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與曾業英先生商榷:擊椎生絕非唐璆,而是蔡鍔(大結局)

與曾業英先生商榷:擊椎生絕非唐璆,而是蔡鍔(大結局)

原標題:與曾業英先生商榷:擊椎生絕非唐璆,而是蔡鍔(大結局)


核心提示: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曾業英先生於《歷史研究》第3期發表《擊椎生不是蔡鍔,那又是誰》一文認為,擊椎生絕非蔡鍔,而是籌滇協會的倡議人唐璆。但經湖湘近代人物研究專家鄧江祁教授查考,曾先生的上述結論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擊椎生絕非唐璆,而是護國元勛蔡鍔。本刊自即日起連載鄧江祁教授的辯駁文章,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蔡鍔,字松坡,別號擊椎生


第五,經查,1913年7月,擊椎生還曾在雲南出版的《南針》雜誌第二期上發表過《讀王君亮疇〈中華民國憲法芻議>》一文(資料之一)。《南針》雜誌是雲南政見商榷會的會刊,創辦於1913年6月。而雲南政見商榷會則是1913年3月經蔡鍔批准成立的,以雲南都督府政務廳長李鴻祥為會長,蔡鍔與民政長羅佩金為名譽會長。(資料之二)前述為蔡鍔題寫「少年別號擊椎生」那副輓聯的郭燮熙就是該會的總務幹事。對於《南針》雜誌的創辦,蔡鍔是支持的,曾為之撰寫一篇祝詞,刊登在該刊第一期上。擊椎生在《讀王君亮疇〈中華民國憲法芻議>》一文中對王寵惠(字亮疇)堅持主權在民的制憲原則、省長由省議會選舉和限制總統權力的條文不滿,主張主權在國,擴大總統權力,省長由大總統任命。筆者在《蔡鍔的擊椎生筆名考論》一文中曾將擊椎生的上述觀點,與當時蔡鍔在其他文電中提出的相關觀點和主張作了對照,發現二者真正「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同時還指出,蔡鍔當時對於王寵惠起草民國憲法是知情的,因為1913年2月7日,蔡鍔在其致各省都督電中不僅堅決主張民國憲法宜以鞏固國權為主義,大總統有解散議會權、任命國務員之權,而且特別「懇程都督(江蘇都督程德全)轉商王君亮疇兼采此議」。(資料之三、四)


對於擊椎生的這篇文章,曾先生應當是知道的,因為他在文章一開頭就以此文嚴厲教訓別人:「不少歷史研究者卻不假思索,僅依據劉達武這一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記載,就認定擊椎生是蔡鍔。有的研究者還將以這個名字發表的文章收錄於所編蔡鍔文集中,如毛注青等人1983年編輯出版的《蔡鍔集》,就收錄了1913年7月15日擊椎生髮表在《南針》雜誌上的《讀王君亮疇〈中華民國憲法芻議〉》一文。」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口口聲聲說要對歷史負責的曾先生竟然在操觚之中把這麼重要,以致其一開始就拿來「說事」的擊椎生文章忘記得一乾二淨,在後文中竟隻字未提。不知曾先生是真的忘記了,還是發現了什麼而故意迴避?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對於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的曾先生而言,都是實在太不應該了。


顯而易見,對於解開擊椎生的真實身份之謎而言,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任何研究擊椎生是誰這個問題的人都不應該放過。因為第一,從時間上看,此文是民國成立之後,擊椎生首次、也應是最後一次在雲南「重現江湖」。其發表的時間不是遠在六七年之前,而是離唐璆離滇的時間不到1年,離蔡鍔逝世也只有3年多。因此,這是距唐璆離滇、蔡鍔離世最近的一篇文章,因而也應是最容易揭開擊椎生的真實身份之謎的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第二,從文章的內容看,這篇文章涉及當時社會普遍關注的憲法制定這樣重大的問題,因此,對於這樣的重磅文章作者的真實身份,當時雲南政見商榷會及其機關刊物《雲南》雜誌社的人肯定不會不知道。第三,從文章發表的刊物上看,此文不是發表在1907年遠在日本出版的《雲南》雜誌上,而是發表在1913年7月雲南昆明出版的《南針》雜誌上,讀過此文的人肯定比從《雲南》雜誌上讀過擊椎生詩文的人要多得多,知道其作者真實身份的人也肯定不少。第四,從當時雲南人對蔡、唐兩人了解的程度看,當時蔡鍔是雲南都督,知名度肯定很高。而唐璆,如前文所證,自1909年入滇到1912年9月之後離滇,雖在雲南只有2年多的時間,但他在滇期間發表過《滇蜀鐵路宜改道滇邕議》和《雲南土司問題》等當時在雲南影響很大的文章,而且他還很活躍,先後擔任過雲南寶華銻礦公司總理、都督府參議、統一共和黨雲南支部書記幹事之職,又兼任過某報紙的主筆,因此在雲南也是個知名度不低的人物。既然如此,作為雲南政見商榷會總務幹事的郭燮熙和雲南報界老人的惠我春對在《南針》雜誌上發表如此重要政論文章的作者的真實身份不可能不清楚,更不可能在為蔡鍔題寫的輓聯中張冠李戴。而況,當年在日本與唐璆共同發起籌滇協會的愛國志士有40多人,雲南有孫志曾、孫光庭、吳琨、顧視高、華封祝、何國鈞、姜梅齡等20人,四川有蒲殿俊、鄧榕等人,貴州有劉顯治、陳廷策等人,湖南有晏才傑、蕭堃等人。這些人既非常了解唐璆又非常熟悉蔡鍔,而且蔡鍔逝世時,大都還健在。雲南籍會員中,孫志曾擔任過《雲南》雜誌及其副刊《滇粹》副總編輯,蔡鍔發動昆明「重九」起義時,孫積极參与,並歷任雲南軍政府軍法處處長、高等檢察廳廳長、高等審判廳廳長、軍政府秘書長等職;孫光庭和顧視高分別為民國初年雲南選出的參議院和眾議院的議員,護國戰爭時擔任過雲南都督府秘書;華封祝曾任雲南軍政府參議院參議員;吳琨擔任過雲南軍政府實業司司長;何國鈞曾任蒙自道台、護國軍第二軍總參謀長兼第三梯團長等職;姜梅齡曾任《雲南》雜誌編輯,後任滇軍將領,參加過援藏之役,又隨蔡鍔赴川征討袁軍。湖南的晏才傑、蕭堃與蔡鍔為寶慶老鄉,曾同在日本留學;民國成立後,晏才傑在中央政府財政部工作,1915年蔡鍔曾為其《田賦芻議》作序;而蕭堃則到雲南輔助蔡鍔,並隨蔡鍔參加了護國戰爭。倘若郭燮熙和惠我春為蔡鍔題寫的輓聯果真是張冠李戴,難道他們都會象曾先生所說的那樣「出於對蔡鍔的尊崇和景仰」,聽由郭、惠二人篡改歷史事實,而不站出來予以指正嗎?既然對於這個問題,他們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指正,那麼也就足以證明郭、惠二人之所言不虛。

所以,曾先生要弄清擊椎生是誰,還必須面對這篇文章,並深入研究以下問題:此擊椎生,是彼擊椎生嗎?如果此擊椎生不是彼擊椎生,曾先生難道不應該拿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證據,並得出符合史實的結論,以撇清此擊椎生與彼擊椎生的關係嗎?如果此擊椎生就是彼擊椎生,為了真正對歷史負責,曾先生難道不應該說明此時遠在湖南因組織國事維持會而「幾遭不測」的唐璆何以又要以擊椎生的筆名輾轉向雲南《南針》雜誌投稿,發表自己的政見的原因嗎?難道不應該拿出唐璆當時在憲法問題上的論述和觀點與擊椎生文章中的相關觀點進行「對照」,以證明兩者「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嗎?


總之,曾先生在《擊椎生不是蔡鍔,那又是誰?》一文中,關於擊椎生「八九不離十」就是唐璆的各種理由,都是曾先生的一廂情願,沒有一條是能夠成立的;其有關論證也都是失敗的,沒有一條是可以站得住腳的。所以,唐璆與擊椎生絕非「八九不離十」,而是「八竿子打不著」。經分析,筆者認為,曾先生失敗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失誤:一是史料方面的失誤,應有的史料,掌握得不夠;已有的史料,研讀得不夠。二是方法論方面的失誤,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從根本上違反了歷史研究的科學精神。三是論述方面的失誤,別人的觀點無法駁倒,自己的觀點不能成立,而且還有大量的漏洞和該做而未做的功課。


此外,曾先生還說:「對擊椎生是蔡鍔筆名的說法,我還是一直心有疑竇。因而,2008年在1984年編輯出版的《蔡松坡集》基礎上增補《蔡鍔集》時,雖然補錄了蔡鍔以蔡孟博、劫火仙為名發表的文章和譯作,但還是不敢造次,而謹遵先賢『安愚而暫默』的訓誡,未將署名為擊椎生的詩文一併錄入。」由此可證,正是由於曾先生的成見、偏見和謬見,以致蔡鍔以擊椎生為筆名發表的詩文,長期不能與廣大讀者見面,嚴重影響到蔡鍔研究的開展和深入。這不能不說是曾先生的嚴重失職和失誤,必須儘早予以糾正。


為了真正對蔡鍔、唐璆和歷史負責,在此文的最後,筆者不妨改用曾先生文章中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論: 


在沒有出現新的經得起檢驗的能證明擊椎生不是蔡鍔的史料之前,我認為仍可認定這個在《雲南》和《南針》等報刊上發表詩文的擊椎生絕非唐璆,而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民族民主革命家,護國元勛蔡鍔將軍。《歷史研究》《國家人文歷史》等刊物上刊登或摘錄的曾業英先生《擊椎生不是蔡鍔,那又是誰》一文竟張冠李戴,將擊椎生誤認為唐璆,不能不說是個重大失誤,亟應以適當方式予以糾正,以免對蔡鍔和唐璆的研究造成不良影響。


資料之一



資料之二


資料之三



資料之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鄧說史 的精彩文章:

異哉:曾業英先生還不認錯?擊椎生還是唐璆?(十三)

TAG:老鄧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