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崇禎帝的難處:其實他本可以不死,是誰把崇禎帝逼上煤山?

揭秘崇禎帝的難處:其實他本可以不死,是誰把崇禎帝逼上煤山?

原標題:揭秘崇禎帝的難處:其實他本可以不死,是誰把崇禎帝逼上煤山?


公元1644年3月19日拂曉,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站在北京煤山(也稱萬壽山,現名景山)一顆歪脖樹下,左腳赤足,右腳穿一紅鞋,雙目空洞,仰天悲愴長嘆:「諸臣誤我,文臣皆可殺!」一條白綾自縊殉國,身邊僅有一名太監王承恩殉葬,延續270餘年的大明帝國轟然崩塌......


他本來可以不用死,而歷史和他的責任心,逼迫他選擇了一條死路。他在位17年,宵衣旰食,為挽救大明朝死而後已。從做親王時候,他就接觸了並了解中低層的帝國時弊,一朝貴為天子,從繼位伊始,一直用大刀闊斧來振興明朝。無奈大明已是病入膏肓,如同老邁的房子,實在經不起時局的的任何動蕩。而且他還有諸多繞不過去的難處。


如在李自成兵鋒直抵北京的時候,翰林學士李明睿說:「如果聖上要保全性命、又要保存實力,只有遷都南京。」崇禎很驚訝,因為他也是這麼想的,他囑咐李明睿千萬不要把這個想法透露出去。崇禎回去後苦思冥想,覺得如果要南下還必須要徵兵,大明的兵力不夠了,一大部分都用來鎮壓起義軍了,京城只留一小部分隊伍。



可徵兵需要用錢,崇禎要戶部撥款,李明睿說戶部早沒錢了,讓崇禎動用自己的小金庫,而崇禎又小氣……崇禎帝一看沒退路了,就讓大臣獻計獻策,有些大臣早就想好要遷都,說將太子留在北京,崇禎帝和朝廷班子去南京,建立第二道防禦屏障,大不了學南宋也能守住半壁江山。北方大臣思戀家鄉,不同意遷都,結果朝廷變成口水戰。直到最後崇禎也沒走成,造成崇禎沒走成的原因,是因為大臣們的私心。朝廷換一個天子,大臣罪不至死,頂多重新排排坐,大家利益還是有保障的,該死的只有皇帝。

明朝最大的精神遺產就是剛直不阿的綱常氣節,大明王朝294年,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以說是大明朝重拾了秦漢隋唐之後失落已久的義武奮揚精神。



可惜的是明朝興於剛直,也是亡於剛直。明朝前期有個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在倉促下親征瓦剌被俘,大軍覆滅,然而明朝卻沒有屈服,以一個蕩氣迴腸的北京保衛戰擊退了瓦剌軍,這是明朝軍民剛直不彎的明朝國民性格特色,後來撈不到任何好處無可奈何的瓦剌居然把英宗毫髮無損地禮送回明朝。要知道據那時不遠的宋朝徽宗父子被金軍俘回北邊,最終下場是慘死在金人之手。明朝全國性的剛直不屈是保證英宗順利回朝的強大軟實力後盾。



李自成趁著明朝主力與後金作戰的時候,偷襲北京城,然後放出與崇禎帝和談的善意,然而崇禎帝拒絕了,他選擇了戰。崇禎帝倔傲的皇室風骨字典里根本沒有和談這兩個字。李自成的幾十萬農民軍尚未合圍的時候,崇禎帝完全有機會退出北京城,退到江南,把北方留給李自成和後金去互戰消耗,然後重整旗鼓,興師北伐,收拾舊河山,這也是太祖爺朱元璋走過的路。然而還是大明朝的執拗不屈的國民性格最終害死了崇禎帝,崇禎帝選擇了和他祖先一樣的堅守,選擇了第二次北京保衛戰。

這一次他打輸了。煤山之上,空留遺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夜史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委曲求全才能出人頭地,背會二句話,一念解脫,萬般自若
1900年中國小伙迷路去外國娶妻生子,卻製造了一個中國村

TAG:笑談夜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