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凝心聚力探索強校之路

凝心聚力探索強校之路

培蘭育蕙,春華秋實。江南大學一個世紀的薪火傳承,六十春秋的上下求索,走出了「因輕而立、依輕而興、靠輕而強」的發展道路。

大學之強,在於精神之立。「篤學尚行,止於至善」的八字校訓意蘊豐贍:篤學,蘊含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尚行,強調實際行動,尊崇實踐;止於至善,是不斷進取、開拓創新、永無止境的精神境界。江南大學匯聚並造就了朱寶鏞、秦含章、倫世儀等學術大師、專家學者,他們身上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懈的求索精神,深刻詮釋了校訓的精神內涵。

在這大學精神的引領下,學校堅持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瞄準科技前沿,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堅持「選擇性卓越」「提前進入」的學科建設理念,構建良好的學科生態環境;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積极參与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引領行業發展方向。

食品、生物工程、紡織、藝術設計、物聯網等領域凝聚了不斷進取的智慧與力量。生物系統與生物加工工程團隊解決了丙酮酸發酵法製備關鍵技術並實現產業化,成為國際著名發酵公司從中國購買的首個發酵技術;紡織技術創新團隊與卡爾邁耶集團等國際大公司開展合作,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經編CAD系統開發應用平台,裝備出口16個國家和地區的300餘家企業;與南方黑芝麻集團、安徽金種子集團、海正葯業等行業龍頭企業簽訂千萬項目合作協議;與各級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政產學研載體……

當前,學校「雙一流」建設已展現出令人振奮的美好前景,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發展需要為導向,確立了「到2020年,建成若干國際一流特色優勢學科,實現從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到建設特色鮮明的研究型大學的戰略提升;到本世紀中葉,形成一批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一流學科,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研究型大學和國際知名大學」的發展目標。

質量立校,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個性化培養的人才試驗區和基於工程能力的實踐教學改革,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構建通識課程體系化、專業課程精鍊化、特色課程實用化的通專融合課程體系,推進研究性教學方法改革;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加強課程協同育人功能;強化創新創業教育,通過人才培養目標引領、實踐平台重構、創業孵化聯動,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服務興校,全面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堅持科學研究的質量和內涵發展,加大基礎理論研究的投入和引導,提升學校基礎科學研究整體水平;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圍繞解決國家、行業、地方的重大需求,探索社會服務新模式,打造若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國家級科研基地、協同創新中心和科研成果高效轉化的產業平台,將學科優勢和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創新優勢。

人才強校,不斷創新和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機制。依託優勢學科平台及人才計劃,實施領軍人才引進計劃,匯聚高層次領軍人才;以優秀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引領,健全保障體系,培育中青年優秀人才;改革隊伍流動機制,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學科梯隊;推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文化鑄校,打造體現時代特徵、行業特色的先進校園文化。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掘豐富大學精神內涵,大力推動學科文化研究和建設,傳承創新校本文化,厚植育人文化底蘊,營造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以濃郁深厚的人文情懷、包容開放的視野胸襟,致力於與社會共融共進。

回顧往昔,令人鼓舞;展望未來,重任在肩。面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時代,學校再次吹響奮勇攀登的號角,繼往開來、砥礪前行。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2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人教社:統編教材中有張衡及地動儀的詳細介紹
全社會共同擔負起辦好教育的責任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