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線上閱讀的獨腳獸

線上閱讀的獨腳獸

暑期檔,《延禧攻略》一炮而紅。

腹黑的人設、在線的演技、飽和的色調、精緻的妝容、考究的道具,《延禧》走紅之謎,坊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可以明確一點:沒有流量明星。

其實這部於正團隊的原創翻身之作,本質上無非是:

「流水的清宮劇,鐵打的老編輯。」

內容佳作上位成爆款,顛覆了以往「無明星,不成戲」的固定格式,愛奇藝也宣布取消播放量顯示,彷彿要和過去那個唯流量時代告別,轉而重視優質內容和用戶體驗。

似乎我國文娛產業正面臨變局,粗製濫造的流水線產品面臨淘汰,有血有肉的內容佳作將冉冉升起。

文學是最傳統的傳播載體之一,無論是傳統名著,還是現代網路文學,長久以來都在為影視、遊戲等文娛行業輸出精品內容。

泛娛樂IP運營時代的到來,不僅讓苦苦耕耘的文字創作者們有了賣書以外的版權收入,也讓背後煽風點火的資本獲得了巨額收益。

未來誰掌握了優質內容,誰就能在文娛行業內屹立不倒,已成為業界公認的真理。

那目前誰掌握了國內原創內容的頭把交椅呢?

1

萬水千山總是情,騰訊說行你就行。

在中國文學內容江湖上,閱文是首屈一指的大文閥。

港股上市的閱文集團(HK:00772),成立於2015年,由騰訊文學盛大文學強強聯合而成。

旗下有起點中文網、雲起書院、紅袖添香等知名閱讀品牌,不僅在數量上囊括了全網近80%的原創內容,還匯聚了最多的頭部優質資源。

耳熟能詳的《步步驚心》、《鬼吹燈》、《琅琊榜》都來自閱文旗下平台。

前五大平台網路文學總數佔比(含重複簽約)

閱文在內容上的絕對優勢讓後面的追趕者望塵莫及,但類比其它市場,成熟市場很容易出現雙巨頭主導的局面。

閱文市值接近500億,A股的掌閱科技和中文在線均不足百億,體量差距很大。

這麼說來,網路閱讀行業的老二寶座還有待爭奪。

閱文與掌閱版權作品數量對比

我們知道,互聯網行業容易出現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微信一稱霸,再也不會有第二個社交通信軟體撼動其地位。

但內容行業就不一樣了,由於內容和渠道的多樣化,參差百態乃文學世界之本源。

這門生意,自然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在內容行業的第二梯隊中,中文在線掌閱科技(603533)都是佼佼者,但前者似乎有些「不務正業」,而後者,靠做PC、移動端閱讀器起家,是爭奪亞軍的種子選手。

成立於2008年的掌閱科技,和iPhone、安卓是同齡人,那時移動互聯網尚處創世階段。

想當年,人們還習慣用電腦登錄小說網站,或是將小說下載功能機中進行閱讀。

一朝天子一朝臣,各領風騷數百年。

移動互聯網的新生代弄潮兒掌閱,賭對了流量向手機轉移的大方向。

他開發的專用於智能手機閱讀的「掌閱App」大獲成功。

時至今日,掌閱也是市場上用戶基數最大的閱讀應用。

閱文與掌閱App月活對比 單位:億

在騰訊陣營團團圍攻下,掌閱頑強守住了閱讀類單體App月活第一名。

在巨頭環伺的惡劣環境下,掌閱靠什麼活了下來?

2

主席說:「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1.1億左右的常駐用戶,是掌閱巋然不動的基本盤,也是其更進一步的核心籌碼。

在內容領域被閱文碾壓的當下,月活第一的App,是掌閱正兒八經的核心資產。

掌閱App得以保持優勢,有兩大原因:

一為App本身的差異化競爭;

二為硬體渠道預裝和推廣。

就App本身來說,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閱讀類App除了掌閱和閱文,還有阿里的書旗閱讀和網易的蝸牛閱讀以及曾經風光一時,背靠中國移動的咪咕閱讀。

雖然這五款App看似大同小異,但仔細研究也能發現他們在發展路徑上的差異。

從左至右依次為:閱文QQ閱讀、掌閱、阿里書旗、網易蝸牛、咪咕讀書

我們挨個說:

1、高舉高打之QQ閱讀

掌握了最頂級作家資源的盛大文學,併入騰訊,強強聯合後,閱文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塊肥肉,在首頁醒目位置就可以看到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和辰東的完美世界。

頭部資源已被閱文買斷,其它平台無法檢索到,這是閱文的核心優勢。

又有qq這個入口帶來的巨大流量,可以說閱文只要不犯什麼錯,就可以坐穩龍頭老大的位置。

2、廣種薄收之書旗閱讀

阿里的書旗閱讀起步晚,掌握作者資源較少,選擇了另闢蹊徑。

他重視對新生代原創作者的開發,個人用戶可以很方便的在平台上投稿,首頁相當部分版面留給了小作者原創。

這部分還未成名的作者簽約和買斷費用很低,只需要10~20元/千字,要是這些作品經歷大浪淘沙真的出了幾個爆款,那可比閱文與「大神」動輒上億的簽約買斷費用要划算多了。

3、精華在評論之蝸牛閱讀

網易的蝸牛閱讀從UI設計上就給人一種文藝范的感覺,陽春白雪,調性高雅。

事實上它想抓住深度閱讀用戶,主打差異功能在於深度讀者之間的交流、書評。(這一點類似於特色在於評論的網易雲音樂)

4、跳樓大甩賣之咪咕閱讀

背靠中國移動,過去曾霸佔榜首4年的咪咕閱讀,如今已經滑落到了第三梯隊。

最近一直在強調自己的9.9元包月業務,對比當下,一本出版讀物價格普遍在20~40元之間,普通網文訂閱價也都在5~15元。

九塊九包月就可以免費看所有書的價格確實讓人心動,但這也讓市場擔心,過低的價格最終會傳導到作者端,壓低作者的收入,導致優質資源的外流。

掌閱與這5家競爭,可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簽約作者和IP資源量雖然無法和閱文相提並論,但遠遠超過阿里和網易。

而且這些資源也不僅局限於網路小說。

圈得住網文小說讀者,也能吸引獲取知識型讀者,此外,還獲得了許多暢銷實體書和經典名著的電子版(價格低於實體書)的發行權。

類目全面程度甚至超過以網文為重點的qq閱讀,符合掌閱的slogan——「隨身攜帶的圖書館」

僅在安卓平台,就有高達9.4億的總下載量,當然,和掌閱起步早有莫大關係 來源:公開資料

掌閱至今還是守得住閱讀類月活的第一寶座,光靠App上這點差異還不夠。

在其「快速搶佔市場」戰略中,「預裝分成」是核心戰術。

也就是與第三方渠道,主要是硬體廠商(如OPPO、VIVO、華為等),由這些手機廠商在生產時將掌閱App預裝在新機里,日後掌閱將App收入與手機廠商分成。

過去這個分成比例為五五開,隨著競爭加劇,這兩年已逐步轉變為掌閱與手機廠商四六開,讓利很大,分成比例還有進一步提升可能。

分成比例的變化,影響了掌閱盈利能力,近幾年營收雖然保持了50%以上的狂奔,但毛利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凈利潤未受毛利下滑影響,甚至略有提升。

道理和賣軟體的生意一樣,掌閱賣的也是虛擬產品,就算營收規模成倍增加,三費並不會發生太大改變。

渠道開支近兩年陡增,35%以上的營收用來給手機廠商分成

營收規模越大,成本並不會同比例增加,若將來毛利率能穩定在一個水平,凈利率將隨著營收的增長而穩步提升。

3

全年35%的營收被硬體廠商生生劫去,掌閱如此大出血,到底值不值?

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掌閱的生存法則上去。

試想,面對閱文這般體量的競爭對手,主動出擊是以卵擊石,與其如此,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當然,並不是真的龜縮不出,而是切換到防守姿態——內容資源上無法抗衡,那就固守、加強自己的優勢,把火力都配置到App這一個點上。

如今互聯網創業已經不像前兩年那樣火熱,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用戶不需要更多的軟體了。

不僅是手機容量有限,用戶時間更加金貴,現在的用戶通常針對一個需求只會保留一個App。

這就為閱讀類App創造了一個天然護城河。

電子閱讀這個行為有兩個特點:需要實時保存閱讀進度,需要把現金先充進平台賬戶。

這兩點決定了一旦用戶開始使用一個閱讀App,切換成本大。

硬體生產端預裝,這種「流氓」手法對占絕大多數比例的輕度用戶而言非常奏效。

他們並沒有興趣去搜索對比不同的App有什麼區別,既然買回來的手機已經可以看書閱讀了,就不會再去了解別的App,如果進一步開始付費,那就基本可以鎖定為掌閱的長期用戶了。

其它閱讀App相較QQ閱讀而言,既缺流量也缺內容。

掌閱在流量上還略勝一籌,在未來的競爭中至少不會是首先被淘汰的一個。

佔35%營收比例的開銷,被劫的是財,買的是命啊。

讀到這裡,也許使用華為、VIVO的讀者已經注意到了,我們手機里的閱讀App為什麼不是掌閱,而是硬體廠商的品牌,如「華為閱讀」。

硬體廠商也在打造自己的App?

這似乎不符合直覺,難道他們也想在這個白熱化的市場分一杯羹?

硬體廠商不會那麼傻。

其實這些硬體廠商的App只是馬甲,不管是為了預裝軟體的風格統一,還是進一步優化閱讀體驗,都始終繞不開內容來源的問題,還是得抱緊內容商的大腿。

華為閱讀App圖標與掌閱App圖標(形狀一致,華為閱讀得到掌閱授權)

抱大腿有兩種方式,一是做渠道,融各家之長,如小米的多看閱讀,我們可以在上面看到閱文的資源,也可以看到咪咕讀書的資源。

另一種乾脆只是做了個外殼,如華為閱讀,甚至可以直接用掌閱的賬號登錄,同步掌閱上已經購買的作品。

不管是哪種方式,都不會對掌閱造成實質的威脅。

4

俗語曰:「不需跑過老虎,只需跑過你。」

掌閱擁有的內容資源,一不如閱文;二不如中文在線。

乍一看中文在線好像更有機會成為該領域的亞軍,可惜,中文在線有自身的問題——終端無力、方向搖擺。

先說終端無力:

中文在線起步早,前身易得方舟由幾位清華學霸在1999年創辦,20年的運營,積累了大量網文版權。

但是在終端產品的開發上馬馬虎虎,2006年就成立的17k小說網反響平平,很少有人記得這個名字。

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後,延續了PC時代的馬馬虎虎,在自營閱讀App上毫無建樹。

不管是在線閱讀業務的營收還是月活,比起閱文和掌閱都只是一個零頭。

在線閱讀收入與在線閱讀移動終端月活佔比

酒香也怕巷子深,中文在線就像一個不對外開放的藏書館。

自家的閱覽室經營不善,將藏書都分發給下游的電信運營商、咪咕讀書、微博供人閱讀。

盈利和知名度自然不如自家閱覽室經營興旺的閱文和掌閱。

雖然囤積了大量版權,但沒有足夠的讀者基數。

優秀內容需要市場發掘,掌閱和閱文的巨量客戶資源不僅給公司帶來了當下的主要營收。

數以億計的活躍讀者,不斷篩選發掘著百萬網文作者的優秀作品。

實際上,在文學江湖上,內容和讀者,並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有機整體。

第二個問題是方向搖擺不定。

2018年3月,以增發的方式收購網路社區g站咕嚕咕嚕,對價為10億,這樣的價格收購一個並不出名的網站,很難讓人覺得是一筆賺錢的生意。

2018年6月又宣布要收購深陷危機的A站部分股權,標的比G站要優秀的多,但中文在線旋即又將收購機會轉給了快手。

只想通過一些資本動作來進軍一個不熟悉的市場,還如此搖擺不定,很難讓人看好公司在這些業務上的發展空間。

中文在線意識到了00後的消費潛力,有意進軍二次元市場,思路本沒有錯,錯在眼光和執行力。

回過頭我們再看掌閱,內容存量上確實不如中文在線,但擁有不輸閱文的終端市佔率。

防守反擊,這是掌閱在內容升級背景下的最優選擇。

5

互聯網的的終極奧義,在於將人們的溝通成本無限降低。

換言之,信息的交流成本將無限趨於零,這意味著,隨著互聯網的深化,爛作會在信息市場中被快速識別,佳作會因口碑發酵而低成本崛起。

在受眾品味升級帶動的內容升級大背景下,在內容數量上的劣勢將不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閱文集團如日中天,幾乎壟斷頭部網文寫手資源,中國最受歡迎的50位網路作家中,閱文就簽下了41位。

但老大有老大的難處,為穩住大佬,閱文付出巨大成本。

2017年,閱文營收超40億,成本同比增長34.5%至20.2億元,其中內容成本同比增長52.6%至12.8億元人民幣,相當部分的收入被用來買斷版權和作者分成。

而且為了爭取頭部作家,常常需要開出極具誘惑的價格,比如寫《斗羅大陸》的唐家三少去年版稅收入1.2億元,一半以上由閱文支付。

這些大佬靠著網文平台功成名就之後,往往都有了一定的社會資源,手裡也有一些未被閱文買斷的作品的改編權,也看到了自己的IP價值。

大佬通常會選擇聯合場外的影視、遊戲以及產業資本自立門戶,賺更多的錢。

比如南派三叔的南派投資,成立不到一年就獲得了小米等重量級企業一億元的融資,成功開發了《盜墓筆記》IP,又催生了《老九門》、《沙海》等伴生IP。

預計整個「盜墓」IP包括電影票房、授權收入、遊戲收入等市場預估值將超200億。

這些超級肥肉本可由閱文獨享,但是隨著作家自立門戶,引進了其它分食者,閱文存在重金養白眼狼的風險。

在這一點上,掌閱作為一個內容領域起步不久的公司,並沒有閱文那樣的資金實力和必要性一定要去籠絡頭部作家。

把資源和精力放在培養新生代作家上,效果或許會更好。

隨著讀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網文生產線的成熟,過去男頻秒天秒地的爽文和女頻霸道總裁的戲碼將會漸漸「審美疲勞」。

反之,網文市場上將會湧現大批更硬核、更燒腦的作品,不少能寫出此類優秀作品的作者此時還很便宜,當務之急是加快節奏將他們招攬進來。

掌閱就是這麼乾的。

其內容平台——掌閱文學成立於2015年,走精品路線。

截至上半年,掌閱文學有簽約作者5.5萬名,就這五萬多名作者,去年收到了掌閱發放的3億稿酬。

與之對比,閱文在招股說明中稱旗下有530萬註冊作家,近兩年的稿酬開支也只在10~12億左右。

也就是說,幾個大佬又包圓了大半薪酬,可見閱文大部分註冊作者幾乎都不拿到錢。

掌閱則依靠精品路線,拉攏了大量性價比較高的「中產」作者。

今年上半年,掌閱又啟動了新人培養計劃,分別與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建立了原創人才基地和IP研究基地,也是近年來網路文學平台首次大範圍與高校展開合作。

知識不僅是力量,知識也可以變現,頂級學府的學子生產有內涵、高水平的網路文學作品,似乎也符合內容升級大潮。

「拉攏穩定中層作者資源+培養高校網文新人」是掌閱在內容方面定下的追趕策略。

一言以蔽之:閱文投大藍籌,掌閱投成長股

但這畢竟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小樹苗才剛種下,收穫尚早。

而在掌閱的財務報表上,我們讀到了另外一種內容快速追趕的可能。

掌閱賬面上長期躺著10億左右的來源於IPO的貨幣資金,買理財產品吃利息。

這筆資金在募集之初是為了「數字閱讀資源平台升級、數字閱讀技術平台升級和數字閱讀海外開發項目。

這筆錢,本是用於終端平台。

遲遲未動,顯然並非是利息高,而是管理層似乎意識到再搞App已到瓶頸,邊際效益不大。

擴充相對欠缺的內容資源,是更明智的選擇。

但這不是買大白菜,收購內容資源是門技術活,不僅要守時,還要待機。

有人猜測掌閱會入股中文在線,獲得它的部分作品庫和版權,方便日後IP綜合運營,擺脫營收過於依賴數字閱讀服務收費的現狀。

老二老三結盟固然美好,但現實中會有諸多困難和障礙。

君臨認為直接入股收購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與中文在線開展其它形式的合作,或者用這筆錢收購中小作品庫或買斷一些內容的可能性。

文娛產業內容時代的到來,預示著將來的中國很有可能出現一批小奈飛、小漫威,不僅前台更光鮮的影視行業會受益,後台的內容提供者網文產業也將迎來大時代。

這裡不會演變為「既生瑜,何生亮」的生死之搏。

廣闊的市場空間,既容得下閱文,也容得下掌閱。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想,「這家公司我能投嗎」?

這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為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君臨 的精彩文章:

巴菲特的planB
5G時代,誰能重現4年30倍的神話

TAG:君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