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舊聞:唐太宗與魏徵君臣佳話 結局並不美好

舊聞:唐太宗與魏徵君臣佳話 結局並不美好

原標題:舊聞:唐太宗與魏徵君臣佳話 結局並不美好


蓓卿


唐太宗在魏徵死後,曾廢除與魏家的婚約,撲倒自己手書的魏徵碑,但這些事不大被人提及,人們津津樂道的,仍是他們作為明君賢臣的故事。其實,這對中國歷史上的君臣楷模,有其真實的一面,也有被後人的記載著意塑造的一面。

貞觀十七年(643)正月,當朝名臣魏徵病危,唐太宗甚是關心。不僅用自己別殿的質材為魏徵修築府邸,賞賜各種家用物什,還專門派中郎將住在魏家,隨時稟報病情變化。藥品御膳自是送了不少,並不時親自前往探視,有時一去便逗留一整天。眼看魏徵大限將至,太宗問他有何心愿,魏徵拖病體勉強穿上朝服,對唐太宗說:「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語出《左傳》,意為:「我對自己和家裡的事無心可操,就是恐怕國家出亂子」)。


唐太宗為此深受感動,不久,便決定將小女兒橫山公主嫁給魏徵之子魏叔玉,希望魏徵能在生前看到這個新媳婦。但未得成婚,魏徵便撒手人寰,去世後,太宗罷朝五日,並親自書寫碑石立於其墓前。此後不短的時間裡,太宗都思念不已,時常登凌煙閣看魏徵的畫像,或寫詩悼念這位名臣。


然好景不長。由於魏徵生前曾經舉薦杜正倫和侯君集為宰相,結果杜因為過失而遭罷官,侯因叛亂而被誅殺,加之有人在太宗面前說魏徵結黨營私,令太宗大為不悅;又有人說魏徵曾讓史官褚遂良看過自己的諫諍文章,這一點更是觸犯了太宗的神經(由於玄武門之變這一事件,太宗對國史的編修非常看重且親自過問),於是,太宗一怒之下,先是廢除橫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事,隨即又下令撲倒了自己手書的魏徵碑,親手終結了自己和魏徵之間為後人所追慕的一段君臣佳話。


此舉不免令人心生疑惑,憑太宗與魏徵之間深厚的君臣之誼,如何到最後竟是這般的恩斷義絕呢?

我們都知道,魏徵在隋末先是追隨瓦崗軍首領李密,後才投奔李唐的。歸唐後,先是在太子李建成府內任職,並在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關係緊張時,勸說太子建成當機立斷,佔得先機,但終於李世民高出一籌,發動玄武門之變,親手除掉了自己的同胞和政治對手,並一步步贏得了天下。


不過,李世民當上皇帝後,不僅沒有降魏徵的官,反倒是加以重用,史載:「帝悅,日益親,或引至卧內,訪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蘊無所隱,凡二百餘奏,無不剴切當帝心者。」(《舊唐書·魏徵傳》)也就是說,無論是太宗,還是魏徵,彼此都深感遇到了知音,兩人在國家大事上總能密切協商,通力合作。最重要的,魏徵總是能說中太宗的心思。


太宗多次在大宴群臣時說,自己定天下,是房玄齡之功,而治天下,則多仰魏徵。對於自己與魏徵之間的融洽關係,太宗在各種場合反覆說起,這種言辭上的不斷自我確認,其實一定程度上反而說明,唐太宗對魏徵的真正態度是比較矛盾的,他雖然肯定魏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卻始終難以百分之百信任魏徵。由此,也就有助於我們了解上述太宗對魏徵態度的巨大反差。


那麼,魏徵與太宗之間的佳話是如何被經典化並傳頌下來的呢?這就不能不談到吳兢和他修撰的《貞觀政要》。吳兢是唐前期重要的宮廷史官,一生經歷了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因「勵志勤學,博通經史」而受到人們的欽佩,負責修撰國史,曾編修著名的《武則天實錄》《唐春秋》等。有意思的是,無論《舊唐書·吳兢傳》,還是《新唐書·吳兢傳》,都沒有提到《貞觀政要》。而今天,《貞觀政要》的版權不僅歸於吳兢名下,還成為一本廣為人知的政治典範之作。


事實上,吳兢是在中宗(656-710)朝,針對「襲武周之制」還是「依貞觀故事」的政治紛爭,開始了《貞觀政要》的編修,到開元十七年(729)上呈唐玄宗,翔實呈現了貞觀年間的政治風貌,尤其突出地記錄了唐太宗與以魏徵為代表的貞觀名臣的問答與政論。或許是同為諫官的原因,吳兢尤其突出了對魏徵的描繪。但此書上呈後,吳兢非但沒有受到玄宗的稱讚,反倒隨即遭到貶官。由此,《貞觀政要》雖入藏宮中,其下落卻隱而不彰。

直到德宗(742-805)朝,《貞觀政要》才由時任史館修撰的蔣乂(吳兢外孫,747-821)重新整理,得以面世。


此後的唐憲宗(778-820),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每有大政事、大議論」,必召蔣乂「咨訪」,蔣乂「徵引典故」。現今所見「讀《貞觀政要》」最早的記載,就是在唐憲宗朝,也就是說,正是蔣乂,使其外祖父吳兢的遺著得以重見天日。此後,唐文宗、唐宣宗,直至宋仁宗所讀、所見的《貞觀政要》,都是蔣乂整理過的版本。


到唐文宗(809-840)在位時,尤其痴迷《貞觀政要》,並將此書寫在屏風上,每次閱讀都非常正式,視為大事。唐文宗甚至因為聯想到魏徵的賢達,派人去尋訪魏家後人,由此當時魏徵五世孫魏謨被提拔為右拾遺。魏謨姿宇魁秀,深得文宗賞識。到唐宣宗朝,魏謨被擢為宰相,當宰相時,在朝廷中論政議事,其他宰相或委抑規諷,只有魏謨直言不諱,無所回畏。唐宣宗曾說:「謨名臣孫,有祖風,朕心憚之。」(《新唐書·魏徵傳》)可見,兩百多年後,魏徵的形象已作為某種常規式的歷史記憶,進入唐代帝王乃至很多官僚文人腦海之中。

如此我們便可以看出,魏徵及貞觀之治成為後人心目中的政治理想,有其歷史事實的一面,但還有一條隱約可見的線索,那就是吳兢《貞觀政要》一書的流傳與逐漸受人重視。到五代宋初,「君臣共治」的觀念漸趨濃厚,《貞觀政要》更是成為一本廣為人知的著作,魏徵與唐太宗之間的君臣之誼以及貞觀之治的政治理想,也隨之在人們心中愈加經典化和符號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通網 的精彩文章:

「金牌」引航員助力「南通智造」走出國門「振華17」輪上演高難度騰挪移轉

TAG:南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