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名導也拯救不了的《寶貝兒》,楊冪是否成了「背鍋俠」?

名導也拯救不了的《寶貝兒》,楊冪是否成了「背鍋俠」?

《寶貝兒》上映前導演劉傑對楊冪說「這可能是你票房最低的一部電影」。楊冪對導演說「這可能是你評分最低的一部電影」。

兩人一語成讖。

影片講述了一個因為嚴重先天缺陷而被父母拋棄的棄兒江萌(楊冪飾),拯救另一個被父母宣判了「死刑」的缺陷嬰兒的故事。

將棄嬰、殘疾兒童、寄養制度等社會話題擺到檯面上,刺激大眾討論與各方關注是影片的出發點,這種現實題材文藝片也是導演劉傑所擅長的類型,此前他的作品《馬背上的法庭》《透析》在國際電影節上皆有不俗的表現,《寶貝兒》同樣入圍了塞巴斯蒂安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與多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

說起來,參加國際電影節已經成為文藝片鍍金邊的一貫套路,近的如《江湖兒女》遠一些有《路邊野餐》《八月》。與純粹的藝術片不同,文藝片同樣具備一定的商業屬性,需要依靠口碑博得關注刺激票房增長,有人說最成功的文藝片就是商業電影,只是有些能夠名利雙收,有些只能自砸招牌。

現實社會題材+電影節噱頭+影評人口碑營銷讓《寶貝兒》在上映首日票房一度登頂,貓眼給出1.7億的票房預測豆瓣開分6.8,一夜過後,貓眼票房預測與豆瓣評分驟跌至不足5千萬與5.8分,落葉遍地,風起何處?

2015年底《親愛的》《失孤》兩部電影相繼上映,將「打拐」問題推到觀眾面前後,對於現實題材電影觀眾便一直抱有較高期待,然而此後帶有批判意味且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作品並不多見,諷刺「官僚主義」的《我不是潘金蓮》算是一個,自它之後反應社會矛盾的印度電影在內地市場大火,將觀眾直面真實的慾望挑到最高。

不久前,聚焦「醫保」問題的《我不是葯神》再次以實際行動證明了現實題材電影的強大影響力。其實對於此類型影片來說,挖出社會痛點喚起群眾共鳴是根基所在,如果能夠引起有關部門重視比做多少口碑營銷都管用,《我不是葯神》上映後醫保制度進行了多次改革,雖然《我不是葯神》起到的不是決定性作用,但也是催化劑般的存在。

從題材層面看,以「棄嬰」群體為主的《寶貝兒》極佔優勢,不僅具有社會話題性也是目前尚未被觸及的切入視角,導演的立意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

1、關於中國兒童福利方面的知識,大眾了解不多,畸形/殘疾嬰兒保障體系並不完善;

2、寄養關係仍存在模糊地帶;

3、何為對生命的尊重、道德的捆綁。

在了解導演深意之前,有必要先看網上的一組數據:

1、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100萬例,平均每半分鐘就有一個出生缺陷兒降生。(《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 *此報告未有更新版本)

2、全國每年近100萬出生缺陷兒,其中30%在出生前後死亡,40%造成終身殘疾,只有30%可以治癒或矯正。

3、中國每年大約有10萬名兒童被遺棄,其中大多數是殘疾兒童或女童。

4、寄養在非親屬家庭與其他供養方式的孤兒佔到孤兒總數的17.9%。

以上數據來源於《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0)》

100萬缺陷兒童連接著100萬個家庭,誰來保障他們的醫藥支出?誰來保障患兒的未來?那些被遺棄的孩子又在哪個角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沒有答案。

被遺棄且曾患過先天無肛症的江萌,在看到徐先生的女兒跟自己患了同一種病,卻要被放棄治療時,她選擇把孩子偷出來。究竟是江萌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瞎操心」,還是徐先生思慮過多「太懦弱」,導演將思考的空間留給觀眾。

作為一部紀實風格的文藝片,《寶貝兒》運用了大篇幅的長鏡頭並選擇在抒情點截然而止,盡量不摻雜創造者的情緒於其中,這種克制不難看出監製侯孝賢的影子,目的是讓觀眾清醒、平靜的觀影,不將同情、憐憫的情緒帶進現實,以免對特殊人群造成困擾。瑜不掩瑕,這種紀實風格也讓影片的短板一覽無餘。

除了「棄嬰」的主線導演劉江更貪心,想表達的社會問題也更多。比如江萌與養母的副線來表現寄養關係問題,江萌與聾啞人小軍的對白來交代殘障人士的生存窘境。水多則溢,江萌與養母的副線僅完成了敘事功能,卻致使影片整體看下來架構不清晰,甚至邏輯有些生拉硬套的混亂,其實江萌與養母的副線完全可以獨立出來一部影片,專門講「寄養關係」想來效果會更加理想。

時至今日,觀眾具備在濃烈與平靜中收穫共鳴的能力,《寶貝兒》過多的內容讓觀眾覺得冗長從而流於平庸,最後能夠記住的客觀現實僅是「這部電影的題材很好」。豆瓣上打三分的網友居多,他們不約而同選擇為題材留下體面,留下聲聲嘆息送給劇本,但也有些網友僅憑楊冪二字便給了影片一星,讓她成為了背鍋俠。

當然了,楊冪的表演談不上為《寶貝兒》加分一說,甚至是拖了一些後腿,但也不全然是她的錯。

去年楊冪在《逆時營救》中的表現獲得了一定的認可,而《寶貝兒》又是楊冪出道16年的第一部文藝片,備受大眾關注的同時很多媒體吹捧《寶貝兒》將是楊冪的轉型、封后之作。

是否有捧殺的嫌疑暫且不論,站在演員的角度來看,雖有頂級流量傍身但在新生力量輩出的影視行當,不轉型光靠吃青春飯並不是長久之計,同期的李易峰憑藉《動物世界》從流量小生轉為實力派演員是一個成功案例,而對於稱霸古偶劇的楊冪來說,選擇文藝片《寶貝兒》轉型並不明智。

現實題材電影能夠提升個人口碑又有趙薇、范冰冰的前車之鑒何樂不為?楊冪似乎忘記的是除了扮丑外,趙薇、范冰冰同樣是有一定演技的,同期上映的《找到你》,馬伊琍的扮丑帶走了2個多億的票房。

電影上映前劉傑曾在採訪中表示希望觀眾不要因為演員而帶有傲慢與偏見觀影,這句話的本身在我看來並不客觀,從演員站到台前的那一刻起,必然會受到大眾的讚賞與挑剔,《寶貝兒》所追求的反思空間有多大,觀眾對演員喜愛的彈性便有多大。

楊冪完全可以憑藉《寶貝兒》逆襲,但她沒有。將小熒屏的表演搬到大銀幕,依舊是用眉眼的動態來體現心理活動,普通話與方言摻雜的蹩腳台詞讓觀眾齣戲,楊冪的表演在露怯,因為她撐不起這個角色。

其次對於32歲的楊冪來說,選擇出演20歲的江萌本就是難題,加上導演為了追求所謂的自然採用「無劇本」表演的方式,讓楊冪更難以沉浸在角色中,而拍攝過程中有意無意的給她特寫鏡頭,不知導演是為了體現楊冪的雀斑妝,還是為了凸顯她神態表演的短板。

流量提升了《寶貝兒》的商業價值與知名度,能夠讓「棄嬰」的社會問題被更多人看見,但目前來看,《寶貝兒》的影響力遠不及沒有流量的《嘉年華》。

不要說的太高尚,楊冪與《寶貝兒》不過是相互成全罷了,在利己心的驅使下,演員無法拒絕提升自己口碑價值的項目,片方也無法忽視流量帶來的票房,反應真實矛盾的現實題材面前他們缺少的不過是社會責任而已。

(文章來源於:八角文娛摘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喝咖啡de喵 的精彩文章:

夏洛特煩惱里的校花秋雅嫁給了最會拍照的男人,堪稱楊紫瓊接班人

TAG:愛喝咖啡de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