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唐風華:到國家博物館看唐朝時期的道教發展

大唐風華:到國家博物館看唐朝時期的道教發展

大唐風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出土於西安何家村的一組煉丹用具是代表唐代道教煉丹術以及醫藥發展的展示重點。

唐代是道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道教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以及思想。本文帶大家走入此次展覽中與道教相關的展品,重回大唐盛世。

1

丹道學承襲與發展

《周易參同契》(資料圖)

唐代,是丹道學發展的黃金時期。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以「黃老」參同「大易」來指導修鍊外丹。

現存的唐代注本,如託名「長生陰真人」和「無名氏注」的兩種《周易參同契》注本,都是從外丹學角度進行註解。

我們熟知的唐代的幾位大詩人,如王昌齡的《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李白的《草創大還贈柳官迪》、白居易的《尋郭道士不遇》等,都與《周易參同契》有著莫大關係。

李白《草創大還贈柳官迪》節選:

天地為橐籥,周流行太易。

造化合元符,交媾騰精魄。

自然成妙用,孰知其指的。

羅絡四季間,綿微無一隙。

這首《草創大還贈柳官迪》大部分是以依《周易參同契》的理論而寫。李白一生慕道,開元二十三年,與元丹丘、元演結伴,前往拜訪紫陽真人。

是年秋,再游會稽,尋道士吳筠。

《贈王判官,時余歸隱》

中年不相見,蹭蹬游吳越。

何處我思君,天台綠蘿月。

之後,李白入長安,經玉真公主推薦,受唐玄宗召見,命待詔翰林。

李白此時已開始接觸丹藥,而《草創》詩文中,大量出現煉丹的術語,如「津液」、「大還」等。足以見得,當時唐朝煉丹思想的盛行。

2

百鍊不消

煉丹用具(來源:雅昌網)

此次展覽的何家村的出土文物中,多以金銀器為主。金銀器出土時,內有丹砂、金箔、石鐘乳等煉丹材料。

唐代煉丹派中金砂派,以黃金、丹砂為重要煉丹材料。葛洪曾提到黃金的作用:「夫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令人不老不死。」

中國古代,金分三品,黃金、白金、赤金,也就是現在的金、銀、銅。

黃金在唐朝並不是主要的流通貨幣,且產量有限,煉丹的黃金以及存放煉丹材料的黃金器皿成為那個時代身份的象徵。

3

求仙問道

王子喬吹笙引鳳銅鏡(資料圖)

展出的藏品「王子喬吹笙引鳳銅鏡」,記錄的是《列仙傳》王子喬吹笙引鳳的故事:

「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王子喬在唐代十分流行,《資治通鑒·唐紀》載武則天曾「幸嵩山,過緱氏,謁升仙太子廟」,還親撰「周升仙太子碑文」。

真子飛霜銅鏡(資料圖)

唐代的銅鏡較漢代銅鏡不僅從工藝上有所突破,其內容也變得更為豐富,體現了唐朝文化的多元性。

除了瑞獸、祥鳥等圖案之外,也包含諸如馬球等生活元素。此外,道教題材的還有「真子飛霜銅鏡」。

真子飛霜是唐鏡中的常見題材。「真子」指「玄真子」,是古代傳說中的神仙,「飛霜」取自「夢入仙樓戛殘曲,飛霜稜稜上秋玉」,體現出唐朝人對超然忘我思想境界的追求。

3

金龍負簡

走金龍(資料圖)

此次展出的小金龍,名為「走金龍」,與道教也有莫大的關係。

唐代祭祀,採用投龍儀式,即將祈福消災的文簡,和金龍、金鈕一起捆綁,經科儀之後,投入名山大川或水府之中。投龍最早源於道教的天、地、水三官的信仰。

陸修靜《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中載:「用金龍、金鈕各三枚,投山、水、土,為學仙之信。不投此三官,拘人命籍,求乞不達。

《靈寶威儀經決上》載:「弟子受書後,投金環十口,告於十方,為不泄之誓,並十口奉師,放金龍並於清冷之淵,求登信之信。」投龍所用的金龍,用黃金鑄成,取龍可飛升入天,可背負文簡傳達天庭之意。

此次展覽共計兩個月,彙集了陝西多家博物館的精美館藏,共分為「文武安天下」、「皇室的寶藏」、「長安多麗人」、「騎獵散歌塵」、「大唐異鄉客」和「學理共歸真」六個部分。

展覽中的幾件藏品從煉丹術、神仙思想、投龍儀式等方面展現了唐朝時期的道教發展,極具代表性。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朝覲諸真,吉祥降福:青城山羅天大醮吉祥、諸真兩壇小記
測影定時與葛洪造影:古人的影子觀測與道教文化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