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個村莊,22年,400多個日夜

一個村莊,22年,400多個日夜

原標題:一個村莊,22年,400多個日夜



高志強一家 黑明


賀家有在自家門前 黑明


「為了攝影,我希望一生都在行走。我一直相信,無論前方等待我的是什麼,只要我的相機在,我的靈魂便會安家。」


初識黑明,是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攝影講座上。那是一次偶然進入的課堂,卻讓人印象特別深刻,人生的喜怒哀樂都在這裡呈現。黑明所講述的照片背後的故事,就像一面人生的鏡子,讓我看到了世間命運的百轉千回,看到了太多在生活中努力拚搏的人,他們努力實現著自己的夢想,改變著未知的命運。

之前我從未想像過,攝影的力量可以這樣巨大。作為一個攝影家,黑明幾十年如一日,記錄一個村莊的變遷,記錄這個時代的變化,甚至為大家無私地做了太多事情,包括建希望小學,幫扶貧困生,為村民謀職業等,通過攝影實實在在地幫助村民們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他說:「我不願把自己看成一個純粹的攝影家,只是用攝影的手法去表現人生狀態和整個社會的變遷,給更多的人傳達我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如果能夠通過攝影幫助到更多的人,那是我希望看到的。」


1996年,黑明第一次來到陝北黃土高原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採訪拍攝,那裡生活著一群勤勞又樸實的農民,發生著一個個平凡而又動人的故事。一直到今天,22年過去了,黑明已經40多次專程從北京奔赴新窯子進行考察,在那裡住了400多個日日夜夜,跑遍了山山水水,用相機和筆記錄下農民們的生活狀態。


據村裡的老人講,這裡的開山人叫白新富,20世紀初他從毛烏素沙漠逃荒來到這裡,獨自開掘了該村歷史上第一孔窯洞,並開荒、種地,一個人開始在這個荒野小山溝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之後經曆數年的繁衍和諸多逃荒者的加入,使得這個小山溝逐漸興旺起來。


黑明剛到新窯子的時候,全村人都很警惕。後來,時間久了,他就和村裡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村民們想看電影,黑明特意去延安請來電影隊為村民放電影,以致在此後的好幾天當中,村裡的女子們依然陶醉在喜劇情節中,孩子們仍在模仿著電影里的武打動作。


時間長了,新窯子的人便把黑明當成了村裡人,村支書甚至要給他批塊地,打孔窯洞,以便回來照相。後來,甚至還要授予他榮譽村民的稱號,黑明開玩笑地問:「成為榮譽村民有什麼好處啊?」村支書特別認真地說:「你死了也可以埋在這兒啊,埋在果園,那裡是風水最好的地方。」村民們真誠樸實的話語總是讓人忍俊不禁卻又感動不已。

黑明在新窯子經歷了太多的故事,這裡的每一位村民都淳厚質樸,儘管生活比較艱苦,但精神十分愉悅。新窯子村民房志珍說:「我不記得黑明來過新窯子多少次了,反正他每年都來好幾回,一住就是好多天,村裡人的拖拉機、農用車,常去城裡的火車站和飛機場接他送他,夜裡他總是鑽進一個紅布袋子,睡在學校教室的桌子上,白天他要是不去莊戶家吃飯,頓頓就吃速食麵,十幾年了,他來來回回都這樣。」有個村民叫劉勝利,他家的孩子生病,黑明便把隨身帶的兩盒葯給了他,後來孩子的病好了,劉勝利非要把自己的身份證送給他,說要留個紀念;丁世海想買幾台機器開個粉筆廠,於是黑明跑遍了北京的粉筆機製造廠聯繫;劉勝利的父親快要去世時,他專門跑到城裡打長途電話問黑明要不要拍攝他父親的喪事……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黑明詳細地記載了村民生活的點點滴滴,見證著村民的生活一步步改善。


後來,黑明在媒體上發布了一些關於新窯子的報道,許多人便開始給村民們提供各項資助。村民李林發收到好心人寄來的錢物後,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意,給每個人都寄了大紅棗,結果郵寄費比紅棗貴出好幾倍,寄完紅棗後的「贊助」也所剩無幾,但他內心卻無比愉快。現在,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窯子村的生活質量也逐漸提高。種地不再是村民們唯一的生活方式,栽果樹、養牛羊、到城裡做小生意的人也越來越多。截至2016年,新窯子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經增加到2萬元。


藝術家是有使命的嗎?我想是的。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光是為自己,而是讓更多的人因為我們的存在,生命變得更加豐盈而美好。我們每個人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也都應該擔負起自己的一份使命和責任。社會學家費孝通一生的學術研究志在「富民」,而他考慮的還有如何從精神上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他認為,高層次的、超過一般物質生活的美好生活是值得努力的方向。為此,他在晚年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主張我們要認識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傳統,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只有做到文化自主,不自卑、不自傲,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麼多年來,黑明的攝影主要屬於人文類的紀實攝影。黑明說:「我的拍攝對象一直沒有脫離開具體的人。我覺得從人的身上最能體現時代特徵。有時,一張表現人物的照片甚至可以看作一個時代的縮影。」到目前為止,他拍攝過的人數以千計,包括農民、知青、抗戰老兵、邊民、僧人、移民等,這些都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歷史記憶。


畫家吳冠中的法國老師蘇弗爾皮曾說過:藝術有兩條路,小道作品娛人耳目,大道作品撼人心魄。黑明的作品無疑屬於後者。紀實攝影的最大魅力在於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在講述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更能夠擔負記錄歷史的使命。

(作者:王莎莎,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讀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上古時期東地中海世界的商路分布與貿易活動
中國傳統商業智慧如何創造型轉化和創……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