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軍之傑——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

百軍之傑——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

原標題:百軍之傑——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


1994年5月14日,坐鎮軍委的張震副主席到中原視察時,對駐守豫東某部官兵豎起大拇指說:「你們這支部隊是百軍之傑啊……」這支被張震將軍稱讚「百軍之傑」的部隊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預備隊——陸軍第20集團軍。


第20集團軍的前身是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閩東獨立師。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又先後編入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編為新四軍第1師,師長粟裕,政委劉炎。


熟悉我軍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幾大野戰軍中,凡是沾上「第一」的,都不是等閑之輩。有這麼一句話:八路軍擅攻堅,新四軍擅野戰。抗戰期間,新四軍1師深入敵後,轉戰千里,從新四軍戰史上被稱作「蘇淅大運動戰」起,這支勁旅就開始了野戰的征程。


抗戰後期,像這樣帶有戰略性質的行動,八路軍也有,就是王震率359旅南下湘粵,但戰略效果並不理想,最後返回陝北。而粟裕率1師南下後,在淅西北的天目山地區與國民黨軍針鋒相對,這裡本來是國民黨的第三戰區,正是該部直接製造了「皖南事變」。葉飛的蘇淅軍區第四縱隊,參加了痛殲52軍的天目山之戰,稍稍出了口惡氣。


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國共「重慶談判」協議,新1師於1945年11月北撤,在江蘇漣水組建成立新四軍第1縱隊,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賴傳珠,下轄3個旅。第1旅是蘇浙軍區第4縱隊,也就是新四軍1師1旅的老底子,曾是新四軍中的甲等師(新四軍旅即師),1縱的絕對主力;2旅為蘇中軍區教導旅,原新四軍6師18旅,新四軍曾經有7個師的編製,其中6師最弱,曾遭到日軍重創,後來併入1師;3旅前身是蘇浙軍區第2縱隊,一支剛剛由淅東遊擊縱隊升級而來的部隊,雖然說是游擊隊,可在北撤時,加上地方幹部在內超過萬人,在1縱當「老三」再合適不過。如此一來,1縱要戰鬥力有戰鬥力,要人數有人數。


由於黨中央的策略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為了搶佔東北,國共雙方調兵遣將,不遺餘力。羅榮桓帶的山東部隊可是八路軍115師的主力。山東抽調了大量部隊出關,1縱抵達山東後,原來是準備繼續北上東北的,可最後只走了政委賴傳珠,這樣四野就少了一支能征慣戰的新四軍,三野則多了一支驍勇善戰的八路軍。


原因是山東部隊走了6萬多人,還留下20萬之眾。羅榮桓走後,由陳毅接手,初來乍到的新四軍第1縱隊就改稱為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1946年1月),無疑成了絕對的主力,尤其是1旅有閩東紅軍的老底子,他們奏起《東進序曲》,黃橋大戰頑軍、車橋痛殲日寇。可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1縱來到山東後,與原山東部隊從生活習慣到打仗套路都融不到一塊,打起仗來處處不順。這讓葉飛很是窩火,多年後這位老將軍對這段經歷還耿耿於懷,他回憶說:「1縱入魯六戰,只有泰安一勝……」


真正讓1縱露一手的是宿北戰役。內戰全面爆發後,我軍在華東戰場一直處於被動局面,按當時陳毅的話說:「由於三月來戰爭,山野在淮北未能連續勝利,既未完成截斷津浦的任務,內線亦未殲敵,而且喪失五個城,部隊撤退多,前進沒有轉移多,疲睏病苦,與各兄弟兵團如劉、鄧、粟、陳賡等比較相形見絀……」


1946年12月13日,國民黨整編第69、第11師分別沿宿(遷)新(新安鎮)公路和宿(遷)沭(陽)公路向新安鎮、沭陽進犯。陳毅、粟裕集中山野1縱、2縱、7師、8師再加上華中9縱,在華中野戰軍的配合下,在宿遷對國民黨的兩個整編師展開了圍殲。雖然最後攻入人和圩,逼得第69師師長戴之奇殺身「成仁」的是2縱。但整個戰役最耀眼的還是1縱和8師,8師一夜激戰奪取峰山,為戰役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1縱像把尖刀,向敵人的縱深猛插,把整編11師和69師分割開來,3旅有兩個團差不多摸到了敵11師胡璉的指揮部,一時殺得人仰馬翻。

這一仗全殲整編69師,重創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11師。陳毅幾個月來一直緊鎖著的眉頭終於得以舒展,還詩興大發留下詩篇。宿北戰役開創了解放戰爭以來,我軍一次作戰殲敵最多的紀錄(殘敵二萬一千五百多)、我軍一次作戰殲敵一個整師的先例。也讓1縱善於野戰的特點充分展現出來,從此在華野有口皆碑。之後在華東戰場上,這樣的角色往往是非1縱莫屬,那就是奔襲、迂迴、穿插,像尖刀一樣直插敵人的心臟。



1縱初到山東時,攻城撥寨自愧不如山東八路,宿北戰役之後,葉飛揚眉吐氣,整個精氣神就不一樣了:咱1縱不但野戰在行,攻堅方面也不能含糊。在魯南戰役第二階段,陳粟指揮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8師、魯南軍區10師、魯中軍區9師全部、第4師10團、軍區炮兵團、濱海警備旅、華中野戰軍1師共27個主力團,圍殲國民黨軍26師和第1快速縱隊。作戰部隊為左右兩個集團縱隊,右縱隊(8師、9師、10師、濱海警備旅加4師10團)拿下嶧城;左縱隊(華中1師、山野1縱、炮兵團)攻取棗莊。


右縱隊白天攻城,晚上就突破南門,第二天凌晨,整編26師師長馬勵武就當了俘虜,三下五除二,仗打得乾淨利索。但左縱隊麻煩大了,負責主攻棗莊的是華中1師(今23集團軍),1縱負責攻打外圍的齊村。


齊村有整編51師133旅的旅部和一個團約2500人,也是個不大不小的攻堅戰。1縱上去的是主力1旅,不到兩天就拿了下來,才傷亡百十人。朝鮮戰場的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爆破有功,這時已經出名。華中1師師長陶勇是全軍公認的戰將,是輕易不肯服輸的人,這時卻打得異常艱苦,曾一度打算放棄。


這讓粟裕都感到吃驚,這時葉飛主動請纓,說我還有兩個旅還沒動呢,攻城不就是爆破嗎?粟裕大喜過望,就讓1縱去助1師一臂之力。葉飛讓1旅2團、2旅4團上,4團就是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沙家濱」團。粟裕還是不太放心,又讓善攻堅的8師又上去一個團。


陶勇正憋著一口氣,見來了生力軍,1師士氣大振。總攻開始後,1旅2團一鼓作氣,連續爆破,首先突破大圍,各路人馬紛紛湧進,連8師23團也是從這個突破口跟進的。整編51師很快就支撐不住,最終土崩瓦解。中獎師長周毓英也像馬勵武一樣成了戰俘。雖然以後1縱參加城市攻堅的仗打得不多,但像此類爆破的活已不在話下。


1947年1月下旬,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編,山野1縱繼續保留「第一」,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各旅分別改為第1、第2和第3師。作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接下來的萊蕪戰役中大顯身手。

1947年2月的萊蕪大戰,華野的九個主力縱隊悉數上陣,這一仗華野又創造了新的記錄,共殲七萬餘人。粟裕在戰後的總結大會上,毫不猶豫地把頭功給了1縱:「在各縱隊的配合上,第1縱隊最吃力,在整個戰役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就算第一功。」


1縱在萊蕪戰役中表現出色,在圍殲整編74師的戰鬥中,更是大顯神威。都說圍殲74師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要取首級,就得割開百萬大軍。當時華野有5個縱隊圍著74師,而國民黨又有10個整編師圍著華野的5個縱隊。外圍還有我華野5個縱隊在阻援,整個態勢是圍著一個74師在作文章。



看過電影《紅日》的人一定對發誓要報漣水之仇的6縱印象深刻,6縱飛襲垛庄,斷敵退路,功不可沒,但1縱此戰也是名留青史。5月13日黃昏,我主攻部隊開始出擊,據戰史記載:「當晚1縱3師攻克鳳凰山、曹庄一線,構成了阻南整編65師的堅強陣地……1縱主力則從該師與74師的結合部向南猛插。並於14日午前搶佔了天馬山、蛤蟆崮、界碑等要點,割裂了整編74師與此同時整編25師的聯繫」


這是一個十分艱險的任務,殺進去將腹背受敵。葉飛接受任務時,副政委譚震林開門見山:你們1縱隊這個「梅蘭芳」上不台,這齣戲不好開場啊!在外圍的10個整編師中,黃百韜的整編25師最為積極,到14日上午他們已將戰線推到了黃崖山、 狼虎山一線。黃崖山距 孟良崮6公里,兩地隔一段開闊地帶而相望,在最緊急的關頭,1縱甚至到了無兵可調的地步,幸好6縱有一個營路過,即刻被頂了上去。


圍殲74師是一步險棋,用6縱司令員王必成的話來說:倘使國民黨軍先我1分鐘到達山頂,阻擊25師的戰鬥,乃至整個孟良崮戰鬥恐怕就是另一番場景了。毛澤東主席也說過「這場戰役中國只有兩個人沒有想到,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就是我毛澤東!」


孟良崮戰役之後,華野1縱隨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與劉鄧、陳謝大軍共同經略中原。1948年11月,粟裕在中原地區指揮了一場空前未有的大決戰。根據後來整理的史料顯示,打響淮海第一槍的是華野1縱。


1948年11月5日,1縱到達新安鎮集結,8日傍晚進抵窯彎,將國民黨整編63軍包圍。8日傍晚至9日拂曉,在堰頭與敵63軍發生激戰,殲敵2000餘。10日拂曉,各師同時向窯彎外圍發起攻擊,至12日拂曉戰鬥勝利結束。整個戰鬥全殲國民黨63軍,創造了以一個縱隊殲敵一個軍的戰例。正如時任1縱1師政委曾如清將軍在回憶《首戰窯彎》中所述:「對於整個淮海戰役來說,這只是序幕中的序幕,更大的勝利還在頭。」整個淮海戰役,1縱參加了穿插、阻擊、攻堅、追擊等所有的作戰,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全殲敵杜聿明兵團。


1949年2月,第1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屬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軍長劉飛,政委陳時夫,各師分別改為第58、第59和第60師。隨後參加渡江戰役,解放上海後擔任上海警衛任務。戰後在江浙地區整訓,作為解放台灣的戰略預備隊。



朝鮮戰爭爆發後,第20軍於1950年11月在軍長兼政委張翼翔率領下入朝參戰。在長津湖戰鬥中,第58師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率領一個排堅守小高嶺陣地,頑強阻擊敵軍的衝擊,最後與敵同歸於盡,追授特級戰鬥英雄稱號,並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1952年10月第20軍回國,駐防浙江湖州,隸屬華東軍區。1955年1月,第60師與 華東軍區海、空軍共同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鬥,這是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三軍協同作戰的戰鬥。同年,改屬 南京軍區。


1967年8月,第20軍軍部移防杭州,執行「三支兩軍」任務。1975年7月,第20軍與濟南軍區的第1軍對調駐地,移駐河南省開封市。1979年,58師參加了中越戰爭。


1985年,第20軍改編成第20集團軍,轄58師、60師和原43軍的128師,以及坦克十一師、炮兵旅和高炮旅(59師改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山流水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民國文人上演的全武行事件
朱元璋竟然這樣對待體罰自己兒子的老師

TAG:高山流水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