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氣候壓力將使城市更加脆弱

氣候壓力將使城市更加脆弱

氣候壓力將使城市更加脆弱

吳哥窟建在由運河、集水渠和河堤組成的複雜系統之上,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佔地約1000平方公里。然而,在15世紀,它的人口大量減少。多學科團隊的學者、研究人員和學生由米哈伊爾?Prokopenko教授領導的複雜系統研究小組主任,副教授Daniel分錢,大吳哥項目主任發現,中世紀城市遭受外部氣候壓力加上重載的運河系統中的基礎設施,通過深入映射顯示易受災難性的失敗的證據。

Prokopenko教授認為,在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的時代,這項研究對於改善基礎設施至關重要,極端天氣事件正在給城市環境帶來新的、緊迫的風險。他說,「複雜的基礎設施網路為城市提供了關鍵的服務,但也容易受到外部壓力的影響,包括氣候變化。「極端氣候導致的吳哥關鍵基礎設施的級聯失效,再次強調了建設適應現代網路的重要性。」

丹尼爾·潘尼(Daniel Penny)教授在大吳哥工程上工作了18年,他說,「首次發現吳哥的基礎設施網路存在系統性漏洞,為其消亡提供了一種機械的解釋,這給我們當代城市環境上了重要的一課。」兩位研究人員都認為,隨著城市集合體變得更大、更複雜,並有更多的人生活在其中,網路崩潰的風險變得更加嚴重。「吳哥窟的水管理基礎設施已經發展了幾個世紀,變得非常龐大,緊密相連,依賴於老化和老化的部件。14世紀中葉的變化從長期乾旱到特別潮濕的年份,這個複雜的網路承受了太多的壓力,使得水的分布不穩定。

吳哥窟滅亡背後的因素也可以與現代城市社區面臨的挑戰相媲美,這些社區正在與複雜的關鍵基礎設施和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水和乾旱)作鬥爭。

Prokopenko教授繼續說道:「我們發現,前工業化城市環境中的基礎設施網路實際上與現代複雜網路具有非常普遍的拓撲和功能特徵。」

在複雜的系統中,災難性的響應和級聯故障,比如城市的廢棄,也可能是由非常小的變化,甚至是一系列累積的變化引起的,這些變化導致系統或網路達到「臨界點」。

現代世界面臨著幾個轉折點的例子,比如亞馬遜的衰落、2016年澳大利亞南部停電以及厄爾尼諾-南方濤動。

Prokopenko教授認為,該團隊的研究強調,政府和社區需要把重點放在建設適應現代城市網路的能力上,尤其是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

「過去不僅可能發生災難性的基礎設施故障,而且這項研究的結果對於我們的社區理解氣候和資源分配如何影響我們城市和社會的運作至關重要。」

他總結道:「如果我們不對關鍵的基礎設施進行恢復,我們可能會面臨民用系統嚴重而持久的破壞,而外部衝擊可能會加劇這種破壞,並威脅我們的環境和經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面手 的精彩文章:

災難性的建設:風暴可以在環礁地區建造珊瑚礁島
研究發現,正如氣候模型預測的那樣,熱帶地區正在擴大

TAG:多面手 |