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民日報:「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

人民日報:「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

來源:人民日報

解放思想、多想辦法,大膽改革、勇於創新,鄉村振興才能啃下一個個「硬骨頭」

一個好漢三個幫,實現鄉村振興,暢通社會各方興農支農的源頭活水很有必要。

記者近日在山東萊蕪走訪發現,當地試點涉農資金整合使用,變資金分散用、「撒芝麻」為集中用、統一用,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不少村子更新了基礎設施,辦起了鄉村旅遊,實現了脫貧致富;而山東新泰以社會資本為槓桿,提出「土地整治+高效農業+鄉村旅遊+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模式,也走出了一條以地興業、以地富民、以地促美的路子。很多類似整合涉農資金、激活農村資源的難題,靠著改革創新實現了「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帶動了農村繁榮和農業發展。

改革,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不竭動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農業生產力,解決了吃不飽肚子的問題;以全面取消農業稅為標誌的農業稅費改革,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焦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推動農業現代化穩步向前。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程,「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次重要變化,都離不開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當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無論管理模式、運行機制,還是土地流轉、產權制度,改革往往都牽一髮而動全身。解放思想、多想辦法,大膽改革、勇於創新,鄉村振興才能啃下一個個「硬骨頭」,取得實質性進展。

發展難題要靠改革破解。不少「三農」問題多年來之所以難解決,根源在於管理方式、資源配置、分配製度等改革創新不夠,束縛了農村農業發展。試看當下,農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通過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將農村的「死資源」變成「活資本」;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成效初顯,正在探索讓更廣大農民享受到集體資產帶來的收益。這樣的制度創新既符合農業農村發展規律和經濟規律,也為農民帶去了實惠和機遇。

資金和資源整合同樣有賴於改革創新。鄉村振興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離不開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譬如,農村貸款成本高、回報低,許多銀行不願意在農村放貸。破解這一難題,需要用改革撬動財政資金的槓桿,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風險補償等方式,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村。又如,一些農村土地資源分散、效益低下,出現人走村空、房屋閑置、土地撂荒等問題。促進農村閑散土地整合,提高土地流轉率,推動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更上一層樓,改革創新都是最好的解題法寶。

調動農民積極性,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更需要有創新的思路和辦法。長期以來,基層習慣了幹部拍板多、聽農民意見少,大包大攬多、依靠群眾少,不僅助長了「看客」心理,也容易在政策執行中造成不理解。鄉村振興,主體是農民,受益者也是農民。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通過改革創新,充分激發廣大農民的參與熱情,動員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作者為本報山東分社記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EIA:預計11月份美國頁岩油產量增至771.4萬桶/日
趨勢沒有任何變化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