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在刺客信條與「斯巴達踹」的背後,是古希臘的國民武術

在刺客信條與「斯巴達踹」的背後,是古希臘的國民武術

This is sparta!(這就是斯巴達!)

在 meme(模因/梗)能夠順著互聯網迅速傳播的今天,你對這句話的含義恐怕早已輕車熟路。電影《斯巴達300勇士》中,波斯王薛西斯仗著軍力優勢,派遣使者前往希臘逼迫各城邦臣服。列奧尼達一世認為這會威脅到民眾自由與統治體制,與使者爭執間吼出了這句驚天泣鬼的台詞,並用「斯巴達踹」將其踢入深坑。

《刺客信條 奧德賽》中不乏向其致敬的橋段。無論是早期放出的宣傳片,還是實機演示的戰士技能,育碧都試圖將「斯巴達踹」作為重點展示的元素。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傳奇式的踢擊,源於一個走過腥風血雨的古代文明。飽受戰爭困擾的古希臘人,在2600年前就開創了一項徒手搏殺的技藝:潘克拉辛(Pankration)。

《刺客信條 奧德賽》的斯巴達踹

或許是有意為之,《刺客信條 奧德賽》主角亞歷克西歐斯(Alexios)和卡珊卓(Kassandra)的身世,恰巧又與列奧尼達一世緊密相連。縱覽這些希臘僱傭兵常用的格鬥技巧,實際上與潘克拉辛有許多重合之處。

不是一腳那麼簡單

如果將時間回撥到公元前648年,在第33屆的古代奧林匹亞競技大會上,你大概能看到與現代體育項目截然不同的殘酷場景。運動員們纏抱在一起,盡一切可能互相廝殺,他們甚至會用肩鎖等擒拿技鉗住對手,直至他人窒息。除了插眼和咬人外,角力雙方几乎能夠動用所有出格的手段,他們以生命為賭注,只有當一方投降、倒下和死亡時,比賽才會真正的宣告結束。這正是潘克拉辛,古希臘人將其定義為「全部的力量」。

根據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的記載來看,潘克拉辛最早源於英雄忒修斯的傳說,他利用角力擊敗了牛頭人米諾陶諾斯,成功救出了迷宮深處的公主。而地理學家保薩尼阿斯(Pausanias)則認為這項技藝由傳奇英雄赫拉克勒斯所創,他的拳擊和絞技在奧運賽場上所向披靡。

忒修斯與米諾陶諾斯

無論如何,潘克拉辛那多變的技戰術展現引得當地民眾魂牽夢繞。從它正式被納入古奧運會的比賽那一刻開始,該項目就迅速席捲了馬其頓南部的半島和愛琴海沿岸,成為了與古希臘拳擊(Pygmachia)、古希臘摔跤(Pale)齊頭並進的重要賽事。

而我們所熟知的斯巴達踹,無疑是潘克拉辛體系中最具破壞力的招式之一,它被人們稱之為「Gastrizein」,通常能夠決定博弈的走向與勝敗。在 《刺客信條 奧德賽》中,斯巴達踢擊被描述為「擊倒、降服和招募敵人」的傳奇技能,這一點與現實也相當吻合。

與大多數依靠腳底前端和腳掌打擊敵人的前踢不同,斯巴達踹的要點在於使用腳跟,徑直擊中對手的太陽神經叢,即胃部、腹股溝,以及大腿的上部。在聯動小腿、腳踝和腳跟力量的情況下,最大能夠產生900多公斤的衝擊力。傳聞,當一位經驗豐富的古希臘戰士用上這招時,甚至能夠一腳踢穿對手的盾牌。

儘管聽上去有些胡謅,但現代格鬥家們在還原動作的過程中,卻發現這是完全可行的。古希臘步兵的標配大多是被稱為阿斯庇斯(Aspis)的圓木盾,雖然也有全金屬和青銅薄片蒙皮的另外兩種款式,但它們的普及程度並沒有那麼高,主要由核心部隊和富家人持有。而一位經過訓練的成年男性,足以通過斯巴達踹破壞厚度為 2~3cm 的木板。

斯巴達踹,來自紀錄片《Human Weapon》

由於破壞力強、發動快、學習門檻也不高,斯巴達踹在當時是一種相當常見和實用的技術,公元前500年的工藝品上也有相關的圖形記錄。據記載,來自帕加馬(Pergamo)的摔跤手 Glykon 就因紮實的踢技,被人們賦予了「寬腳」(Wide foot)的稱號。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項技術太過歹毒,即使是肌肉發達的健壯青年,也很難受得住胸骨劍突(心窩附近)的沉重打擊。呼吸困難、痙攣癱倒還算幸運,重傷者的骨頭會斷裂,從而導致腹腔內大量出血。古希臘醫學家蓋倫(Galen)曾經諷刺到,潘克拉辛比賽的獎品應該送給驢子,因為它們「踢得很好」。

所以說,踹倒就能招募對手也不是沒道理

除了顯眼的踢技外,在《刺客信條 奧德賽》中,主人公並沒有展現太多徒手格鬥的技藝,但從一些細節仍然可以看出:他們確實經歷過潘克拉辛的洗禮。

如果取下武器進行戰鬥,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一種特別彆扭的站姿,不同於拳擊的直立高身位,也不同於摔跤、相撲的半蹲低身位,亞歷克西歐斯和卡珊卓會保持介乎兩者之間的側身半屈姿態。這正是潘克拉辛中,保護中線和軀幹的一種技巧,戰士們稍微前傾身體,將雙手舉到與眼睛持平,雙臂相比拳擊也更為舒展。

公元前440年的古希臘工藝品,上面正是潘克拉辛的站姿

半屈站姿無疑是為了後續動作的發力。潘克拉辛的拳擊一般來說只有直拳,僅僅起到牽制和干擾對手的作用,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減少破綻,你無需像現代拳擊那樣,通過大幅度的收縮手肘來打出勾拳。在側身的情況下,人體重量幾乎都集中於背部和後腳,這就為使用踢擊和舉膝保護做好了準備。

《刺客信條 奧德賽》加入了勾拳,所以也很容被敵人放倒

然而,在雙方都如此警惕的情況下,僅靠掌擊、踢擊、膝肘等打擊技很難決出勝負,潘克拉辛的博弈最終往往會轉入地面戰,也就是考驗絞技和關節技的近身纏鬥。遊戲中就有一個名為「公牛猛衝」戰士系技能,能夠快速衝過敵人並撞倒對手,對比現實,它可能預示著地面戰的開端:下潛抱雙腿摔。

下潛抱雙腿摔同樣是潘克拉辛的常用技巧,參賽者會瞅准對方的出招空檔,迅速貼地突入防守範圍,抱住敵人雙腿後利用臀部和大腿將他們舉過半身,然後重重摔在地上。一旦下落的過程中砸到頭部,那麼有可能產生1.5噸的衝擊力,直接促成昏厥或死亡。

實際上,潘克拉辛所推崇的摔技,在《刺客信條 奧德賽》的刺殺動作中很容易就能看到。比如利用手臂來鎖住敵人的喉嚨,或是下潛後拉住對手的單腳,並使用類似於柔道「固浮」的壓制動作。處於近身會纏抱狀態時,還有一招名為「Ripsi Omoui」的過肩摔,核心要點是抓住對手的一隻胳膊當槓桿,然後靠住自己的背部作為支點,並向前投出使其失去平衡而摔倒。

同一個模子的過肩摔

下一頁:從軍事戰爭到國民武術

從軍事戰爭到國民武術

由於潘克拉辛是動用全身、且涉及到整體攻防的對戰,使用者會圍繞拳打、腳踢、摔跤、擒拿研發出適合自己的風格,很多運動和武術皆能找到對應的影子,比如從英國發源的現代拳擊,以及摔跤和柔道中的絞技與寢技。

受到人種體格、文化差異的影響,潘克拉辛很容易就會發散出不同的流派和章法,綜合性極強,它的流行並非沒有道理。

與之對應的是,在《刺客信條 奧德賽》的遊戲進程中,你可能會產生一種「滿地圖都是傭兵」直接感受。他們身強力壯,隔一陣就會刷出來找你麻煩,永遠都殺不幹凈,而且人人都是格鬥好手。

這其實有據可循,古希臘在抵禦波斯、土耳其和羅馬入侵的幾個世紀中,培養了一大批平民戰士。在大多數城邦中,士兵的裝備並非由政府配給,需要自行購買。買不起的人要麼就自行做一些木製裝備,要麼就學習潘克拉辛與敵人進行徒手搏鬥。即便是滿副武裝的有錢人,也得考慮武器丟掉時能留條後路。斯巴達人甚至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寡頭政體,男童從7歲起就要開始接受訓練,為的正是20年後戰場上的真刀實槍。

儘管有一些古希臘軍事家認為這項技藝在戰場中的用處不大,但來自雅典的搏擊高手迪奧希普(Dioxippus)卻用實際行動打消了人們的疑慮。他在與馬其頓軍人考瓦古(Coragus)的決鬥中,僅用一根木棒就制服了手持長矛、短劍,還身著鎧甲的對手,而後者可以說是亞歷山大大帝旗下最為驍勇的戰士。

自此之後,亞歷山大對潘克拉辛就頗有好感。從馬其頓作家波利艾努斯(Polyaemus)的記載來看,他的父親腓力二世也曾與選手進行過對練。順理成章的,繼斯巴達的重裝步兵之後,亞歷山大大帝也開始將潘克拉辛作為軍事訓練的基礎環節,這同樣影響了羅馬的競技活動。

潘克拉辛的「古法軍人訓練」相當嚴苛,以一天的日程表為例:首先,戰士們得組成小隊,扛著70公斤的木條跑步,以此來鍛煉肩部和背部的肌肉;然後,一人躺在地上撐住另一人的雙手,做兩兩一組的卧推。這還沒完,接下來還有8公里的長跑、負重90公斤的深蹲,以及踢打原木和投擲石頭的任務,其目的是為了磨硬脛骨和肘部。

古希臘人認為,體力是潘克拉辛選手的重要素質,當掏空人們的身體時,內在的「Pneuma」才會被激發出來。而在哲學上,亞里士多德和斯多亞學派都將 Pneuma 視為人類身體中的生命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印象中文質彬彬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也曾受過潘克拉辛的訓練。柏拉圖的名字來源甚至還有一種假說,據傳是摔跤教練阿里斯頓(Ariston)為其賦予的稱號,他意圖用「Plátōn」(寬闊的)來描述帕拉圖的健壯體魄。

由於古希臘人病態的痴迷於運動,奧林匹亞賽會、地峽賽會、皮同賽會、內米亞賽會組成了泛希臘運動會(Panhellenic Games),潘克拉辛比賽幾乎年年都有,參賽選手達到上千名,全民參與的熱潮倒也不難理解。

在潘克拉辛比賽中,裁判會持教鞭抽打不守規則的選手

當然,運動員的訓練過程可要比軍人舒適得多。如果你在城邦內擁有公民身份(有投票權的城邦成員,女性、小孩、奴隸、異邦人通常沒有公民權),就可以進入角力學校(palaestra)進行學習,古羅馬人還會在浴場周邊開設專業的訓練館供人使用。其中,原木會被替換為形態各異的假人。為了避免人們受傷,那些6~7公斤的石頭,也由填滿沙子的皮球替代。

角力學校的培訓課程被細分為理論、實戰、後勤三個部分,學校中甚至還有一批康復師負責傷員處理,營養師根據食譜,調配高蛋白、高纖維和低糖的餐飲供人食用,這可能是現代體育體系的重要參考。

學員們首先會進行基礎性的內容訓練,配合體能、抗擊、力量等專項訓練來打好基本功。在水平有所提高後,退役的潘克拉辛選手與學員對接,進而根據每個人的體格、風格著重培養某一方面的技巧。有人會以打擊技而聞名,有人注重地面的絞技。

教練有時也會教一些相對「雞賊」的技巧,比如在戰鬥過程中注重自己的位置調整,從始至終背對太陽光。又或是比賽開始前,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打聽對手的弱點,盡一切可能為自己爭取優勢。

法國境內韋松拉羅曼的角力學校

遺憾的是,雖然潘克拉辛為諸多格鬥流派,甚至是體育體系提供了一整套範本,但到了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開始信奉基督教之後,它很快就被異化為古代的異教活動。弗拉維烏斯·霍諾留(Honorius)隨後在公元404年正式廢除角斗比賽,正統的潘克拉辛就此銷聲匿跡。

直到1971年,希臘裔美國人吉姆·阿爾瓦尼蒂斯(Jim Arvanitis)通過古典式角力、拳擊的基礎,以及自身針對泰拳、柔道的研究,再加上古希臘的雕刻和歷史文本的幫助,創立了斯巴達學院(Spartan Academy),試圖復興潘克拉辛這門流派。

不過,現代潘克拉辛與古代潘克拉辛早已沒有了直接的傳承關係,2004年在希臘聖地德爾菲(Delphi)舉辦的復古儀式,實際上也剔除了過於暴力的成分,變成了講究安全的競技、健體運動。

在跨越了20多個世紀之後,即使是理論和實踐知識豐富的阿爾瓦尼蒂斯,恐怕也難以依靠幾行文字和幾幅畫像徹底的尋根溯源。但與潘克拉辛有關的那些迷人神話,以及古老事物的傳承和精神,反倒是通過電子遊戲,得以在現代人的幻想世界中肆意潑墨,這也許恰恰是遊戲這種藝術形式的價值所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戲時光VGtime 的精彩文章:

Xbox One S《堡壘之夜》同捆套裝公布 含限定皮膚
《餘生》發售日確定 明年2月最後一天!

TAG:遊戲時光VG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