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蔡崇信的啟示:職場是一場投資,活在未來的人,比活在當下擁有更多「財富」

蔡崇信的啟示:職場是一場投資,活在未來的人,比活在當下擁有更多「財富」


那天和朋友聊到職場選擇邏輯,討論了一個問題:



我們是不是還沒優秀到要考慮機會成本?




對於初入職場的人,面對兩個選擇:公司A和B。






公司A提供的收入要高於公司B,但A是一家上升空間很小的企業,能學到的東西相對有限;




而公司B處在行業上行風口,接觸的資源和行業知識從長期來看更有價值,但收入不那麼有吸引力。




如果我們在比較公司A和B的時候,會選擇哪個企業就職?




如果選擇公司A的話,我們看到的是顯性的收益,而顯性往往和短期和確定性掛鉤。也就是說我們更趨向選擇越有確定性的,而不考慮未來可能更大的回報。




?因為我們對當下的把控力可以讓我們減少對未來未知收益的焦慮,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職場選擇,現階段薪水的高低對職場選擇起到了更重要因素。



選擇的機會成本:如何建立選擇機制,假設建立在「如果失敗」還是「如果成功」 ?




面對職場選擇的時候,其實和商業活動一樣,需要考慮這樣一個經濟學原理: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我們在選擇和權衡機會時,需要放棄其他機會給我們帶來的價值。




背後的啟示也就是——選擇需慎重,因為我們可能冒著損失可能到來的其他機會。




其實這就像投資,這裡我整理了兩個思維模式:






  • 甲:如果我選擇了A這件事,萬一失敗的話,我有什麼損失?





  • 乙:如果我選擇了A這件事,萬一成功的話,我有什麼收益?




上面兩個假設,有沒有發現什麼差異?




最直觀的差異,就是甲、乙兩種思維建立在對未來不確定性,也就是預期風險的態度和立場:一個是悲觀的,一個是積極的。






不可否認,在權衡利弊的時候,對未知風險進行預期和評估,這是實踐中值得應用的理性行為。




但採用不同的思維模式,會給行動帶來不一樣的影響。而認知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於對風險的解讀和預判。




在投資領域,針對投資者風險的偏好,分為風險追求型投資者、風險迴避者和風險中立者。





  • 風險追求:當預期收益相通時,選擇風險大的,因為這會給他們帶來更大效用。






  • 風險迴避:當預期收益相通時,偏好於具有低風險的資產,因為這樣的投資懼怕損失。





    從上面歸納的問題可以看到,對風險的分析,甲乙兩個思考方式差異在於:






    • 甲是風險迴避型投資者,乙是風險追求型投資者。





    • 甲基於的假設模型是風險導致「失敗」,而乙基於的假設模型是風險導致「成功」。





    • 甲把做這個事情看作成本,而乙看成「未來現金流入」,也就是收效。




    深層次看,甲考慮的是失敗,是源自對失敗的恐懼心理。而乙是正向反饋,看到選擇後的機遇和成長。




    其實這兩種思維模型,不僅僅廣泛應用於投資領域,在我們日常選擇的時候,也經常用到甲乙這兩個模式。




    職場和投資:主觀出發點是立足失敗,還是立足成功?




    我歸納了三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如何看待選擇?





    • 如何看待風險?





    • 採用甲乙哪種模式思考問題,立足失敗還是立足成功的假設?




    面對不確定性,也就是隱性機遇時,不妨問問自己:如果不去做這件事,我可能會失去什麼?




    互聯網領跑者馬雲是大家熟知的成功企業家,但是馬雲曾說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他背後的四個人——

    孫正義、楊致遠、金庸、蔡崇信。




    如果非得選一個最感謝的,應該就是蔡崇信了。




    1996年,在阿里巴巴團隊還是十八羅漢的時候,蔡崇信在瑞典銀瑞達集團(Investor AB)的香港公司做投資,代表AB投資公司去看要不要投資馬雲,當時的阿里巴巴雛形只是運行了幾個月的網站。




    當時蔡崇信在投資方的年薪是580萬,他在和馬雲聊了之後,突然說:「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資,我懂財務和法律,我可以加入公司幫你做」。




    馬雲難以相信:「你再想一想,我付不起你那麼高的薪水,我這裡一個月只有 500 塊工資。」




    一晃到了2016年,蔡崇信在耶魯商學院的訪談中談到當初為什麼加入馬雲的創業團,他這樣分析:





    耶魯法學院的學位是這世上少見的珍寶,在政府和商業世界裡都很稀缺。




    換句話說,我去冒險,風險收益是不對稱的(asymmetrical) ,下行風險(downside risk)很小,上行收益(upside benefit)可能很大。




    說到底,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不行了,我還是可以再回頭去干稅務律師或者做投資。







    因為風險收益槓桿的不對稱,下行風險很小,上行收益可能很大,一旦成功,回報率會遠遠超出原有水平。

    (When you take a risk, your down side is only so limited, but your up side is huge. )




    那麼,

    蔡崇信選擇阿里還考慮了哪些原則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復旦大學新生開學刷屏演講: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
    誰給了滴滴傲慢的底氣?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