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作家,首先是一位資深的讀客

作家,首先是一位資深的讀客

作家,首先是一位資深的讀客


■《好好讀書:名家給年輕人的讀書課》

作者:麥家 蘇童 阿來 馬家輝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作家,首先是一位資深的讀客


麥家

作家,首先是一位資深的讀客


蘇童

作家,首先是一位資深的讀客


馬家輝

作家,首先是一位資深的讀客


阿來

禾刀

一杯茶,普通人痛飲乃因口舌之渴,茶友細品則是琢磨茶水中蘊含的山川況味。讀書如同喝茶,閱讀不難,但要真正領會一本書的深刻內涵,抵達作者所想表達的深度往往並非易事。

麥家、蘇童、阿來、馬家輝4位是曾斬獲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文學大家。《好好讀書:名家給年輕人的讀書課》這本書中,4位作家首度聯袂,從自己的私人書單里精心挑選20本,進行解讀。其中有他們的閱讀體驗,有他們與作者的交流,還有他們自己的創作經歷,當然也是站在讀者角度的一種解剖。

透過這堂「讀書課」,最為深刻的印象莫過於,作家首先是一位資深的讀客。

閱讀經典,抵達人性最深處

提倡多讀經典名著,此乃老生常談,但也不能不談,同時也是本書4位作家的「率先垂範」。

20本書中,4位作家除各對自己一部作品進行剖析外,其他無一例外將目光投向了中外經典名著,如《老人與海》《紅高粱家族》《包法利夫人》《小王子》《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麥田裡的守望者》《長恨歌》等。相信許多人已經讀過這些名著,但閱讀經典的體驗到底與作家們有何不同,這才是最值得我們深思之處。

本書中,4位作家並沒有簡單羅列閱讀經典名著的諸多好處,而是以親歷者的方式,帶領讀者逐漸深入名著的內核,體驗閱讀之美。

許多人接觸《朗讀者》,是因為英國女演員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同名電影。事實上,原著呈現的深刻內涵,現有的光影藝術很難充分表達,比如原著中對女主角漢娜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最令人匪夷所思的當是,當初努力掩蓋納粹經歷、一心渴望識字的漢娜,在掌握了諸多知識且即將出獄之時居然選擇了自殺。

在麥家看來,這樣的結局恰恰是作品藝術高度的呈現。漢娜最後的選擇並非人生的反轉,更談不上墮落,反而是她不斷成長和思想升華的結果。「漢娜在沒有覺醒前,認為尊嚴比生命更重要,覺醒後發現懺悔是第一重要的事」。

俗話講,學禮儀、知廉恥、懂敬畏。在數十年的學習中,潤物細無聲的知識慢慢充實了漢娜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她的思想覺悟,使她明白更多是非,於是不可避免地展開了對自己前半段不堪人生的正視與深刻的反思,這才是漢娜最終選擇以最為激烈的方式,與自己前半生決裂的根本原因所在。

《光榮與夢想》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曼徹斯特的名著。許多人從該部作品中讀到了歷史的宏大與複雜,而藏族作家阿來更感興趣的是該書的歷史敘事方式——該書展現的是「知識分子維護社會正義,觀察社會和人類如何艱難進步的寫法」。

阿來的感觸主要是因為對當下歷史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的嚴重「不適」,概因許多作品所展現的結果是,「中國古代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宮廷里的權力暗鬥史」——這一點,時下熱播的《延禧攻略》《如懿傳》等「宮斗」劇已經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4位作家的閱讀體驗告訴我們,經典名著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主要在於這些作品可以抵達人性的最深處,可以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更高點。換言之,經典名著區別於普通作品的關鍵之處在於,其呈現的是一個更接近抵達事物本真的視角。

閱讀,就要善於由此及彼

理想的閱讀,並不是「就書論書」,而是能夠由此及彼,觸類旁通。這是4位作家的閱讀分享給讀者留下的又一深刻印象。

閱讀本書發現,4位作家並沒有滿足於作品呈現的書面意義,而是通過「旁系」閱讀,對作家成長經歷、作品創作背景,以及作品可能映照的社會現實等進行了深入打撈。正是因為通過對大量信息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所以作家們總能「生成」更為特別的結晶。

麥家除了讀海明威,還閱讀了加繆、馬爾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魯迅等大量中外作家的作品。幾乎每位作家,都有大量閱讀的習慣。這不是一種機械的閱讀「刷卡」,而是對經典精華的日積月累。

書中,蘇童除了解讀卡夫卡晚年的作品《城堡》,還用大量筆墨對卡夫卡的《變形記》《飢餓藝術家》等作品進行了深入分析。在蘇童看來,至少在精神層面,卡夫卡的所有作品都是一體的,「他的每部小說看似不是在寫現實,但其實處處都在寫現實,這些小說被賦予了哲學意義,其實就是人類生活作出的某種預言和判斷」。

正是有了對卡夫卡的更多了解,所以透過《城堡》這部作品,蘇童更加深切地認識到,雖然「有一個地方我們永遠無法抵達」,但人的骨子裡,還是需要種百折不撓的力量。

還有阿來閱讀的三部作品,都不是與他創作關係最密切的文學作品,而是涵蓋了自然、歷史和社會等學科。、

他讀《寂靜的春天》,順理成章地將思想觸角伸展到了生活的當下,並藉此進行了反思;香港作家馬家輝,他遠不滿足於對《長恨歌》精彩故事的書面理解,而是藉此看到了王安憶的人生經歷,所以他指出,王安憶「作為上海女作家的意義,恐怕不是祖籍上的,而是她生活、成長意義上面的,不是地域血緣的,而是地域經驗的」。

作家們並沒有闡釋延伸閱讀的方向和範圍,但從他們的閱讀體驗看可以琢磨出這樣的一條規律,即閱讀是「我隨我心」,興趣是最大的牽引力。或者說,興趣的深度,影響「旁系」閱讀的廣度。

閱讀並非一把金鑰匙

閱讀需要時間,越是海量閱讀,越是需要時間。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時間對於許多人而言似乎是個「稀缺品」。4位作家並沒有大談特談自己的閱讀安排,但寫作並非一開始都是他們的主業。

比如麥家和馬家輝,他倆最後走上寫作道路,均緣於長期閱讀興趣的結果。有趣的是,麥家一開始語文成績並不好,高考僅考了60分。

《朗讀者》中的「文盲」漢娜可以通過數十年如一日的閱讀改變自己,現實中,閱讀同樣可以改變我們很多人。閱讀雖然未必可以提供一把通向物質充盈世界的金鑰匙,但閱讀可以充實閱讀者的精神世界,收穫物質難以抵達的精神歡愉。

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8%,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8.2%。光鮮數字的背後,是刷屏閱讀的崛起。

刷屏閱讀是一個頗為糾結的話題,一方面為人們的閱讀提供了更多方便,另一方面作為電子產品又無法迴避對瀏覽數據的瘋狂迷戀,至而大大削弱深閱讀的可能性,更別談像4位作家這樣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式的「廣閱讀」。

倒是以為,越是刷屏時代,越應回到書本閱讀,這不僅可以有效抵制電子產品的誘惑,還是最大限度培養閱讀興趣的重要基礎,當然也是4位作家給我們的又一閱讀啟示。

責任編輯:高恆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