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希特勒三次「調停」中日戰爭

希特勒三次「調停」中日戰爭

1937年,孔祥熙訪問德國時,對他與希特勒的會談十分滿意,微笑不時掛在臉上。

希特勒對於中日戰爭,自始即與日本侵略者抱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日本的真正敵人是蘇聯,日本應當做好與德國從東西兩面夾攻蘇聯的軍事準備,對於蔣介石,應當拉過來作為反蘇反共的夥伴。1937年10月下旬,希特勒密令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向日本外相廣田探詢日本所希望的中日和平條件。當時上海尚未全部陷落,日軍提出了四個條件:⑴中國承認「滿洲國」;⑵華北特殊化;⑶中日共同防共;⑷中日經濟提攜。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奉命向國民黨政府轉告了廣田的上述條件。

希特勒三次「調停」中日戰爭

11月3日,也就是日軍在金山衛登陸的前兩天、狄克遜再度會晤廣田時,廣田因日軍在上海作戰已佔優勢而增加了內蒙自治、華北建立非軍事區、以親日派為華北行政長官的三個條件。陶德曼奉命將這些條件面達了蔣介石。蔣介石向陶德曼講了一句真心話:「如果接受日本的這些條件,中國政府必將無以立足,而共產黨起而當政,對日本也是不利的。」

稍停,蔣介石又作了補充說明:「目前九國公約國正在比利時開會,可望覓取和平途徑,暫時難於正式承認日本的要求。」11月28日,陶德曼在已被日軍佔領的上海建議再作一次中日和平的努力。12月1日,德國外長牛賴特勸告中國駐德大使程天放:「中國已無法轉敗為勝,而時間對中國不利。」在日本軍事逼降和德國外交誘降雙管齊下的局勢下,蔣介石動搖得非常厲害,他主張「堅守」南京不是為了戰略上的需要,而是等待陶德曼到南京來再作一次調停中日戰爭的努力。

希特勒三次「調停」中日戰爭

12月2日,陶德曼在外交次長徐謨的陪同下由上海到了南京。蔣介石召集國民黨高級將領會議,討論日方提出的條件。會後蔣接見了陶德曼,向他提出三點:一、以日本建議為和談的基礎;二、保持華北領土主權之完整;三、和談中不得涉及中國與第三國已成的協定。蔣介石懷疑「日本人說話不算數」,希望德國在和談中作雙方的公證人。陶德曼表示德國只能在幕後活動,不便公開參加談判。由於日本陸軍派軍人自恃武力,沒有等待德國調停成熟,繼續向南京進兵,12月5日蔣匆匆離開南京,13日南京陷落,德國的第二次調停遂告停頓。

南京失陷後不久,陶德曼又到漢口會見了蔣介石。他聽到了國民黨政府決定派孫科到莫斯科簽定中蘇同盟條約的消息,陶德曼立即將此項消息及中國人心傾向蘇聯的有關情況報告了德國外交部。其實,自中日交戰以來,蘇聯即於8月21日與中國簽定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並派志願空軍人員援華,蘇聯對中國的戰略物資援助,也比西方任何一國為多。

希特勒三次「調停」中日戰爭

12月26日,陶德曼將日本所提的更為苛刻的新條件轉達給蔣介石,蔣推託有病,叫宋美齡和孔祥熙代接見。但在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巨大壓力下,蔣介石不敢接受這些條件。張群曾向蔣獻策說:「和必亂,戰必敗,敗而後和,和而後安。」他的意思是說,如果過早地投降日本,必將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政府可能因此倒台,不如暫時「抵抗」一下,打得河山破碎後再講和,就可以取得人民的諒解而相安無事了。因此德國的第三次調停又告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紅軍懲戒營」送勞改犯上戰場
冷戰秘密:CIA打撈蘇聯失事核潛艇行動內幕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