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房掛貼太多字畫顯俗氣 清朝人如何裝修書房

書房掛貼太多字畫顯俗氣 清朝人如何裝修書房


清朝人如何裝修書房

書房裡既要講究顏色協調,又要有變化。

有一棟豪宅不如有一間好書房,知識才是人類最好的裝潢,這一點是大多數人的共識。而作為儲藏知識的書房,也需要裝潢,一來有利於書本的保存;二來也有利於讀書人的觀感,營造一個好的讀書環境。讀書一世,既需要內容,也需要形式。

我們來看看清朝戲劇家李漁的《閑情偶寄》是怎樣營造書房的,應該有所收益。

文、圖(除署名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黎平

疏朗:

牆壁不宜貼掛

太多書畫

書房畢竟是一個空間,必須講究牆壁、柱子、門窗的裝飾。李漁開頭一句話就是「書房之壁,最宜瀟洒」,要怎樣才能瀟洒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用油漆,「欲其瀟洒,切忌油漆」。李漁認為油漆是俗物,房間里用它是不得已而為之。門窗用油漆,是為了遮蔽風雨,廳堂柱子用油漆,是為了防止塗污。而書房之地,外人很少進去,同時又是裡間,風雨一般進不去,沒有這些顧慮,就用不著油漆了。如果書房裡塗了油漆,那麼油漆的氣味很容易影響讀書人的體驗。

如果不用油漆,改用什麼呢?李漁認為,可以用石灰塗牆壁,好好打磨,讓牆壁顯得很光亮,光潔照人。如果不用石灰的話,就用紙糊,紙糊可以使房屋的柱子和窗戶是同一個顏色。其實,從搭配的角度而言,牆壁上用石灰,窗戶上用紙糊,顏色比較協調,不會突兀,「紙色與灰,相去不遠耳」。

不過,李漁關於書房塗料的觀點有其時代的技術局限性,因為在現代社會,無嗅油漆可以讓房間沒有異味,不刺激人的嗅覺。當然,書房必須沒有異味的觀點是值得借鑒的。

書房的牆壁上點綴書畫,這是必需的,然而掛貼得太繁密,則顯得俗氣,「壁間書畫自不可少,然粘貼太繁,不留餘地,亦是文人俗態」。書畫本來是個好東西,適當的點綴,可以提高品位,但是如果像菜市場賣菜一樣,掛得密密麻麻,這就叫污損牆壁。

李漁還講了一個這方面的故事。唐朝時候的僧人玄覽住在荊州的陟岵寺。畫家張璪在該寺的牆壁上畫了一棵古松,符載為這幅畫做贊,衛象為此畫寫詩,都是藝術精品,一時被稱為「三絕」,沒想到玄覽一點情懷都沒有,用石灰把這「三絕」全塗抹得乾乾淨淨,大家對他這種焚琴煮鶴的行為大為不解,玄覽很淡定地回答說,這些畫呀,詩呀,不過就在污染寺廟的牆壁而已,「無事疥吾壁也」,沒事塗鴉我的牆壁幹嗎。這位僧人的行為不免過分了,因為畢竟畫在牆壁上的都是真正的藝術品,然而這件事也說明,牆壁上是不能隨便掛貼塗染的。

李漁說,近來一些寺廟的牆壁上,長幅斷箋掛得滿滿的,簡直像是交通要道上的旅店牆壁,被過往旅客塗滿題字題詩,「若近時齋壁,長箋短幅盡貼無遺,似沖繁道上之旅肆,往來過客無不留題」,針對這種情況,真的像玄覽一樣,用石灰一抹了之。

總之,書房的牆壁上掛點書畫丹青,適當的話就蓬蓽生輝,不恰當的話,就是塗鴉了。兩種效果的對比,簡直有如泥雲之遠。書房牆壁的裝飾風格,講究清淡之美,不宜氣味太濃;講究疏朗之美,不宜太密。讀書的空間,不應該口味太重。

清朝人如何裝修書房

圖:@視覺中國

變化:

貼紙要貼出哥窯的風格

書房裡既要講究顏色的協調,不要有突兀,同時也要有變化,才能統一而不板滯,協調而又靈活。李漁說,如果顏色搭配得好,人在書房,就如同在仙境,耳目一新,視聽體驗極其享受。「雖居室內,如在壺中,又一新人觀聽之事也」。所謂「壺中」,就是指仙境。

要怎樣才能達到這個效果呢?首先要用醬色紙作底,然後把豆綠色的雲母箋隨手撕裂成零星小塊,這些小塊的形狀「或方或扁,或短或長,或三角或四五角」,但是不能做成圓形隨手就貼在牆壁上,有如滿天星斗,而是要露出醬色的底部,這樣有什麼效果呢?站在牆壁前一看,整個牆壁就像是從哥窯出爐的一件精美瓷器,「有如哥窯美器」。為什麼貼紙貼出瓷器的效果呢?因為那些零零碎碎的雲母箋貼在醬色紙上,滿牆壁都是「冰裂碎紋」,如同哥窯美瓷。而那些大塊的綠色雲母箋上,可以題詩作畫,周邊點綴以星空般的花紋。看上去,這些詩畫就如同銘刻在瓷器鐘鼎上的古體文字,頗有古樸之美。

這一節其實解決了前面所說「長箋短幅盡貼無遺,似沖繁道上之旅肆」的問題,既有點綴之美,又免去零碎之煩。

如果從現代裝修來看,李漁這種裝修模式其實比較符合「萌」的審美觀點,既不雜亂,又不呆板,還能發揮人的藝術想像力。即使擱在現代社會也不會過時,同時也適用於兒童房間的裝修。

這樣做的成本並不高,「問予所費幾何?不過尋常紙價之外,多一二剪合之工而已」。就是在普通的紙價之外,多一點剪貼的人工成本。花的本錢不同,多一點用心,就有了新奇和平庸的區別,「同一費錢,而有庸腐新奇之別,止在稍用心而已」。裝修當然要用心,因為,「心之官則思」,心就是用來思考的。

巧思:書房內燈光如何避免耀眼

糊紙的牆壁不要用木板,因為木板一旦乾燥就會裂開,一裂開紙就會碎,所以最好用木格,因此屏風不用木板,要用木格,也是這個道理,「屏不用板而用木槅,即是故也」。而刷牆時一定要用棕線,如果不用棕線,則紙和糨糊之間不能黏合,顯得厚薄不均,或者太硬,或者太軟,「則紙與糊兩不相能,非厚薄不均,則剛柔太過」。

李漁也敢大膽質疑古人和古書。例如古人在兩面牆壁之間留空隙,用以藏書,「壁間留隙地,可以代櫥」,就是將牆壁夾層當書櫥。例如,伏生為了防止秦朝燒書,就把《尚書》古籍藏在兩面牆壁當中,到漢朝的時候再流傳世間。而李漁認為,牆壁間可以儲存其他東西,但獨不能藏書,因為磚土容易潮濕生蛀蟲,那書就會朽爛了。那麼,古人在牆壁裡面藏書只是一個傳說嗎?「以磚土性濕,容易發潮;潮則生蠹」,「然則古人藏書於壁,殆虛語乎?」

其實不然,這要看南北地理的區別。因為伏生藏書的地點是在北方,北方土地乾燥,不易潮濕,而且風大,哪怕是潮濕的地方遇到大風,也被吹乾了。因此牆壁夾層藏書的方法不適合南方,只適合北方,「東南西北,地氣不同,此法止宜於西北,不宜於東南」,具體而言,就是適用於「燕趙秦晉」一帶。

晚上在書房看書,既需要光線,又不能太耀眼,要怎樣照明才科學呢?「我輩長夜讀書,燈光射目,最耗元神」。有人用瓦制的燈儲存燈火,因為瓦片是不透明的,遮擋得嚴嚴實實,然後留出一線縫隙,讓燈光照射在書本上,而不損害眼睛。其實,這是一種古代版的檯燈。

李漁在這個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明,他覺得大部分燈光被閉塞在瓦罐里其實也是浪費光明,「以有用之光置無用之地,猶之暴殄天物」,每一寸光芒都要盡其用。李漁在牆壁上開鑿一個小孔,將燈放在其他房間,這樣可以為家人做事照明,同時又通過小孔將光亮射到書房裡,這樣一來,「彼行彼事,我讀我書」,用一盞燈,卻盡全家之用,「是一燈也,而備全家之用」。這樣經濟的用法,比瓦燈強多了。

當然,這種辦法不適合高富帥和白富美,而是適用於清朝的經濟型人士,「可贈貧士」。此法在現代已經不適用了,但是盡量經濟地在書房使用照明,不要傷害視力,這種原則還是值得肯定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新配色來了 微軟推出兩款新Xbox無線手柄
我國將加快5G部署和全光網路建設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