。




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會為自己所棄。




小軍勸誡江萌不要去救徐先生的孩子,原因就是:




如果小孩活下來


還不是和我們一樣嗎?





要吃多少苦、受多少罪,才能如此看輕自己,甚至將「活下去」視為一種不幸?




我不忍,甚至不敢去揣度……




但導演劉傑忍著劇痛揭開了這個瘡疤,將血淋淋的傷口呈現在觀眾面前。




他沒有試圖用力煽情,也沒有預設立場說教。




他只是用最乾淨寫實的筆觸去描繪一幅悲涼的人間浮世繪。




現實已經足夠觸目驚心——




有數據統計,在中國,出生缺陷兒比

例達

5.6%

;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

100萬例

;平均每半分鐘就有一個出生缺陷兒降生;出生缺陷兒中約有30%在五歲前死亡,40%為終身殘疾……




江萌的故事,離我們並不遙遠。




這每年新增的100萬缺陷兒,有一部分早早夭折;有一部分遭父母拋棄;還有一部分,幸得父母疼惜,但整個家庭卻可能被高昂的醫療費用壓垮,乃至債台高築……







太難,太痛,太苦了。




是救?還是放棄?是傾家蕩產治療?還是讓孩子帶著痛苦生活?




每個選擇都足以令人心力交瘁。




而這些心力交瘁的瞬間就像一根根針,一次次扎到觀眾的心坎上,讓人感同身受痛徹心扉。




影片最高級的地方在於,它只如實呈現每個人的選擇,而不幫觀眾去做決斷。




被捲入這場風暴的所有機構和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




警察的職責是執法,就不能放過偷走孩子,違反法律的江萌,哪怕她的初衷是好;




福利機構的職責是收養無兒無女、喪失勞動能力、生活困難人群,因此他們必須帶走江萌半身不遂的養母,無法顧念她們十多年來有名無分的「寄養關係」;




啞巴小軍是江萌唯一的朋友,他一切行為的出發點便是為朋友好。因此他必須一再阻止江萌救那個孩子,以免招致更大的麻煩;




至於嬰兒的父親——




很久以前,我也像江萌樣一根筋,覺得父母拋棄孩子,就是狠心。




但換個角度想想,他們何嘗不也像這部影片里的父親一樣兩難?




畢竟與其一輩子忍受病痛折磨,忍受旁人的側目,還不如讓孩子早早解脫,落個輕鬆……







衝突越激烈,就越讓人恐慌無力,影片的主題也愈加深化……




說到這裡,院長必須點贊李鴻其、

郭京飛

兩位男演員的演技。




李鴻其顯然做過功課,深入鑽研並模仿聾啞人群的肢體和表情。




比如,他們雖失去語言,依然能發出類「a、ba」的叫聲;平時比劃手語時,口中也會帶有含糊不清的嗚嗚聲:







而郭京飛,則是極其敬業且表演充滿張力。





據導演所述,他為表現一個父親在「要不要親手斷送女兒」這一艱難問題上的糾結痛苦,強迫自己

三天三夜不睡覺

,才最終呈現一種可悲的落魄感。




不過,這份頹喪沒有限制郭京飛在警局裡的爆發戲——




當江萌不斷逼著他給孩子做手術,迫使這件慘事一次次袒露在這位父親眼前時,他終於遏制不住內心的憤怒,吼出那句:




「你混蛋!你這是在往我傷口上撒鹽啊!」







這一刻,郭京飛的情緒里,帶有一種複雜的悲憤和絕望——




他恨江萌,也痛恨自己,甚至還微妙地恨那無辜嬰兒的出生……




我們很難責怪這位父親的決斷,他只是太清楚了:




在這片土地,很難找到適合特殊兒童成長的土壤。




即使孩子活下來,以後要遭受多少身心上的痛苦折磨?




有些觀眾同情父親,相應會對「死纏爛打」「多管閑事」的江萌,生出某種憤恨之情。




因為她擅自決意要救孩子,自己卻無力為孩子負責,還用道德去裹挾孩子的父親,逼他給孩子做手術,逼他與他家人承受更多痛苦……







江萌的行為也許不聰明,但能說是錯嗎?




之所以執意救那個孩子,其實不過是希望他也能像自己,長大成人,自力更生。




因為在江萌內心深處,自己就算被父母拋棄、生平顛沛流離、體弱多病、智力遜於常人……




就算所有不幸都加諸一身,她還是覺得,活著很好,

活著比死了好。







這件事,她也想讓那個父親知道。




江萌的訴求其實非常簡單:




「我自己是先天缺陷兒,我都活下來了,你的孩子一定也可以!」




可這短短一句話,卻怎麼都無法傳進孩子父親的心裡。




「失聲」,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常態




所以她只能聲嘶力竭,甚至聯繫警方,努力把衝突鬧大,讓事態擴大,才有機會讓對方真正聽見自己的聲音……







江萌的做法能否起效?院長不予置評。




但她拼盡全力證明自身存在意義、努力活到今天的模樣,絕不應該被否定。




當一個缺陷兒誕生於世,是該憑著愛與責任感拯救,還是該早早放棄?




影片沒有給出正面回答。




可能,就連導演劉傑自己也追問不到一個結果。







《寶貝兒》的故事,源於發生在劉傑友人身上的真實經歷。




面對先天缺陷的孩子,友人的選擇是挽留。




劉傑導演也一路見證,他們全家如何從一個中產階級,淪落到賣車賣房就醫的地步。




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誰遇到了,誰都要去選擇。




但究竟這個選擇是對是錯,結果是好是壞?沒有人能知道。




這是最讓人無力的現實。







在映後的主創見面會上,導演一番感嘆令人印象深刻:




因為工作緣故,他經常去到國外,會發現在許多國家的街頭,能見到不少快樂的殘疾人。




他們與其他人不盡相同,卻又莫名契合,你不會忽視,也不會過分關注。




可在我們這裡呢?




人行道上的「盲道」,從來不走盲人;衛生間里的「殘疾人隔間」,從來不接待殘疾人……




人人嘴上都會說「拒絕歧視」,可背後隱性的偏見,卻無處不在,直穿人心。




否則你就解釋不了:




為什麼有的國家殘疾人走在街頭;有的國家殘疾人卻躲在家中?







也許還要等社會的風向轉頭,還要等人們從內心深處消弭對殘障群體的偏見以後,我們才可能懷著純全的歡欣與愛意,迎接每位降世的小生命。




可這一天要等多久?




沒人知道答案。




之前楊冪透露:劉傑導演為影片拍了七、八版結局,最後還是只能給出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局」,讓一切在高處戛然而止。




至於後續發展,相信每位觀眾都會在心裡,產生不同的猜想與願景。




而這些小小的念頭,說不定正是社會風氣改變的契機呢?




希望10月19日,

有更多人能

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了解電影背後的故事。




但願有朝一日,我們可以學會舍己的愛,也但願每個不完美的孩子,都成為無可替代的

「寶貝兒」

……




一個zan= 想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吐槽電影院 的精彩文章:

等了他四年,海報一出我就嗨了
張雨綺又離婚了!她挑男人的眼光不行,還好動手沒在怕的

TAG:吐槽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