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玻璃機身終成智能手機的主流設計,但是背後隱藏的這些問題你知道嗎?

玻璃機身終成智能手機的主流設計,但是背後隱藏的這些問題你知道嗎?




今年的手機市場可謂是熱鬧非凡,各大手機品牌的旗艦機相繼登場。尤其是在 9 月和 10 月,蘋果和華為的新機發布稱得上是 2018 年手機品牌角逐的兩大高潮了,兩大品牌先後推出了萬元高端機。




 


從配置上看,全面屏、超級快充、後置三攝和屏幕指紋識別等黑科技似乎成了高端機標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另一個變化,就是玻璃機身逐漸代替金屬機身成為旗艦手機標配。




最開始的手機機身都是塑料材質,那時候的手機能拆後蓋,方便我們拆裝電池。後來在 2010 年的時候,蘋果就推出了配備雙玻璃機身的 iPhone 4 手機,隨後玻璃機身開始流行起來。到了 2014 年,蘋果推出了首款大屏手機 iPhone6,細膩的金屬材質成功贏得了消費者的掌聲,所以金屬機身便漸漸成為主流了。



 


而到了 2017 年,蘋果發布的 iPhone 8、iPhone X 重新開始使用玻璃材質,蘋果作為業內的行業標杆,引起其他手機廠商進行跟風模仿。今年,各大品牌旗艦機又清一色換上了新衣裳,機身材質從原來的全金屬變成雙玻璃。




那麼為什麼玻璃機身能夠再次盛行呢?原因在於以下五點:




1.美觀,特別在光線的配合下,光影流動,美輪美奐;

2.玻璃可承載更多機身顏色,顏值高;


3.手感更溫潤舒適;


4.玻璃材質對信號的阻擋較弱,可支持無線充電;


5.各大手機廠商跟風模仿蘋果手機。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玻璃機身也不例外,它也是存在很多缺點的,不信往下看???



易碎易裂





眾所周知,易碎是玻璃最大的特性。儘管在硬度方面,已經做到了刀劍不侵。但在韌性方面,玻璃就還是差了點。尤其是應用在我們每天隨身的手機時,反覆的拿起放下,難免會有磕碰的情況發生。






如果玻璃不小心被磕碰到,它就像是會起連鎖反應一樣,整塊玻璃都布滿慘不忍睹的「蜘蛛網」,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整個機身碎裂,而且還容易割傷手。





易臟易沾指紋





很多喜歡玻璃機身的人是喜歡它的鏡面效果,但也是因為這種鏡面讓它顯臟。所謂手機,就是我們拿在手上操作的,只要手指觸碰到機身,必定會指紋留在機身上。






因為玻璃鏡面比粗糙面的接觸面積更大,所以留下的指紋會更多且更顯眼。另外,鏡面光滑生光,也會增強顯示效果,所以會讓機身看起來更「臟」。





阻力小不防滑





玻璃的另一個特性是「滑」,玻璃機身真的特別特別滑,所以阻力非常小。辦公室的鍵盤傾斜可能就在 5 度以內,接近水平,但將玻璃機身的手機放在上面,就會一直滑,直到滑出鍵盤表面並掉落在桌面上,這也容易導致手機損壞。






對溫度適應性差



此外,玻璃對溫度的適應性比較差。手機長時間運行產生高溫,持續高溫會導致玻璃變形破裂。周圍環境溫度過低或者溫度變化太劇烈、忽冷忽熱也容易導致玻璃碎裂。






帶殼也作用不大





針對以上說的缺點,可能很多人會說,一個手機保護殼不就解決了嗎?不,事實沒有那麼簡單,給手機戴上手機保護殼的確是可以有效防止手機摔裂,也可以增強手機機身的阻力,起到防滑的效果。本來玻璃機身設計就是為了彰顯手機背面的美,加上保護殼就讓這種設計失去了意義。







同時保護殼會加大手機的散熱負擔,本來手機軟體的長時間運行對手機的散熱性能要求很高,本來玻璃的導熱性就比較差,保護殼的覆蓋會讓手機散熱更緩慢,從而減少手機壽命,那就縮短了我們更換手機的周期了。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更頻繁地更換手機了,可能這也是手機廠商的小心機吧...




其實無論是玻璃機身還是金屬機身,都是各有優缺點的。所以教授的建議是:如果你是個超級顏值控,且平時比較愛惜手機,那玻璃材質的手機准能彰顯你的品味;如果你平常手機老摔,奉勸你還是挑一款漂亮的金屬手機吧。







那麼,你自己在用的手機是玻璃機身還是金屬機身呢?在使用過程中發現什麼雞肋了嗎?來評論區交流呀!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聽說微信最近又改版了,一不留神就會被各類信息淹沒。


為了防止大家在人群中走散,這次特地做了一個小教程:




將「ZEALER訂閱號」添加為星標




就能第一時間接收到當天的科技內容啦!(瘋狂暗示)












點贊加雞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ZEALER訂閱號 的精彩文章:

頂級顯示器到底好在哪?這個視頻告訴你,LG 32UD99 半年用後感
更強大,更智能,iPhone XS Max 相機簡評

TAG:ZEALER訂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