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秋季「養平」有三事

秋季「養平」有三事

前一段時間門診,有個患者跟我說,最近心情低落,做什麼事兒都提不起精神,覺得人生很無聊。

詳細診查之後發現,這實際上不是身體上的問題,是心理問題,或者按照道醫的說法,是心神、心性上的問題——這位朋友一向喜歡緊張、熱烈的生活工作狀態。

工作十來年,忙於「沖業績」、「創業打拚」,而今工作、生活順利,一切進入穩定期,反倒覺得很不舒服了。

從夏天的繁秀轉為平均(資料圖)

古人講,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生天地間,養生當順時而為。

因此,實際上養生就是要讓生命也有一個節律;有蓬勃生機,有熱血激情,同樣也要有相對平靜、平穩的時候。

《黃帝內經》言:「秋三月,此謂容平」,容有盛受之意,平為平均之意,即秋季轉承長夏之氣,此時養生,亦當從夏季的「繁秀」(茂盛)轉為平均。可以說,「平」字,是秋季養生的關鍵核心。

那麼,什麼是「平」的狀態呢?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恰到好處、恰如其分」的狀態。恰到好處,不貪多,因此一方面不會因為過度而心生厭煩,另一方面又因為尚有空餘,能有多餘的精力欣賞這個世界。

「養平」追求的是少而精,是養成一種觀賞心。

秋季養平,首先要在養性上下功夫。現代人多注意形體上的鍛煉,譬如健身、飲食,但是忽略了心性上的修鍊。但人生百病,多由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所致。

心性上修鍊不足,則遇事不能調整心態,任由情緒放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自然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故秋季養性,當養成「觀賞心」,即事事彷彿與我皆有一段距離,出離事事之外,從第三者角度反觀生活,如是則能夠以一個比較理性的狀態思考問題,避免動情緒。

山月(資料圖)

養觀賞心,最好便是行觀賞事。秋高氣爽,此時季節不冷不熱,氣候乾爽,視野開闊,最宜賞景,古人講究者在此時便要呼朋喚友,相邀出玩。

瑞南道人的《遵生八箋》有一篇《高子秋時幽賞》,記載的便是秋季遊玩之事。

譬如「勝果寺月岩望月」:「勝果寺左,山有石壁削立,中穿一竇,圓若鏡然。中秋月滿,與隙相射,自竇中望之,光如合璧。秋時當與詩朋酒友賡和清賞,更聽萬壑江聲,滿空海色,自得一種世外玩月意味。」——勝果寺在江邊,山上有個石洞,中秋滿月之時,從石洞中看月亮,月亮恰與石洞契合,彷彿天生一對。

當此之時,天上明月,倒映江中,秋風舒爽,聽江聲滔滔,看水中月影,天水相合,無邊無際,令人曠達,如世外高人玩月一般。若覺得登山觀月太過麻煩,觀賞身邊花草亦可怡情。

秋季桂花開,香氣清馥,聞之通神;取之沖茶,或做入糕點之中烹食,令人五內芬馥;折數枝回來,「作齋頭寢伴,心清神逸,雖夢中之我,尚在花境」(《遵生八箋》)。

菊花也是秋時盛開,但與桂花香氣濃郁不同,菊花為花中隱士,最是低調,無甚香氣,最宜獨自欣賞,周末時於城市公園中尋一二叢菊花,賞花觀魚,默默不語,頗能靜心。

現代人習慣各種感官刺激,各種短平快的娛樂活動,性子急躁,不妨在家中種上一兩盆花,養幾隻魚,每天慢慢澆灌換水,自然能養成一種觀賞心、出離心,令人心平氣和。

秋菊(資料圖)

養性之餘,還當養氣。人之健康,在於形、氣、神三個方面。西方運動,運動量較大,偏於對形體的鍛煉。

春夏時節陽氣鼓動,大運動量的形體練習在這個時候進行最好。秋季則不然,春夏之陽氣有賴秋天慢慢收斂,方能進入冬季之潛藏,故此時運動,

以練氣為主,放鬆氣機,並令精神鬆弛,使得陽氣得以逐漸安寧。具體而言,還當以秋遊為首選。

一年之中,最宜出遊的季節是春秋兩季,春遊是應生髮之氣,散步于山林,喚醒陽氣。而秋季秋高氣爽,所謂氣爽,乃是夏季潮濕悶熱之氣全然盡消,氣候乾爽,故秋遊在於疏散憋悶於體內的濕氣,祛濕透熱,令人忘煩。

尤其是初秋時節,或者我國南方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完全在家裡靜坐人也坐不住,不妨趁著天好景緻好,爬山游湖逛公園,兼能如上所說,養得觀賞心、曠達心,神氣同調。

不過秋遊畢竟不能天天進行,平日里還需有些簡單的鍛煉方式。傳統導引功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動作不需複雜,以條達氣機為主即可,現代人平常工作多久坐,久坐則氣機滯於中焦,上下不通,故當導引通條上下氣機。

當代氣功大師周稔豐先生編著的《龜蛇氣功》中有一式「騰蛇陸起」最是合適,將動作摘錄如下:

馬王堆帛書《導引圖》(資料圖)

1 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

2 兩臂自身側緩緩向頭上高舉。

3 兩臂在頭上徐徐左右擺動,腰身亦隨之微擺,並有扶搖騰空的意境。

4 仰面,兩掌心朝上,兩臂同時外旋,繼之反掌掌心向下,緩緩自身前下落至胯前。

5 意氣隨之上引泥丸,下透湧泉。

6 緩緩下蹲,兩手亦隨之下按至兩腳外側。

7 握拳如「旱地拔蔥」狀,身體緩緩站起。

8 如此反覆做若干次。

注意,此式練習時要特別柔緩,身體蹲起不宜俯仰。

秋天正是動植物豐美的時候(資料圖)

養性養氣之餘,還當注意「食精」。人體氣血,有賴於飲食的攝入,才能補益生長。可以說,我們的生命是借天地之精以養吾身。

陽化氣,陰成形,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人認為,生命之始為氣態,化為能量,聚合乃能成形。所謂秋收,即是將春夏時節生長的陽氣,藉此時的收斂之氣,聚而成形。

因此秋季是「豐收的季節」,諸般動植物,都在這個季節長膘、結果,此時取之食用,能得其一年精氣,甚為補益,此為「食精」。

當然,要想吃到精華,對飲食之物就要好好挑選,要注意「不時不食」、催熟者不食。

與現代營養學強調營養成分不同,傳統醫學在物質層面的營養物質之上,更看重「氣」,一時有一時之氣,此氣在天地之間,在人體在食物之間,

故食用同時之物,人與食物氣相合,能補益;非此時之物,則氣有相背,偶爾吃吃過過嘴癮不要緊,常吃則不利健康。

另一方面,既然我們吃食物是為了吸收其凝聚了一年的精華,那麼應盡量避免使用催熟的食物,此類食物看著個頭大,內里精氣不足,外強中乾,補益效果有限。

日式料理(資料圖)

食精的第三個方面,在於注意飲食的精細。雖然秋季是鼓勵好好吃一頓的季節,但也不應大魚大肉,在食物的選擇上,應儘可能選擇營養豐富但不用進食太多的食物。

例如,相比而言,吃一隻應季的鱖魚,或者蟹,要比一頓紅燒肉更為適宜。《海錄碎事》載:「秋風起而鱖魚肥,秋當飽鱖」,當秋之時,河海之鮮頗多,味精美而不油膩,可堪食用。

中餐講究份量大,看著熱鬧,顯著豐厚,但當今時代,物質豐富,再追求多、大則有不妥,日式餐飲講究精緻少量、恰到好處,值得我們借鑒。

總之,秋季養生,以養一分平和為主,修性、養氣、食其精華。事事恰到好處,發而中節,不多不少,此為合於道也。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度人無量,保延國祚:羅天大醮度人壇法事小記
張宇初:評贊張宇初天師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