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轉型投入智能咖啡機大戰,線下存續18年的「咖啡之翼」能否打破燒錢怪圈?

轉型投入智能咖啡機大戰,線下存續18年的「咖啡之翼」能否打破燒錢怪圈?

如果要說2018年的創投圈熱點,咖啡大戰算是其中之一。

有碰瓷星巴克的瑞幸咖啡,以及被媒體爆出倒閉的韓國品牌「咖啡陪你」,也有開出 52 萬個線上咖啡館的連咖啡(其中10%有真實銷量)。新興的互聯網咖啡品牌靠燒錢、營銷短時間內打開市場,但後續的運營服務、持續盈利能力還是未知數,因此多被詬病。那麼咖啡連鎖,還有別的招數嗎?

近期36氪採訪到了用另一種思路做咖啡的「咖啡之翼」,他們成立18年來,在130多個城市開了300多家店,也在加入了咖啡行業的智能新零售大戰。出於業務拓展需要,咖啡之翼於近期啟動了新三板定增流程。

採訪中,咖啡之翼創始人尹峰向36氪表達了幾個旗幟鮮明的觀點:

其一,除了一二線城市,下沉市場還有很多機會。正在覺醒的市縣二級市場的流量增速,也許會高於已經飽和的北上廣一級市場;

其二,茶、酒、咖啡一類重體驗的產品都需要長時間培養用戶,燒錢也不能替代這個培養過程。

其三,回歸理性,用產品結構調整+ 多重激勵裂變模型,有可能在擴張的同時實現盈利

其四,咖啡作為世界三大飲品,有非常大的人群基數,但中國本土還未誕生一家上市公司(新三板除外)。要想上市,合規、穩定的利潤增量是非常重要的。實體商業要實現盈利,就要看需求、成本、效率、產能這四個要點,其中後三點和互聯網模式是天生矛盾的。

咖啡之翼創始人 尹峰

言外之意,從線下起步的咖啡之翼,有可能成為黑馬。簡單梳理一下咖啡之翼的成長過程:

第一階段,2000年在長沙第一家線下店開業,前十年時間做直營店,開出了大、中、小型不同規模的店鋪模型進行嘗試,做精細化運營。

第二階段,2013年開始規模化複製,做特許授權,每年開出50-70家門店。

第三階段,2017年轉型新零售領域,推出了城市智能零售咖啡機「自由翼」品牌、迷你門店「小小翼」品牌,以及為了匹配業務擴張的供應鏈業務,目前新業務收入佔比已超過 50%。智能咖啡機簽約了2200台,其中已經投放1700台。

看似咖啡之翼經歷了3次轉型,但底層邏輯是一脈相承的 —— 回歸線下餐飲的本質,需求、成本、效率、產能。

官方表示,開啟加盟前,咖啡之翼的店已經實現盈利了。把經驗複製到特許加盟里,咖啡之翼的加盟店存活率在87%左右,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而現階段的自由翼智能咖啡機,則是把店鋪做的更標準化、智能化,能高效得去線下搶流量。

能達到比較高的存活率,主要在於標準化程度高、管控能力。而尹峰表示,自由翼的標準化、精確度,來自既有經驗的標準化,經驗則來自線下店的實踐,以及十幾年不斷完善的操作手冊、加盟手冊、運營指導手冊等八大手冊、五大系統(包含SaaS系統)。尹峰的邏輯是,這套模式能讓單店盈利,也就能確保單機盈利。

對咖啡、對線下的了解,幫助他們製造出了能在12分鐘完成一次內料更換動作的機器,故障率在千分之一,且口味標準化程度和品控管理難度均高於人工。

而智能咖啡機一役,對咖啡之翼而言非常重要。機器把降本增效進一步優化,意味著新的增長空間誕生。

自由翼的生產效率,對比線下店要提高了20-30倍(用戶到線下咖啡店去購買,獲取一杯咖啡要15-20分鐘,自由翼智能咖啡機只要30-45秒)。對傳統的加盟方而言,引進一台不知疲倦機器,等於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它體積小、隨時可移動,等於降低了租金成本,還可以去找線下流量(而門店開起來就很難移動了),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選址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從前20萬能開一個小的線下店,現在可以開五六個智能新零售咖啡店。

據尹峰介紹,某加盟方有運動會、音樂節的合作資源,實地投放效果是,一天一台能獲得上萬元收益,三四台機器一天的利潤抵得上其他固定場景幾個月的利潤。

咖啡之翼測了30多個類似的場景,發現排名前五的是寫字樓、高校、商超、景區、醫院。而前四個場景,也是咖啡之翼數百位既有加盟商已經紮根的地方,這也是新品牌自由翼的渠道優勢。

線上流量遇到天花板,線下流量是各大互聯網巨頭開掘的方向。而每台咖啡機則變成了更密集、更輕的線下流量埠。

當然,咖啡店業務不會停步。尹峰認為,咖啡天然具有社交屬性,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線下咖啡店不可能完全被無人零售取代,而咖啡機則是咖啡店的補充—— 它主打8-15元的市場空間,可以看作速溶咖啡和現磨咖啡之間的、相對空白的市場。除了咖啡,自由翼也能生產包括茶飲、果汁等在內的多種飲品

從行業現狀來看,咖啡賽道的熱,和市場空間足夠大不無關係。

據CBS報道,過去四年中國的咖啡消費量幾乎翻了一倍,咖啡進口量每年增長 16% ,而美國約為2%。預計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或達到3000億元。

此外,類比海外成熟市場經驗,中國自動販賣機的市場增量也很大,據 TechNavio 數據,美國自動販賣機(VEM)和便利店的比例為 30:1,2014~2018 年美國自動販賣機預期複合增長率高於 54.3%。而中國的智能零售才剛剛起步。

該賽道,中國也冒出了不少競爭者,比如友飲無人咖啡機、萊杯咖啡、咖啡零點吧、咖啡碼頭等品牌。其中友飲今年3月完成了過億元 A 輪融資,在辦公場景、高校場景布點超過千台;萊杯咖啡則在9個月內連獲三輪融資,融資總額在數千萬元。可見咖啡智能新零售賽道之熱。

據尹峰透露,為了快速開拓市場,公司引入了合伙人來推進新業務。首席戰略官劉佳勇,負責用戶營銷,曾為多個品牌的首席成長官,精通B端裂變增長模式。技術顧問葛楠,主要負責系統的優化升級,曾是365日曆的創始人。

—————————————————

註:我是36氪茉小莉,關注文娛、消費領域的新鮮事,交流可加微信 Spontaneous-Literary,勞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中科創星米磊:硬科技是每一次強國更迭的「密鑰」
高德開放平台總經理童遙:新的出行服務如何賦能出行未來?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